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美學境界

學識都 人氣:2.5W
畢業論文

語文教學的美學境界
[作者]  劉惠民畢業論文網
[內容]

    語文教學實在是1門藝術。聽優秀語文教師講課,你會感到是1種藝術享受。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美,那麼語文教學怎樣纔算是美的境界呢?怎樣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漫談的話題。
            1、從1句名言談起
    孔子在談到他求學的歷程和體會時說過1段有名的話:“吾10有5而志於學,310而立,410而不惑,510而知天命,610而耳順,710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好1個“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攀上學問峯巔、進入最高境界的夫子自道,洋溢着學者的喜悅和自信。“從心所欲”是說思之所至,從容應付,無拘無束,出神入化,進入自由王國;“不逾矩”是說不超出準繩,不違背規矩,自由中隱含着必然。美學家說,美是自由的形式,而自由又不是任性。“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而不任性,那也就是美。我於是想到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從心所欲不逾矩”借用來描述我們的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假如我們教學的過程既能“從心所欲”,又能“不逾矩”,不就是我們孜孜以求的語文教學的境界嗎?
    其實,孔子本人的教學就達到了這種自由而又不任性的境界。《論語·侍坐》章可以看作是孔子1堂課的課堂實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首先發問,子路冒冒失失,“率爾而對”,“夫子哂之”,笑而不語,曾皙正在彈琴,“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欲說還止,孔子鼓勵說,沒關係,各人說各人的志向吧。曾皙於是暢談了自己的懷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56人,童子67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了非常高興,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我贊成曾皙的說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是自由的,“從心所欲”,但又“不逾矩”,統1在“各言其志”上,氣氛是民主的,既用談話法,又採討論式,我們彷彿聽到了孔子杏壇講學的絃歌之聲。這就是教學境界的美。
            2、語文教學的藝術特質
    語文教學與別的學科(例如數理化)是很不相同的,有它自身的特點。從教學內容看,宇宙人生,包羅萬象,詩文詞賦,萬紫千紅。且不說文學是社會的“1面鏡子”,生活的百科全書,從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乃至神話世界,我們的教材都有反映,也不說文學作品4大類,1般文章3大塊,古今中外,各各不同;單說1次聯合國“外空探索”作文比賽吧,學生面對《空間活動將如何改變我國和世界》這樣的題目,該要運用多少知識,展開多少幻想,不瞭解科技發展,沒有生花妙筆,是斷然不成的。
    從教學形式看,聽說讀寫,全面訓練,課堂內外,不拘1格。且不說詞語的理解,句意的把握,語言的鑑賞,閱讀的比較,伴隨着多少質疑和解疑,提問和答問;也不說從認讀1個字詞到理解1篇文章,要經過課前預習,課堂講讀,課後練習,課外閱讀等多少過程;單說“寫”的訓練吧,或寫人,或記事,或狀物,或描景,或議論,或抒情,或片斷,或全篇,或應用,或美文,或應時,或應考,單1的教學模式也是不能奏效的。
    語文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是如此豐富多彩,我們教學工作者應當放開手腳,自由馳騁。魏書生講課,即興旁及:海灣戰爭、星球大戰、中華氣功、街頭1瞥、心靈獨白、藝廊漫步等等,我以爲正是針對語文教材內容本身的豐富性這1特點而因勢利導,加以強化的,既是“從心所欲”,信手拈來,隨口道出,又“不逾矩”。使學生多瞭解1點哲學常識,社會常識,自然常識,多掌握1點學習和思考的`方法,並由此養成1種多觀察、多體驗、多讀書、多攝取的習慣,有什麼不好呢?只要是“不逾矩”,“從心所欲”只會使教學內容更充實豐富。我們聽著名特級教師講課,我們翻閱優秀教師講課實錄,往往感到是1人1面,1課1法,絕不雷同。即使是教同1篇課文,教學處理也各不相同,或小有差異,或大相徑庭,完全拋棄了1成不變的老套套,更不唱千部1腔的催眠曲。只要是“不逾矩”,“從心所欲”只會使教學形式更多姿多彩。
