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實踐哲學的眼中看杜威道德哲學理論論文

學識都 人氣:2.04W

關於西方道德哲學的討論很多,其中西方大哲杜威和康德二人在這一哲學理念上存在方向上的差異。康德更加註重道德在哲學理念中的本質和昇華,強調道德哲學中所蘊含的絕對理性。而杜威更加關注其現實意義,通過情景化的理論實踐來闡釋道德行爲的合理性。在這一點上,杜威的道德哲學具有傳統哲學中所不具備的理論意義。他通過對傳統形而上哲學的思想和自我的二元對立的批判來指出道德哲學的發展方向。在他的理論中,道德需要以現實的世界作爲其存在的基礎,道德哲學需要通過實踐來論證其意義。在現代社會中,道德哲學不僅是哲人們頭腦思考的事物,更需要作爲現代社會的參照而存在。

從現代實踐哲學的眼中看杜威道德哲學理論論文

一、道德的哲學反思

道德在哲學理念中一直是廣泛探討的話題。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關於道德的討論主要在於道德反思的屬性。道德反思利用辯證性的思維表達出哲學思維的最高目標,即追尋道德的最高境界。西方哲人們把道德作爲最高的理性,通過思維和理論的探究從而追尋道德最本源的特徵以及實現永恆道德的途徑。哲學中的道德與現實中的道德是不一致的,哲學道德往往是抽象化的理念,而現實道德往往歸結到生活和習俗當中。杜威關於道德哲學的探討將二者聯繫起來,論證道德反思在哲學以及實踐中的重要性。現實道德是以經驗世界爲其構建基礎的,從杜威的道德哲學中可以看出實踐境遇並不是道德反思的低級階段。道德哲學的根基其實就在於實踐性的道德。[1]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道德反思並不是要忽略道德理論的重要性,兩者是互相關聯的。道德哲學的目的是讓人們更加清晰和明確地認識事物的本質,道德反思以批判性的思維爲主,通過對道德實踐的探索來爲道德哲學的發展提供方向。道德哲學和實踐境遇二者之所以存在明顯的區分特徵是因爲在現實生活中道德的社會宗旨逐漸發生了變化,社會對於道德的反映不再是盲目的,而是朝着普遍的道德規範在不斷演變。這是因爲在現代社會中隨着實踐哲學的發展,社會普遍存在道德反思現象,社會中的個體逐漸將道德反思作爲內心的真正活動來看待,更加重視道德實踐在個體意識中的重要性。因此道德哲學將道德反思和實踐境遇作爲相互分離但又具有密切聯繫的兩個主體。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並不是截然區分的,許多西方哲學家容易將其明顯地獨立開來,這是比較極端和絕對的做法,因爲道德哲學如果成爲了某種絕對意義上的教條,容易導致實踐境遇出現偏差,道德反思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只是相對而言的,並不是絕對理性的產物。因此杜威將道德哲學和實踐境遇的道德反思二者進行了具有相對性的區分,從而避免了很多道德哲學的誤區,同時也方便了從現代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比較科學的解讀。[2]由此可以看出,道德哲學和實踐反思二者是互爲依託的辯證關係,並不是很多哲學家所闡釋的對立關係。因此道德與習俗的關係應是一種極具張力的辯證關係,而非簡單的對立關係。道德哲學和實踐反思二者存在一定界限內的衝突是必然的,因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道德哲學也發生着變化。同時這種衝突又體現出一定的統一性,因爲道德哲學和實踐性的道德反思是同步的,二者的發展呈現出正相關的關聯。具體的說,道德哲學由理論高度上升爲哲學高度都是道德實踐反思的結果,經驗的積累轉化爲思想的精髓。

在社會實踐中,人們的日常行爲和習慣轉化爲約定俗成的事物,形成其內在的固有的規律,此時經過道德反思的作用就可以掌握其核心的價值,及道德哲學的研究對象。實踐境遇中的道德反思存在於人們日常的生活行爲方式當中,在逐步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道德標準,反映出道德某一方面的特性。因此可以說道德反思來源於實踐境遇,而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道德哲學由此可以通過理性思考的方式將其提升爲哲學思考。道德實踐隨着社會變化而變化,原有的道德標準在動態的變遷中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新型的實踐境遇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穩定的狀態。因此,道德反思過程的實踐理性會排除其他各項干擾因素,找出道德實踐當中的穩定因素,爲道德價值標準提供統一的固定的參考。道德反思會在社會行爲中選擇符合主流價值標準的模式,重新構建新型的道德理論,從而指導道德實踐的發展。因此,杜威闡釋道德的實踐境遇並不僅僅是實踐行爲的判斷標準,而且是道德價值的體現,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3]現代哲學將這一理論概括爲道德哲學的實踐性反思,對於促進現代道德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道德實踐的情境化

