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的思考

學識都 人氣:2.42W
對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的思考
    論文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  文化工業文化全球化 資本
     論文內容摘要:法蘭克福學派最早提出了“文化工業”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文化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文化工業是現代社會重要的文化現象,在現時代更呈現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新的文化發展狀況要求我們對“文化工業”理論重新進行價值評判。
    對於文化工業理論的淵源問題,學術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大多數學者認爲,法蘭克福學派是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理論的始作俑者。但有的學者指出,最早涉及“文化工業”問題的是馬克思,雖然他並沒有提出過“文化工業”概念。如在談到僱傭勞動使得“我的活動成了商品,我完全成了出賣的對象”時,馬克思說:“一切所謂最高尚的勞動一腦力勞動、藝術勞動等都變成了交易的對象,並因此失去了從前的榮譽。全體牧師、醫生、律師等,從而宗教、法學等,都只是根據他們的商業價值來估價了。”[1]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同一種勞動可以是生產勞動,也可以是非生產勞動。例如,密爾頓創作《失樂園》得到5鎊,他是非生產勞動者。相反,爲書商提供工廠式勞動的作家,則是生產勞動者。·····一個自行賣唱的歌女是非生產勞動者。但是,同一個歌女,被劇院老闆僱傭,老闆爲了賺錢而讓她去唱歌,她就是生產勞動者,因爲她生產資本。”[2]可以說,馬克思的確涉及了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場化現象,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本質特徵,但是很顯然,馬克思所探討的還不是依託科學技術的、具有工業生產模式和意識形態“同化”功能的現代意義上的文化工業。文化工業是文化商品化、文化市場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法蘭克福學派正是針對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化狀況,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影響下,最早提出文化工業理論的。
    1947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合著了《啓蒙辯證法》,在該書的《文化工業:作爲欺騙羣衆的啓蒙》一文中,阿多爾諾認爲“大衆文化”( MassCulture)一詞模糊而不準確,應該用“文化工業”( Cultural Industry)這一新術語取而代之。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在文中並沒有給文化工業下明確的定義,只大致提出它指涉憑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規模地複製、傳播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體系。在((文化工業再考察))一文中,阿多爾諾對這個術語作了闡釋,認爲其中的“工業”不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表示事物本身的標準化和分配技術的合理化,而不是指嚴格的生產過程,除了文化工業的某些主要部分(如電影工業)之外,個別的生產形式(即構思及創作)仍被保持。因此,文化工業一詞並不表示生產,而是表示文化產品的“標準化”和“僞個別性”。“文化工業”概念提出後,法蘭克福學派其他主要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本傑明、哈貝馬斯等人也對這個主題加以闡述,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理論體現在《文化的肯定性質》、《單面人》、(機械複製時代中的藝術作品》、《作爲“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等文本中,由於每個文本都有自己的主題,因而在闡述文化工業時也各有側重,但總體上都對文化工業採取了批判的、否定的態度。這與該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文化批判理論是一致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爲批判精神纔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所在,他們秉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進行強烈譴責和徹底抨擊,展開了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之維,這些批判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文化工業與文化/藝術的性質相悖。文化工業對文化/藝術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文化工業的首要之點。文化/藝術彰顯個性、獨創性、否定性以及超越性等。而文化工業則藉助於科技進步和工業化生產,把文化/藝術產品納人市場交換的軌道,按照從生產到流通到消費的商品操作程序運作,使之服從於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則,最終蛻變爲純粹的商品。首先,文化工業通過模仿、複製和包裝等使文化產品具有了同質化、標準化、齊一化的性質,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指出的:“在文化工業中,這種摹仿最終成爲絕對的”[3],“達到個性化的努力最終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o [4]文化工業使文化/藝術失去了個性、獨立自主性,降低了、損害了文化/藝術真正的、內在的價值。其次,文化工業在追求利潤、形成文化同質性的過程中,剝奪了文化的批判功能,即其否定的、大拒絕的方式,使文化/藝術喪失了對社會的否定、批判的維度。再次,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發展是文化服從於資本的權力、資本的邏輯的結果,在其中,價值原則支配了文化的各個方面,工具理性支配了文化領域,甚至支配着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意味着文化的人文意義和內在價值的全面覆滅。總而言之,文化l藝術淪爲商品,帶來了文化/藝術產品標準化和齊一化,引起了文化/藝術的質變。

    第二、文化工業與人性相悖。文化工業行使着意識形態的功能,通過大量標準化、齊一化的文化產品的影響和滲透,不知不覺中實現對人的思想、心理的控制。阿多諾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他認爲現代社會對個人的控制程度大大超過以往,這種控制不是通過暴力和恐怖手段實現,而是通過文化工業的意識形態功能完成;馬爾庫塞在《單面人》中提到:“娛樂和信息工業不可抗拒的產品所帶來的是各種定式的態度和習慣以及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某些反應,這種反應使消費者在不同程度上愉快地與生產者緊密結合起來,並通過後者與整個娛樂和信息工業緊密結合起來。這些產品向消費者灌輸某些思想並操縱他們的行爲;它們提倡一種不受其虛僞影響的虛僞意識…~.這成爲一種生活方式。”他們都致力於說明,文化工業通過文化商品的生產,控制和規範着消費者的需要,成了一種支配人的力量。文化工業造成“啓蒙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倒退”,人們逐步習慣於看似豐富多彩、實際上卻單一機械的生活方式,缺乏對社會現實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識,喪失了主體意識、感性能力和主動性,失去了從事更有價值和更爲充實的活動的潛力。文化工業不僅侵人了人們的生活世界,更滲透到人的“私人空間”。“私人空間”本是人具有內在自由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裏,人可以成爲並仍然是‘他自己”。但是文化下業控制了大衆日常生活直至內心意識,一體化的公共輿論侵人了“私人空間”,剝奪了個人的內在自由,使人喪失了‘他自己”。“文化工業的每個運動都不可避免地把人們再現爲社會需要塑造的那種樣子”,[5]成爲與人的本性相背離的物化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