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體裁形式對等在賦文英譯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學識都 人氣:1.24W
談體裁形式對等在賦文英譯中的重要性和獨特性
摘要:賦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類獨特體裁,具有重大的文化、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意義,故其體裁形式特點在翻譯中應受到高度重視。注重賦文體裁形式的翻譯,有利於西方學者深入瞭解中國的賦學以及中華文學,推進中西比較文學領域的文體缺類研究的發展進程,還可跨學科交流傳播及研究,包括哲學、美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等。

關鍵詞:賦;體裁;對等;漢英翻譯
  
  引言
  
  賦,在中國文學藝術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始於戰國,止於清末,興盛於兩漢,具有重大的歷史、社會和文學藝術價值,因而賦的翻譯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翻譯尤其是詩歌翻譯的目的就是將原文(源語言)的形式和內涵用另一種語言(目的語)忠實地再現出來,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從譯文中瞭解原文之內容,甚至產生共鳴和同感。故賦的英譯英區別於其他詩歌體裁,認識到文體對等和“形美”的獨特性和重要性。本文將其主要原因分析總結如下。
  
  一、對翻譯中“意美”、“形美”的誤區
  
  “意美”指意境、情境之美,是文學藝術作品中描寫事物所達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境界,意境傳譯是翻譯中的重中之重[1]。“形美”是指語言的表現手段(語言、文字等)和表現方法上的形式主義。形式美在美學中是個很大的課題,在翻譯中也是舉足輕重的[2]。根據功能語言學的觀點,形式是意義的體現,形式在意義體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某些譯者一味追求“意美”,忽視形式,就抹殺了翻譯的意義,也阻礙了其發展。
  首先,“意美”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已上升到人的情感和精神層面,故衡量“意美”的標準難以把握。其次,Barthes曾說過,文學語言具有“預言式的開放性”(prophetic openness)的特點,有其創造性和多義性的一[3]。再次,由於“意美”指的是語言的深層含義,所以意境需要譯者的個人體會與感悟
  
  二、賦的宏觀體裁特點
  
  我國古代的韻文體裁主要有四種,即詩、詞、歌、賦。《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曰:“不歌而誦謂之賦。”認爲詩賦不同,詩可合樂而唱(如樂府詩),賦則只可傳誦。清代學者郭紹虞《〈漢賦之史的研究〉序》雲:“賦之爲體,非詩非文,亦詩亦文。”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序》言:“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曹道衡等諸學者皆認爲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新文體,是“我國古代所特有的一種文學現象。”[4]可見,賦作爲一種特有的文學體裁,其譯文也應具有區別於其他詩歌形式的獨特性。
  其次,在西方文學中無法找出與賦對等或相近的文體,故不能將賦機械地套譯爲某種現有的文體。德國漢學家何可思(Eduard Erkes)在1926年版的《亞洲專刊》(Asia Major)上曾把宋玉的《風賦》英譯爲“Song of the Wind”。“song”有詩歌、歌曲之意,但前文已指出賦乃“不歌而誦”,故此譯法欠妥。而美籍學者陳世驤(Shih-hsiang Chen)則將“賦”譯作“essay”[5],即西方的一種隨筆散文,屬無韻文。雖然賦也有散文平鋪直敘的特點,但此譯法違背了賦作爲有韻文的根本特點。因此,美國漢學家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在翻譯龔克昌教授的赴美講稿以及對《昭明文選》的英譯本《Wen Xuan,or Selections of Refined Literature》,都將“賦”直譯作Fu。Katharina Reiss認爲翻譯過程中,是否傳遞原作的主要功能是評價譯作的.主要標準。翻譯中要對不同類型的文本採取特定的翻譯方法, (轉引自Munday J.)在翻譯中注重其形式對等是至關重要的[6]。因此,賦的英譯也應根據其形式特點運用具體的標準及方法。
  再次,賦體本身就格外關注形式之美。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概括賦之特點爲“鋪彩摛文,體物寫志。”,在《文心雕龍·麗辭》中還言:“自揚馬張蔡,崇盛麗辭。如宋畫吳冶,刻形鏤法。麗句與深採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蕭統《文選序》亦曰:“譬陶匏異器,併爲入耳之娛;黼黻不同,俱爲悅目之玩。”可見,賦對其形式之美的追求真可謂“腴辭雲構,夸麗風駭”。 又因翻譯旨在於將源語信息包括內容和形式等,儘量準確完整地傳遞給目的語讀者,故綜上所述,賦體英譯過程中對其形式的把握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