    語文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這些特點,宣告了單1的、僵硬的、模式化的教學應當擯棄。語文教學必定是豐富多彩而又生動活潑,展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應當是1片海闊天空。這就是語文教學的藝術特質,這就是語文教學不同於別的學科的地方。正是從這1點出發,我們才認爲“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才承認“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語文教師的美學追求。
            3、各領風騷——名家教學點滴談
    當代語文教學名家蜂起,各領風騷,但他們追求的教學境界是大體相同的,我以爲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
    於漪的教學,可以說是把很傳統的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她對每1篇課文的精心的設計,對每1個教學環節的精心的處理,乃至對1句話或1個詞的剖析和鑑賞,細針密線,剝繭抽絲,她的教學語言,像清風徐徐,吹拂課堂,像清泉涓涓,流進學生的心坎。按傳統的說法,於漪的教學當然是“不逾矩”的,但又是“從心所欲”的,每1篇課文的教學設計都有她獨到的地方,即使是教同1篇課文,時代不同,對象不同,她也是常教常新,年年歲歲“文”相似,歲歲年年“教”不同。
    有着“南錢北魏”美譽的錢夢龍和魏書生,教學個性不同,教學風格各異,他們在語文教學改革方面都踩出了新路,都取得了輝煌的成果。我以爲,他們的教學都是“從心所欲”而又是“不逾矩”的。錢夢龍圍繞“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這個“矩”而進行的種種探索和改革,特別是對“訓練爲主線”的孜孜求索,真正達到了“從心所欲”的境界。他對訓練內容的篩取,訓練方式的選擇,訓練效果的檢測,做了那麼多探索,有些別具匠心的設計,簡直是匪夷所思。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在教師主導之下,充分調動學生主體的積極性,達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魏書生在教學民主化和科學化這個“矩”的規範之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語文課堂上,有時滔滔宏論,波翻浪卷,妙語聯珠,如同錢塘江漲潮;有時又不着1詞,不置1語,任憑學生自由研討或埋頭筆記(以筆記之),彷彿平湖秋月般寧靜。他有時好像偏離了“循序漸進”的原則,1開始就讓學生栽“知識樹”,通讀全冊課文,他有時又好像有些“隨意性”,即興朗讀,即興練習,即興作文,即興演講,興之所至,教之所隨。其實,這正是他的教學爐火純青,出神入化,能“從心所欲”的表現,“從心所欲”而又“不逾矩”,1切爲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們還不妨把探討的目光放遠1些,看看本世紀初,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這些國學大師當年講學的風采。梁啓超的感情澎湃,深入淺出,文采風流;王國維的學貫中西,中外比較,熔文史哲於1爐;陳寅恪的嚴謹精微,出語有據,不作空論,都是有口皆碑的。大師們“從心所欲”,各擅其揚的教學藝術,實在令人神往。胡適和魯迅,1個放縱,1個謹嚴,1個旁徵博引,滔滔不絕,有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1個要言不煩,點到爲止,“少少許勝多多許”,但都贏得學生的喜愛,往往是濟濟1堂,甚至過道和窗戶上都擠滿了聽衆。當然,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語文教學,但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1些啓示呢?
            4、馳騁與控制
    蘇軾說他的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這說的是做文章馳騁與控制的問題。“從心所欲”就是馳騁,“不逾矩”就是控制。沒有馳騁,課堂教學就會千篇1律,死氣沉沉,師生規行矩步,創造力受到壓抑;沒有控制,課堂教學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隨流飄蕩,任意東西。馳騁與控制的完美結合,“從心所欲”而又“不逾矩”,就是最高的美的境界。
    人們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又說,大體則有,定體則無。“大體則有”,我們教學馳騁中必須有所控制,要不傷“大體”;“定體則無”,我們的教學又不能控制得過死,應當允許在“大體”容許的情況下縱橫馳騁。葉聖陶說,教材無非是舉例。這就是說我們儘可以不必爲教材所束縛,充分發揮教者的能動性、創造性,自由馳騁;但教材畢竟是例子,我們也要充分利用這些示例,組織教學,做到有所控制。