道德哲學需從實踐中體現出來,而社會個體的行爲則是道德實踐的主體。在道德實踐中,主體的行爲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影響實踐行爲的因素非常之多。對於此,杜威做出了他自己的闡釋。他認爲實踐境遇需要從社會生活出發,詳細地區分道德實踐的價值標準,即道德實踐的好與壞之分。一般情況下,社會主體的道德價值標準都是和主體意識相關聯的。實踐境遇的不同產生新的道德標準。杜威不主張將道德的討論侷限於哲人們的話題當中,而是廣泛地進行社會評判。道德實踐的不獨立性成就了其現實意義。社會主體在具體的道德實踐中根據已有的道德標準對社會活動進行評判,從而避免了道德反思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能夠給出相對穩定的評判結果。在杜威的道德哲學中,實踐性的道德評價是解決社會道德問題的相對途徑,並不具有很強的必然性。因此,社會主體在道德框架內進行實踐活動時往往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這是現代道德哲學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即沒有絕對的道德標準來統一規範社會主體的道德實踐行爲。具體來說,由於道德標準不具有統一性導致道德實踐的不確定性。這是傳統以及現代道德哲學都面臨的一個哲學話題。社會實踐主體在實踐中並不能夠確定其活動是符合絕對的道德價值評判標準的,往往某一實踐活動當時看着是符合道德理念的,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證明當時的實踐活動又是違背道德理念的。[4]

關於如何尋求統一的絕對的道德標準,哲人們的說法各執其詞。雖然杜威對這一問題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他對於社會個體即人的實踐性活動做出了明確的闡釋,這對於現代道德哲學的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他認爲在某一道德實踐活動中,社會個體並不僅僅具有其獨有的理性,而且生活中在某一時空範圍當中,具有一定的情感。這裏的情感所指並不僅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因素,而是概括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情感因素,它與理性是相對的。[5]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個體都會在這兩類思維方式中做出相應的道德評價行爲。因此康德的純粹理性是存在一定的侷限性的,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完全摒棄情感因素來進行道德評價,因爲如果只存在純粹的理性,人們的行爲完全依靠理性來運作,那麼就沒有道德方面的問題了。在純粹理性中行爲個體不會做出任何違反道德標準的行爲,道德的存在沒有其實際意義。從動物的世界觀來說,它們完全不存在道德和理性的問題,因爲它們唯一的行爲標準就是本能行爲。因此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道德現狀是處於絕對理性世界和動物世界二者之間的一個範圍。社會個體能夠根據道德標準做出相應的道德評價,但是同時又脫離不開一定的情感因素。[6]因此道德之所以能夠在人類社會中顯示出其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爲社會個體處於這一尷尬的境地。杜威在其道德哲學中將情感因素作爲個體道德評判的獨立因素來看待,以此客觀地看待道德評價的合理性。

三、道德哲學的現實思考

西方的道德哲學發展到當今階段,已經逐漸顯示出與傳統哲學的特點。杜威在這一點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繼康德的哲學以來,道德哲學一直處於絕對道德的控制下,道德一直處於概念和理想中,任何道德實踐都要經過絕對道德價值標準來進行評判。杜威的道德哲學則通過現實社會來對道德標準進行考察,具有現實意義。評判道德行爲的標準不再是等級的形式,而是針對具體的實踐境遇進行不同標準的道德判斷。杜威在此做出的闡釋是道德的理性力量不能干擾相對道德價值標準,社會個體的道德行爲需要根據行爲的社會屬性來評判,理性力量只能夠作爲評判結果的實施。由此可以看出,相對於傳統的道德哲學中的道德理性,杜威在這裏所要闡釋的是具體的歷史的道德實踐。杜威對此做了充分的說明,他認爲理性力量的實施需要以道德衝突爲前提,道德力量的發揮要體現在社會實踐的矛盾當中。在道德反思的過程當中,隨着衝突和矛盾的化解,新型的道德標準會在理性思維中逐步形成,成爲道德實踐的新的規範。杜威認爲道德理性並不是和道德實踐相對立的,真正存在對立的是道德實踐所產生的衝突和原有的道德標準二者。

