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戰略管理的戰略思維比較

學識都 人氣:2.19W
企業戰略管理的戰略思維比較
「提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戰略管理的,重點比較了三種戰略思維:以資源爲本的戰略思維、以競爭爲本的戰略思維和以顧客爲本的戰略思維,並探討了知識條件下制定戰略時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企業戰略管理/戰略思維/戰略比較

  「正文」

  戰略是什麼?我們可以用《Economist》雜誌的一個簡單而權威的定義進行詮釋,即戰略回答企業的兩個基本: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業長期存在及發展的基礎是創造價值,價值的不同理解和定義構成了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創造價值則是後一個問題的解答,至於價值如何分配則是企業各種利益攸關者之間的博弈結果。這樣,我們可以說企業戰略就是如何實現企業自身所定義的價值創造。

  一、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

  一般認爲,20世紀50年代以前是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萌芽階段。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其中,60年代有錢得勒的“結構跟隨戰略”假設和安東尼—安索夫—安德斯範式。進入70年代以後,戰略理論的核心問題逐漸轉向實際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經營組合管理理論和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定位理論。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日益明顯,從外部環境看,技術創新加劇,國際競爭激烈,顧客需求日益多樣化,不確定性對企業管理的挑戰越來越大;從內部環境看,員工素質普遍提高、自我發展意識日漸增強,組織趨向扁平化和彈性化。戰略管理研究轉向重視企業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識因素以及研究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時,聖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業願景驅動性管理,另外一些學者在波特的競爭理論上進行發展,提出了競爭優勢觀和核心競爭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論與模型。

  20世紀90年代以後,創新和創造未來成爲企業戰略管理研究的重點,在此背景下,超越競爭成爲戰略管理理論發展的一個新熱點,有較大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諾提出的超越競爭理論、莫爾提出的企業生態系統使用演化理論、達韋尼提出的超級競爭模型等。另外一些學者敏銳地感受到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認爲在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已經越來越把知識看成是自己最有價值的戰略資源,並提出了以知識爲本的戰略。

  二、企業戰略管理的三種戰略思維及其比較

  企業戰略管理考慮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資源/資產,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去滿足顧客的需求,從而實現價值的創造。這樣,資源、競爭和顧客三者就構成了企業戰略管理的戰略思維出發點。縱觀各種戰略管理理論,無不是從這三者出發來考慮企業的戰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思維,即以資源爲本的戰略思維、以競爭爲本的戰略思維和以顧客爲本的戰略思維

  1.以資源爲本的戰略思維

  以資源爲本的戰略思維認爲企業是一系列獨特資源的組合,企業可以獲得超出行業平均利潤的原因在於它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資源或者能力,在於它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把這些能力與在行業中取勝所需要的能力結合起來。

  加里。哈默爾和C.K.普拉哈拉德認爲生產商品和提供服務的特殊能力是企業的核心能力,他們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可持續競爭優勢與新事業發展的源泉,並認爲核心競爭力應成爲企業戰略的焦點,企業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產品和市場導向的事業這樣的層次結構時,才能在競爭中取得持久的競爭地位。波特也有一個類似的戰略考慮,他認爲差異化是競爭優勢的兩大源泉之一。差異化是一種從產品/企業出發的觀念,指企業內在的差異化。與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一樣,波特認爲應根據企業生產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務來制定戰略。

  許多企業由於種種原因而具備了某種資源,如專利技術、資源、壟斷、人力資源、知識、治理結構等等,這種資源可以通過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而體現出來,從而在競爭中具備競爭優勢,如美國高通公司在CDMA市場上的成功即是技術優勢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