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與計算機網絡輔助外語教學

學識都 人氣:1.46W

論文關鍵詞: 克拉申輸入假說 網絡輔助 教學

淺談克拉申語言輸入假說與計算機網絡輔助外語教學

論文摘 要: 爲了開發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潛在資源,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利用學習資源提高外語水平,本文把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語言輸入假說”與計算機輔助教學方法相結合,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來輔助外語的教與學,分析幾種常見的計算機網絡輔助外語教學模式的輸入優勢,對外語教學具有一定理論和實踐方面的意義。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強調,大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前提,計算機網絡作爲一個最便捷的渠道,充分體現了其輸入優勢。在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中,語言信息的輸入可以得到強化和多樣化。語言輸入的多樣性和多渠道性使學習者更樂意接受和採用新的學習模式和手段,也爲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了條件。
  1.語言輸入假說的基本觀點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教授的“語言輸入假說”傳入中國,“語言輸入假說”從理論上爲我國的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概念,在外語教學界產生了較爲廣泛的影響。
  克拉申的外語習得思想可以概括爲:外語能力是在較低的情感過濾條件下,通過足量的可理解輸入,以可預測的順序習得的。根據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語言輸入是二語習得必要的前提條件,他認爲只有當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進入學習者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再經過“機制”的加工,即“內化”後才能成爲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因此,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對促成語言習得有很重要的作用。
  1.1“可理解性輸入假說”的基本觀點。
  人類習得語言首先要達到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語言輸入主要是指學習者可能接觸到的語言,包括周圍環境給學習者提供的各種語言信息都屬於語言輸入。“可理解性輸入”是指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材料的難度應稍高於學習者目前已掌握的語言水平,克拉申把學習者當前的語言知識水平定義爲“i”,把語言發展的下一個階段定義爲“i+1”,指出只有當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材料屬於“i+1”的水平,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學習產生積極的作用。對此,克拉申特別指出:“爲了使語言習得者從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的階段,所提供的語言輸入中必須包括一部分下一個階段的語言結構。”[1]難度高或低於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對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都沒有意義。如果學習者接觸到的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並且有足夠的輸入量,那麼就能自動地達到“i+1”水平。
  1.2理想的語言輸入應具有的特點。
  克拉申認爲理想的語言輸入應具有以下特點:
  1.2.1語言輸入是可理解的,學習者不能理解的語言輸入不能幫助學習者習得語言。
  1.2.2語言輸入是有趣的或是與學習者相關的。克拉申認爲,“最理想的輸入應該是非常有趣的或與學習者密切相關的,它能使學習者‘忘記’自己是從外語裏獲得信息”。
  1.2.3語言輸入不以語法順序編排,以語法順序編排的語言輸入忽視學習者習得快慢的個體差異,有悖於語言交際的本質。
  1.2.4語言輸入要有足夠的量。[2]
  2.我國外語教學中語言輸入存在的問題
  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是在外語環境下提出的,這和我國的外語學習環境大不相同,因此,我國的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入假說”所提倡的理想輸入相去甚遠,表現在:一是國內的語言輸入材料是有選擇並經過精加工的,不符合語言交際的本質。二是我國的語言輸入受到環境、學時、應試制度等諸多因素限制,缺乏自然的語言交際情景。[3]三是語言輸入方式受周圍條件的制約,主要依賴於書面文字形式的輸入,內容更新週期長,信息量小,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3.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模式的輸入優勢
  由計算機軟、硬件技術支持的多媒體語言實驗室的出現給我們的外語教學帶來了蓬勃生機。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輸入優勢,可以彌補我國外語教學在語言輸入上的不足,因爲計算機和互聯網可以從技術層面上滿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語言輸入的四個最佳輸入標準。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集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音頻技術於一身,具有跨平臺資源共享的獨特優勢,可以提供給學生大量豐富、有趣的學習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語言輸入材料。以下是幾種常見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