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6W

一、經濟法案例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經濟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1.學生理論知識深度不夠

單純針對某個知識點的案例分析效果是不明顯的。教師案例選擇時,會對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的廣度進行分析,學生對法律學習的深度不夠,很多時候難以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所以,在案例分析時,抓不住深入點,對於觀點不知從何入手,這樣的結果就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

2.知識性與趣味性的矛盾

經濟法案例中會涉及各方面的理論知識,由於在課堂上要進行理論的講解,傳授知識。但不得不承認有些知識是很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沒有興趣,不喜歡聽。在知識和趣味的平衡中,如果過於強調趣味,而降低知識性,則無法達到教學的效果。在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矛盾中,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嚴格要求和放鬆要求的矛盾

大學是一個以自覺學習爲主的地方,老師不會再像中小學時候一樣對學生多加管理和督促。沒有監督,學生學習態度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課堂上紀律太過嚴格。學生不能交談。結果就是課堂氣氛低沉。這與大學自由和自主的學習管理不相符。但如果管理放鬆,學生各幹各事,聽課的效率就會大大下降。

二、傳統案例教學法中問題的對策

1.利用網絡多媒體案例教學

隨着網絡和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教學在高校已廣泛應用。多媒體課件,可以把抽象複雜的理論知識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出來,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生動,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教學質量得以提高,學生也喜歡這樣的教學形式。經濟法教學利用網絡和計算機搭建平臺,幫助案例教學。老師依據教學大綱以及教學計劃,設計教學課件;視聽以及錄像資料都可以在課堂上展現,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增加了案例講解的實踐性和生動性。形象、直觀的教學,其說服力和影響力是傳統案例分析難以比擬的。

2.課堂案例立體教學

課堂案例教學是案例教學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其他經濟學教學的基礎。傳統案例教學是在老師講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傳統經濟法知識的講授與案例分析教學兩種方式的結合,可以做到交融互補。但常常課堂案例教學,教師和學生的準備都不夠充分,常常是教師佔主導、唱主角,討論也只是走個形式,學生只是對知識的被動接受。因此,老師的課堂教學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立體案例教學使得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課堂氣氛也更活躍,師生之間可以很好地互動和交流。經濟法案例立體教學的.重點是怎樣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要明確,在案例教學中,師生的地位是並重的,甚至學生比老師更重要。案例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中老師獨佔課堂的情況,做到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教師要把課堂變成學生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讓學生成爲案例教學的真正主人,教師做好“啓發”“點撥”“引導”的角色,堅決反對把案例教學變成教師展示案例、分析案例、質疑案例、表現自己的舞臺。

3.案例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束縛學生的思維和想法,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案件審理,學生可以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但旁聽的最好是典型性的疑難案例。旁聽庭審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親自了解訴訟案件的具體程序,各個審理階段是怎樣鏈接的;經濟法基本理論是怎樣在訴訟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法官在庭審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主導作用;各個訴訟者在訴訟中的地位是如何體現的。觀摩庭審之後,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教師點評總結,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提高學生認識、理解、分析的能力。

三、結語

經濟法作爲一門實用性較強的法律課程,做到學以致用纔是教學的最終目的,立體化的教學方式,立體化的教學內容。這樣在傳統課堂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量地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強化應用性的訓練。通過多角度、多方位的教學方式,儘量把枯燥難懂的理論形象直觀鮮活地展現給學生,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教學活動的主體還給學生,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進行更多的思考,深刻認識理論問題的內涵,同時,也能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爲今後的學習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