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百家講壇》的視像化敘事

學識都 人氣:2.57W
探析《百家講壇》的視像化敘事
摘要: 本文從視頻片段、字幕、畫外音等方面探討了《百家講壇》的視像化敘事,指出《百家講壇》的視像化敘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百家講壇》敘事視像化


  《百家講壇》作爲中央十套的社教類節目,從2001年7月創辦至今,前後經過三次調整,換了三任製片人,最終確定了現在的節目形態,收視率也躍居前列。學界對《百家講壇》成功的原因作了較多的探討,認爲成功的內容定位、受衆定位等因素帶來了節目的成功。筆者認爲《百家講壇》的成功還在於其採用了視像化的敘事技巧,契合了電視這一大衆文化載體的傳播要求以及普通受衆的接收要求。
  
  一、敘事與視像化敘事
  
  敘事,一則故事(虛構的或真實的)組織成前後相繼的事件時,制約這一過程的手法、策略與慣例:“然後如何如何”。①通俗地講,敘事就是結構故事,使故事成爲一個完整文本,以取得預期傳播效果的一種方法。在敘事中,敘事的結構手段受到專業化符碼的制約,專業化符碼決定着每個故事的某種結構、順序及組成部分。②換句話說,敘事的結構手段不是任意的,任何一個非虛構故事的敘事必須考慮專業化符碼的特性。比如電視的敘事受到電視的專業化符碼(聲音、畫面)的制約,廣播敘事則受到聲音符碼特性的制約。
   視像,不是“視覺圖像”的縮寫,而是指隨着現代電子傳媒技術發展起來的,以電視與網絡爲主要傳播工具的,主要作用於人們的視覺與聽覺器官的圖像藝術,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立體或平面的視覺藝術形象。③視像化敘事是指利用電子傳媒技術,通過聲音、畫面等專業符碼進行的敘事。
  
   二、《百家講壇》的視像化敘事及作用
  
  1.影視片段、flash動畫等流動視像符號的運用使節目更具感官衝擊力,促進了內容的理解接收
  《百家講壇》在後期的剪輯過程中,插入了影視片段、flash動畫等流動視像符號。這些視像符號作爲文本主體——主講人講述視像的有益補充,起到了如下的作用:
   (1) 豐富受衆的感官,營造視像新鮮感
   對於普通受衆而言,長時間的將視覺、聽覺集中於某一視像符號,容易產生視覺、聽覺疲勞。爲了避免電視觀衆產生感官疲勞,電視視像符號必須保持流動性,即通過攝像機鏡頭的變動、各種視像符號的轉換營造視覺、聽覺新鮮感,從而吸引、留住受衆的感官,這是由電視媒體的物理特點決定的。
   傳統的講座發生空間(報告廳或教室)是固定的,主體(講座人)也是固定的,聽衆的視點也相對固定。這種固定空間、固定視點要求聽衆在聽講過程中必須保持較高的注意力,而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是普通電視觀衆所缺乏的。如果電視文本呈現給觀衆的是一個始終如一的人物場景,那麼節目很難長時間吸引觀衆。《百家講壇》運用影視片段、flash等流動視像符號豐富了受衆的感官,通過新鮮、流動的畫面元素成功地避免了受衆的感官疲勞,吸引了受衆注意力。
   (2)營造電視後現代文本的傳播語境,促進觀衆對文本的理解。
   語言學家雅各布森認爲“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動的全部“意義”,交流的所得,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代碼和接觸手段。④換句話說,“意義”存在於全部交流行爲中。由於任何語言都包含一些其本身沒有精確意義的語法因素,並由於這些語法因素對它們的語境十分敏感,導致意義可能有相當大的變化。語言的使用者對詞語與結構的選擇,深受語境的影響。在很多情況下,傳播語境會形成符號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義,並對符號本身的意義產生制約。因此,文本爲了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重視傳播語境的營造。
   《百家講壇》作爲一類普及性的.文化講座節目,主講人多爲文化精英,受衆則多爲普通電視觀衆(不是大學學生),這就存在一個學術性與大衆性的內在矛盾。這就要求《百家講壇》必須重視營造文本的傳播語境,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講座中插入視頻、flash動畫等流動視像符號,可以營造講述文本的傳播語境,在形象化的傳播語境中完成文本內容的接收和理解。如《明亡清興六十年之開鐵失守》通過視像片段,再現了金戈鐵馬的殘酷戰爭場景,這種形象化的傳播語境引導並促進了觀衆對所講述內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