    傳統的教法,我以爲是控制過死,馳騁不夠,強調了“不逾矩”,忽視了“從心所欲”——創造性。講詞語,重在解釋詞義,忽視了語境中詞語的理解;講句子,重在語法分析,忽視了語段中句意的把握;講閱讀,重在學此段說此段,忽視了由此及彼的閱讀比較,總的是統的過死,沒有能放開搞活。課堂教學則從分段分層到歸納中心,千文1面,不善於區分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教師則如同魯迅小說《社戲》中那個戲臺上的老旦,咿咿啞啞,1個腔調,唱個沒完沒了。
    美學家們早就說過,美是1種和諧。“從心所欲”與“不逾矩”的統1,馳騁與控制的統1,規範化與創造性的統1,就是和諧,也就是美。
    不少語文專家提出,激興、染情、增知、益智,是對語文教學統1的要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發興趣是語文教學的前提,真正做到“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逾濃,課已畢興猶濃”,教學就可以“從心所欲”,事半功倍。“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10分突出,如何披文入情,以情動人,增強感染力,使學生頓感“無邊光景1時新”,從而產生1種愉悅,1種共鳴,是教學過程能“從心所欲”的1個重要條件。增知和益智,是1種辨證的統1,從認識、理解到積累、應用,既是增知的過程,也是益智的過程。激興、染情、增知、益智,這就是1種和諧,這就是1種美;這種和諧中有馳騁,又有控制,既是“從心所欲”,又是“不逾矩”,是1種有機的統1。
            5、關鍵在於創造
    美的本質在於創造。如果說“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語文教學的1種美的境界,那麼它就應當是1種創造性和規範化的統1,說到底就是對創造的追求,就是1種創新。語文教學是1門藝術,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美,美的本質又在於創造,那麼本文關於“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議論歸結到1點,就是語文教學要立足創造,教也創新,學也創新,“刪繁就簡3秋樹,領異標新2月花”,如是而已。
    在教改實驗中,我們語文教師創造了許多教學新形式,總結了許多教改新經驗。有的教師在教學《死海不死》1課時,先做了1個“鹽水浮雞蛋”的實驗,學生表現出盎然的興致,課堂教學1開始就進入了1種佳境。有的教師在教學《聽潮》1課時,自己選錄1些片斷樂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絲語”,配合課文的朗讀、鑑賞,伴隨小讀者去領略大海那偉大的樂章。筆者教學《社戲》,指導學生給課文配風俗畫,或曰河邊釣蝦,或曰田頭放牛,或曰月夜行船,或曰水上看戲,或曰岸邊摘豆;給課文配人物畫,或畫阿發、雙喜、或畫迅哥兒、或畫61公公,學生們都感到有興味,有收穫。近些年來蓬勃開展的編語文課本劇、演語文課本劇的活動,更是激興、染情、增知、益智的綜合,既活躍了語文教學的過程,又強化了語文教學的效果。這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美的創造。
    就從課文講讀教學來說,教材提供給我們的天地是無限廣闊的。像教學魯迅的小說《故鄉》,有多種角度可供我們選擇:從情節入手,根據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層次,縱向分析小說的結構;從人物入手,逐個地看作者對閏土、楊2嫂、“我”等的描寫,橫向分析小說的人物;還可以從關鍵的句段入手,選點挖掘小說深刻的思想含義。筆者選取的角度則是從形象對照入手,在形象對照中分析人物,在形象對照中揭示主題,在形象對照中把握藝術特點。我以爲這也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就是美的創造。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語文教學要真正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教學內容的孰重孰輕,教學節奏的孰疾孰徐,教學時間的或0或整,教學手段的或用或棄,教學氛圍的動靜結合,教學力度的剛柔相濟,高潮處的濃墨重彩,響鼓重錘,“密不透風”,1般時的白描勾勒,曼舞輕歌,乃至“疏能走馬”,都凝聚着教者的智慧和辛勞。這就對教師提出很高的要求。首先是要有廣博的學識、深湛的教學基本功,像魏書生、錢夢龍那樣,教學的108般武藝件件拿得起,放得下。其次,是要精研大綱,深鑽教材,透徹的瞭解學生實際,這樣才能“不逾矩”,才能“從心所欲”。教學的美的境界是教與學雙方共同營造的,是教與學的和諧與共鳴,充分調動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是創造美的教學境界的重要條件之1。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引用先哲的1句名言對語文教學境界所作的1種理性慨括,1種哲學式的表述,不應當理解爲隨心所欲,想怎麼教就怎麼教。如果1定要那樣理解,那實在是有辱聖賢,孔老夫子也不會認同的。

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美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