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華文化及傳統文化

學識都 人氣:1.02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爲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淺談中華文化及傳統文化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淺談中華文化及傳統文化

論文摘要:中華文明是人類世界文明史上唯一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曆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着當代中國。

論文關鍵詞:中華文化 傳統文化 精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名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不竭源泉,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與力量活水,易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喚起文化自覺、恢復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人類史上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創造力,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中華文化更是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處於重要的地位,發揮着重要的影響。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發表了舉世震驚的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來,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在聯合國大廳裏,赫然寫着中國先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格言。當今國際社會,日益彰顯出弘揚中華文化的時代意義。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因此,今天的文化話語權將決定人類文明未來發展的走向。

今天,隨着開放的中國的感召,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認識在不斷的覺醒,世界各國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迅速升溫,全世界都在掀起學習漢語的熱潮,孔子學院也應運而生。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以來,幾年間,已經有200餘所“孔子學院”遍佈世界各地,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漢語熱”,這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前奏,這是向世人昭示着博大中華傳統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今天的青少年代表着民族的未來,必須構建他們正確的“價值取向”,因此,在當代的教育中,我們必須從娃娃抓起,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讓青少年充分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使他們真正成爲中華民族的承傳,從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曾幾何時,中國傳統文化被中國人自己說成是腐朽的、沒落的和封建的。

伴隨着新文化運動,傳統文化遭到猛烈的抨擊,唯西方科學主義的盛行,西方學科分類及其“形式和方法” 成爲是否“科學”的評估標準,科學在近現代中國達到了“幾乎全國一致的崇信”,凡是不符合“科學”的東西,都要遭到批判、唾棄,“科學”一詞久已被人們錯誤地偷換成了“真理”的代名詞,又進而把“西方的”偷換成“科學”的概念。多少年來,中國人只能是被動地、無條件地沿着西方文化尤其是哲學思想在中國的殖民壟斷地位上走, 使中國成爲它們的文化後院與文化奴才。

我們日益喪失了在文化前沿獨立思考的能力和信心,喪失了獨立判斷、獨立話語和獨立追求。向西方學習、與國際接軌逐漸加深了文化上的崇拜和自卑,致使我們今天社會上出現了洋招牌滿街,大量充斥在課堂上的洋教條,城市建設中嚴重缺乏文化底蘊,影視作品也以迎合西方觀衆口味爲榮,中醫藥文化的“西方化”,教育人才培養當中所謂“有知識無文化”現象, 如此等等,是中國對自己的文化解釋權的主權喪失,是中國文化主權的歷史悲劇,這些難道不正是我們自己所做的“中華文化去中國化”而埋葬自己優秀文化的嚴重惡果嗎?這就是我們在文化觀念上,長期以來西方文化中心論、現代科學霸道主義思想造成的後果。民族最大的危機,是被控制了的文化輿論,這就是文化話語權的丟失之果。

事實上,人類存在於地球及其自然環境的社會中,人類必須接受地球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共同制約,自然規律就是“天道”,人類行爲的不端就必然會遭受“天譴”,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在日益惡化的環境災難、戰爭威脅、生態危機、道德墮落等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就是明證。

從古代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釋迦牟尼、孔子的世界文化軸心時代到近代牛頓、愛因斯坦、黑格爾、榮格、羅素以及當代的普里高津、卡普拉的科學文化時代,人們都一直在探求着自然與社會的真理,在文化認識上形成了“還原論”與“整體論”兩大思想方法體系,東方文化是重歸納綜合概括,西方文化重思辨分析,在人類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各領風騷,它們本來就是相偕發展的過程。西方文化善於詳盡的分析,有利於瞭解細部結構,但解決不了整體構造問題,由於西方文化本身缺少這樣的內涵所致,而東方文化則長於整體性的認識。所以,當世界科學發展走向系統、綜合,東方文化的優越性就呈現出來了,運用東方整體思維,正好彌補西方文化之不足。因此,構建人類文明社會的秩序,我們需要東西方兩種文化的並協互補。

關於東方整體論思想,我們可追溯到上古的伏羲氏,中國文化的源頭是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所作的八卦符號,“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中國古代文化幾乎全部都是對伏羲文化的解讀,經“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總結而形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代表《周易》之學,它“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透過“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表述着自然宇宙與社會人生的變化之大道。這套周易符號系統的羣結構表明了這套符號系統的整體性與完備性。以至讓萊布尼茲驚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和次序圖與他的二進制理論是如此的吻合” ;玻爾更是認爲他的‘並協原理’即是太極圖的互補性思想;愛因斯坦也驚歎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爲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系統的實驗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着驚奇的,令人驚奇的倒是這些發現在中國全都做出來了。”,當代的普里高津所認識的耗散結構“對自然界的描述非常接近中國關於自然界中的自組織與和諧的傳統觀點”與卡普拉斷言:“未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一個東西方文化平衡的文化,是一個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平衡的文化模式。”,這些均表明了馮友蘭先生稱其爲“宇宙代數學” 的《周易》之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而且它也是今天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它的“天人合一”思想正在告訴當代的人們,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道法自然”,陰陽和諧纔是正道。當今中國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而中國倡導的和諧世界則是“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所表述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中人類文明的社會發展整體論。

羅素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湯因比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羅素說: “中國人發現了並且已經實踐了數個世紀之久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它能夠被全世界接受,則將使全世界得到幸福。” 湯因比說: “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恐怕可以說正是中國肩負着不止給半個世界而且給整個世界帶來政治統一與和平的命運。”他們以他們的睿智,分別從生活思想和歷史責任,對中國寄予厚望。

在21世紀的發展進程中,建設和諧文化、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因此,中國當代教育,必須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秉宋代大儒張載先生的目標:“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爲今後我們的文化和歷史,擔承起更重大的責任。我們必須轉變目前的輕視傳統文化教育觀念,糾正全民英語教育的瘋狂設置,強化漢語教育地位,增設國學教育課程,合理設置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和強化教學手段,真正切實掌握中華文化的文化話語權。

如果我們真能做到羅素所希望的那樣,通過不斷吸收東西方古今文明的文化精華,並蓄世界,那麼,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那將是一個:不是以彼此仇恨,而是以“仁愛”爲核心的世界;不是種族主義的,而是普天之下“皆兄弟”的世界;不是相互爭鬥不休,而是共同繁榮的世界;不是瘋狂掠奪,而是“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是隻需要支付少量束脩,貧民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學的“有教無類”世界;是一個道德和知識高於財富和權勢的“君子重義”的世界。這將是一個全世界人民都幸福的“大同世界” !

要重新恢復中國作爲文化大國應該擁有的文化主權,對來自歐洲的人文哲學---西方文化中心論以及現代西方科學霸道主義思想,在中國的主流首先必須要有清醒與充分的認識,任何殖民意識、崇洋心理及其學術奴才都應該批判,這樣才能重新找回我們的文化話語權,重建中國“天人合一”的“和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青少年是民族未來的主體,文化的“太極”將決定着民族的未來。因此,構建炎黃子孫們正確的“價值取向”是當代教育的首選課題,我們要充分運用各種文化教育的有利資源,加強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瞭解歷史才能展望未來,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拓寬人類文明的視野,博採人類文化精華,彰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具足學習的原動力。唯有這樣,我們的青少年才能真正成爲中華民族的歷史承傳!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