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逸周書》中周文王敘事視角的轉變

學識都 人氣:3.07W

論文關鍵詞:《逸周書》;周文王;美德懿行;謀深慮重;憂患意識

試析《逸周書》中周文王敘事視角的轉變

論文摘要:現存先秦典籍中的周文王形象多是美德懿行之君,神聖化文王形象的實踐使文王形象的塑造帶有模式化和概念化的傾向。《逸周書》作爲一部受忽視但卻是極爲重要的先秦典籍,對文王進行了多維立體的刻畫,在展示其文德仁政的同時,還凸現其謀深慮重的一面;在表現其對現實的憂患之外,還凸現其對後代基業的深切憂危。

周文王作爲周代具有開創性功績的君主,在周代的上以及周人的心目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後代人看來,文王之德是夢寐以求的王治之基,是聖君英主的楷模。正因爲如此,有關文王的傳說大量出現在先秦典籍中。《逸周書》中的文王形象,既有對“文王之德”的具體展示,從而讓概念化的文王變得具體實在,又有對“文王之治”的描寫,從而把高高在上的聖王還原到人間現實,凸現其治理國家的謀略。

 一

周文王作爲一位聖君明主,他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先秦文獻中,只有把《逸周書》有關文王的記載和這個時期的其他相關文獻相對比,才能充分顯示出《逸周書》對文王所作刻畫的文學價值。

最早把文王作爲表現對象的是《詩經》,主要見於《大雅》,其次是《周頌》。《大雅》《周頌》有些詩篇是對文王之德進行概括性的讚美,《文王》篇稱“亶亶文王,令聞不已”;“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維天之命》稱“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維清》稱“維清緝熙,文王之典”。這些讚美詩句把文王描寫成美德懿行的化身,是後人效仿的楷模,但沒有涉及具體歷史事件。《綿》詩末章敘述“虞芮質厥成”,周文王化解虞、芮兩國的訴訟,但沒有具體展開。《皇矣》對文王伐密、伐崇有詳細的描寫,同時又寫道:“帝謂文王,不大聲以色,大長夏以革。”把文王寫成不追求聲色之樂、不依仗武力稱雄的聖君,仍然從文德方面對他加以頌揚。

《詩經》對文王所作的文學表現,爲後來刻畫文王形象奠定了基礎,也確立了描寫文王作品的基本走向,那就是以展現美德爲主,而以敘述事功爲輔。所展示的美德主要是文德,對事功的敘述也要彰顯文德。先秦多數文獻對文王所作的文學顯現,基本是沿着這個方向進行的,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彰顯文王。

第一,把文王寫成孝子,敘述他對父親王季的孝行

後學根據當時的孝規而創造出來的故事,把文王描寫成對父親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孝子。《禮記·文王世子》開頭一段記載:“文王之爲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日:‘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日:‘安’。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後亦復初。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日:‘末有原。’應日:‘諾。’然後退。”他不但朝省昏定,而且中午也要對父親加以問候。他對父親的孝順發自內心,而付諸具體實踐,在生活細節方面體貼入微。

《戰國策·魏策二》有另一則歷史傳說:“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棠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文王日:‘嘻,先君必欲一見羣臣百姓也夫,故使繁水見之。’於是出而爲之張於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後更葬。”其中的“棺之前和”,指棺兩端的木板,和,合的假借。這則歷史傳說還是突出文王的孝心,他對父親生前盡之以孝,死後亦盡之以孝,是一位典型的孝子。《孝經》雲:“夫孝,德之本也。”既然文王被視爲美德的化身,因此,也就自然要把他刻畫成大孝之人。

第二,文王是仁愛之人,對人充滿愛心

文王的愛心具有普泛性,先秦典籍對此有多處記載,《禮記·文王世子》記載:“文王謂武王日:‘女何夢矣?’武王對日:‘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日:‘女以爲何也?’武王日:‘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日:‘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這則傳說帶有神祕色彩,所述文王、武王的壽命並無歷史根據。文中展示的是文王的愛心,他甘願把自己的年壽減少三歲,讓武王多活三歲。對於王季而言,文王是孝子;對於武王而言,他又是一位慈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