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中的吉祥文化探索

學識都 人氣:2.47W

民間藝術不僅是意識形態的產物,而且以動態形式客觀存在於民俗活動及人們的生活中,較之純藝術有更深廣的文化內涵,它以一種文化的方式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而吉祥文化則是貫穿於民間藝術始終的靈魂。筆者之前對鳳翔木板年畫略有認識,但歸根結底,年畫是以吉祥文化爲基礎的,因而轉爲探索吉祥文化。我國地域遼闊,民族衆多,民間信仰也因此具有多元化的特徵―佛、儒、道並存,並有民間俗神共奉。民間藝術亦是豐富多樣,不論其表現形式如何多變,總脫不了“討吉祥”的寓意。吉祥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我國的文化意識形態及民間藝術形象有重要的影響。

民間藝術中的吉祥文化探索

任何一種藝術形態或文化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必然與它產生的土壤有密切的關係,孤立的研究只能觸其形而不能得其意,只有將其還原於一定的歷史和空間中,進行系統的研究,才能表露其本質。吉祥文化在我國亦是源遠流長,其形式在每個時代都有所發展,吉祥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本文暫且通過信仰觀念與自然環境兩部分的分析來對吉祥文化做探討。

“羊,祥也。”《說文解字》中對“羊”的解釋流露出古人質樸的吉祥觀念。羊爲“六畜”之一,與古人的生活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以“羊”爲“詳”亦說明古人尋求溫飽,希望物質生活有所提高的願望。漢代畫像磚便有“雞”(吉),“羊”(詳)的畫像,組合在一起,以示吉祥。又有“吉,善也”,“祥,福也,一雲善。”這都同“羊大爲美”相一致,表現了吉祥觀念在產生之初所具有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是民間信仰的一大特徵,激勵着人們的創作。民間藝術形象往往是與祭祀、慶祝等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民俗活動處於支配地位,民間藝術形象又通過加強氛圍來影響民俗活動,而民俗活動又是民間信仰的表現形式,因此,民間信仰在吉祥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巫術信仰是最原始的民間信仰,由於古人對自然環境缺乏認識,通過占卜之術來“知天意”,吉凶觀念便已深入人心,並以圖騰崇拜,祭祀等方式來趨吉避凶,以圖像形式輔助表達。“龍鳳呈祥” 由來已久,見證了早期人們的吉祥觀念。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較之遠古時期的巫術信仰,儒家的禮教更是將吉祥觀念根植在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從形式上看,禮樂文化表現爲一系列的制度規定;實質上追求的是“和”的境界。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裏,個人被森嚴的等級觀念所束縛,不得僭越。儒家以期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帝王治理國家,以實現其政治抱負,其理念、制度等隨着時間,或以法,或以道德作爲途徑融入人們的生活。以“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表現的最爲鮮明。《禮記?婚義》有云“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儒家認爲婚姻是家庭、國家安定團結的根本。後演變爲各種繁雜的禮儀,關於婚禮,有“六禮”之說,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六禮”之中更是各有講究。至今,許多婚禮習俗依然隨處可見,譬如“壓轎童子”(父母雙全的男孩),以喻生子,很多地方還在婚車裏放“雞”,寓意“吉祥”,在婚牀上擺放棗、花生、核桃等,取其“早生貴子”之意。可見,去除了迷信的外殼後,吉祥文化更以一種積極,禮尚往來的角色在民間流傳、發展。

漢代盛行“讖緯”之說,強調“天人感應”,“吉兆”、“祥瑞”等現象層出不窮。雖有故弄玄虛之嫌,但對吉祥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這種影響自上而下,從宮廷傳入民間,對民間信仰、民間藝術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有着極大的藝術造詣,其題材以神仙瑞獸居多,即所謂的“祥瑞圖”盛行,以行雲流水般的技法,刻畫了一幅幅“無憂天國”的畫卷,許多“瑞獸祥草”也因此而流傳於民間藝術中,“麒麟、連理枝、比翼鳥”等形象皆由此而來,爲民間藝術的繁盛、豐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如上文所言,沒有一種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吉祥文化與其創造主體―人民羣衆的生活方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種生活環境造就一種生活方式。我國經歷了長久的農耕文明,古人爲了能夠求得生存,將希望寄託於“天”,發展出了“天人合一”的觀念,《周易?乾卦》有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先天而弗違,後天而奉時。”漸漸地,人們對自然環境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對自然週期的認識,指導人們更好地完成農業生產。年畫中有“九九消寒圖”和“二十四節氣歌”,是人們服從自然週期進行生產的佐證。伴隨節氣的,是各種民俗活動,例如端午節,有插艾葉、喝雄黃酒等習俗,皆因此時五毒盡出,驅邪避毒的需要,五毒便成了民間藝術的一大題材,其藝術形象也有了辟邪求吉祥的寓意。《管子》曰:“一農不耕,民有飢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可見農耕在古代中國的重要性,堪爲民生之本。鳳翔年畫中就有“男十忙”,“女十忙”,“耕、讀、漁、樵”等作品,以質樸的線條勾勒出了人們對豐衣足食的嚮往。各行各業也都發展處各自的祖師神馬,加以供養以求富貴吉祥。這也就說到了民間信仰的多元性,如觀音是從佛教中發展而來的,在民間搖身一變成了無所不能的神靈,求財、求子、求福、求壽等樣樣通,“四大天王”亦是保護民間風調雨順的神靈,“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竈神也是民間供奉的主神之一,財神崇拜也較普遍,年畫裏亦有“聚寶盆”、“搖錢樹”等形象,都爲着圖個吉祥。這種種更加證實了民間吉祥文化的功利性,以此爲動力,民間藝術在民俗活動中發展迅速,引導人們積極,向上。

吉祥文化無處不在,民間藝術亦是形式多樣,暫且以口語,文字,圖像三個方面略作梳理,這三個方面亦是沿着吉祥文化發展脈絡展開的,其間多有交叉,並互相影響。話說“言必有意,意必吉祥”,人們在互相問候、祝福時,吉祥語便脫口而出,如“一路平安”,“一帆風順”,“福壽安康”,“喜結連理”,“早生貴子”等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運用極爲普遍。吉祥文字以漢代瓦當最爲知名,有“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延年益壽”等,器皿上亦多有出現。吉祥圖像則範圍寬廣,畫像石、畫像磚、年畫、窗花等,吉祥圖案比比皆是,吉祥圖案在發展過程中開枝散葉,錯綜複雜又相互獨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圖案系統。其實,生活中吉祥語,吉祥文字,吉祥圖像皆互有交集,如年畫中的“福”、“壽”等亦字亦畫,吉祥圖像也多配以文字,形式豐富多變。

吉祥文化依託民間藝術發展強大,二者之間存在形式和內容的關係,由於吉祥文化表達的需要,催生了民間藝術,而民間藝術通過藝術形象渲染吉祥文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表現出共生的關係。同時,由於吉祥文化傳承的穩定性,民間藝術在形式上也趨於程式化,形成了特定的藝術風格。如年畫中多用寓意的藝術手法,與國人內斂、含蓄的禮儀相適應,其色彩則多用“搭眼”的紅、黃、紫等色,構圖也偏向飽滿、完整。因此,通過吉祥文化探索民間藝術創作的規律,繼而引發新的創作不失爲民間藝術歷史傳承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