杜威的道德哲學爲現代實踐哲學提供了良好的樣本。但是許多西方大哲仍然在思考道德反思和道德實踐二者的關係。一般認爲道德的權威來自於理性的力量,但是在杜威否定了絕對理性和絕對道德之後,這一權威仍然存在嗎?道德權威是否能夠在社會實踐的任何方面起作用?社會個體在觸碰了道德底線之後纔會收到道德標準的評判,平時是不會顯現的。道德的權威性到底從哪裏體現出來呢?很多西方哲學家將道德的權威歸結於客觀唯心主義的完美理念,或者歸結於主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理性。杜威的看法截然相反,他將道德放置在動態的變化過程當中,經驗是道德標準的基礎,有了足夠的實踐經驗,就會產生相應的道德權威。但是很多哲學家質疑這樣會降低或者消損道德的權威性。針對這一點,杜威做出了其獨特的闡釋。他認爲道德的權威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在社會實踐中得來的。這樣就根本上否定了傳統道德哲學中所認爲的純粹道德權威,即超驗性的道德觀念。自人類社會存在以來,一直是固定的道德標準,人們對其已經產生了依賴性,缺乏實踐道德活動的經驗,認爲道德標準不需要變化,只需要遵守。而杜威則認爲道德標準來源於生活中的經驗,生活環境發生變化,道德標準也要發生相應的變化,不能固守舊的道德標準。這給現代道德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道德觀念需要在實際生活中不斷改變,道德標準需要根據具體的歷史的實踐行爲做出評判。人們往往以爲穩定的社會生活是固定的道德準則造就的。

雖然這一觀念具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根本站不住腳。對於永恆的價值追求是人類的共同目標,但是其之所以如此廣泛地被接受,就是因爲其不具有現實性,是人們理想的訴求。人們的實踐活動完全是依靠經驗而運作的,並不是固定的明確的道德準則。在道德活動和道德價值不斷變更的社會實踐中,人們的社會活動才具有其真正的意義,人們通過經驗來理解和辨析實踐境遇的種種關於道德的行爲,這一過程中人們並不是按照某一固定的道德體系來做出道德評判,而是經驗的結果。由此杜威堅決主張道德的標準和價值一直存在於生活當中,並不存在於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人們的實踐活動完全按照傳統的道德標準來進行是沒有前途的,制約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生活是道德的起源地,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活動決定了道德規範,這正是道德標準的價值所在。離開社會生活來談道德標準和規範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人們在實際生活對道德行爲進行評判時不是考慮哪種道德更具有權威性,而是運用理性的思考來選擇道德評價的尺度。當然,這種理性的思考存在程度的高低之分。

人們一旦運用理性來思考道德行爲,說明傳統的道德體系的根基開始動搖,新的道德標準有了產生的契機。人們會根據生活經驗來進一步推翻原有的道德標準,建立符合當前實踐活動的道德體系,從而維持社會生活的穩定。之後又推翻這一道德體系,社會生活在螺旋中發展。因此,道德反思需要在社會實踐境遇中加以思考,不能夠完全依靠純粹理性來加工。現代哲學的實踐是以生活和經驗爲尺度的,社會中約定俗成的規範是現代哲學思考的主要對象。

在杜威的道德哲學中,道德的價值存在其對社會生活的現實反映。道德的作用體現在實踐的衝突和矛盾當中,人們在解決現實矛盾的過程中主要依賴根據經驗形成的道德標準,而不是按照固有的陳舊的道德理念來評判事物。因此,現代哲學的道德反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解決了以往純粹道德的弊病,爲現代社會生活實踐指明瞭新的出路。西方的道德哲學並不是要將傳統道德固化爲社會生活的統一標準,而是要將其作爲探究社會生活實踐的重要方法,以此來解決社會中出現的種種道德行爲。社會生活永遠處於不斷的變化發展當中,道德標準不可能處於停滯的狀態,道德哲學也不可能是純粹的理性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永遠都是通過經驗的積累來制定相對穩定的道德體系,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道德標準並不是道德行爲的根本準繩,而只是參照物而已,道德權威是傳統道德的產物,放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是不成立的。雖然如此,人們在社會實踐中也要避免出現道德混亂的現象。杜威因此而提出道德反思,這對於產生於經驗的道德理念來說無疑是重要的補充。人類社會在經驗中形成道德,在反思中改變和完善道德,這纔是道德發展的真正方向。

四、總結

本文首先對西方道德哲學反思進行了探討,然後說明了道德實踐的情境化,最後對道德哲學進行了現實思考。現代西方道德哲學吸收了杜威的實踐觀點,改變了傳統的絕對道德觀念,提出道德是社會生活實踐發展的產物,道德權威是傳統道德觀念的產物,現代哲學中的道德是人們經驗的積累所形成的相對的道德規範。杜威對於道德建設性的理念構建爲現代實踐哲學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