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小實驗科學小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4W

實驗,作爲探究物理規律的重要手段,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下面我們來看看物理小實驗科學小論文,歡迎閱讀借鑑。

物理小實驗科學小論文

摘要:本文認爲實驗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質疑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探究未知現象的能力,同時能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和合作交流的意識。

關鍵詞:物理學,課堂教學手段,實驗,教學設計,課程目標

隨着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物理課堂教學手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尤其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實驗教學好像被弱化了,實驗變成了課堂的點綴,少做實驗,不做實驗,或者用視頻和動畫代替實驗,已然成了教學的趨勢。這是物理教學進步還是退化?筆者認爲:物理作爲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了生活,離開了實驗,也就缺少了其生存的土壤。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以視頻或動畫代替實驗,只會讓物理變成一門純粹的知識性學科,枯燥無味不說,還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創造性、質疑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對知識的掌握也是無益的。

物理學早先來源於希臘文Φυσιζ,意爲自然規律,可延伸爲自然及其發展規律,現在指研究物質運動的最一般的規律及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物理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是物理學的基礎。凡物理學的概念、規律及公式等都是以客觀實驗爲基礎的,即物理理論絕不能脫離物理實驗結果的驗證。

實驗,作爲探究物理規律的重要手段,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多媒體也好,影像和動畫也罷,他們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只能是對實驗的補充和延伸,其功能可以將囿於場地和觀察範圍,無法在課堂呈現的大型實驗或微觀實驗,在課堂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它絕對無法具有替代實驗的功效。因爲無論是課堂演示實驗,還是驗證性實驗、測量性實驗、探究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學生分組實驗等,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往往一些小的實驗,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具有大作爲。

縱觀所有實驗,它具有如下特點。

首先,實驗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對探究實驗奧祕的渴望。

每個人都有獵新、獵奇的天性,都有探尋未知現象的渴望,這是人的本能。課堂上,教師如果能巧妙地創設情景,再配以一些小的實驗,往往能激起學生強力的好奇心。如在《楞次定律》這堂課,老師開篇介紹,暑假外出旅遊,在一道觀偶得高人指點,學了一點氣功,現在向各位同學展示一下。桌面上呈現的是用尖針支撐等臂槓桿,槓桿兩邊分別配很輕的鋁環和配重砝碼,教師的袖管內藏有釹鐵硼強磁性磁體,教師在擺好架勢推向鋁環的過程中,雖然並沒有碰到鋁環,但觀察到鋁環隨手推的方向在移動,當收手的時候,環隨着收手的方向而運動。這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興奮之餘,教師向學生展示袖中乾坤,讓學生猜想產生現象的可能原因,從而激發學生探求奧祕的慾望。本實驗,磁體插進和拔出過程中,鋁環充當了磁體的功能,從而引入猜想:在磁體插入和拔出的過程中,環中可能產生了電流及可能的方向,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其次,實驗能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質疑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科學實驗同被動的經驗、單純的觀察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僅僅停留在觀察試驗上還不能稱爲科學實驗和方法,還必須使觀察試驗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實驗過程中,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質疑、思考,以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提升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達到科學、技術、社會的有機結合,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TS”。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知識不能單從經驗中得出,而只能從理智的發明同觀察到的事實兩者的比較中得出。

同樣,在《楞次定律》這堂課收尾時,可以讓學生做一個對比實驗。讓等質量的鐵塊和釹鐵硼強磁性磁體穿過銅管,觀察不同的實驗現象。實驗時,兩位同學手握長一米二左右相同的銅管,使其豎直放置,兩同學分別從一端管口靜止釋放鐵塊和磁體,要求從另一端接住物體。實驗過程中,放鐵塊的同學很難接住物體,而用磁體做實驗的同學可以十分從容的接住物體,且屢試不爽。這樣就激起同學質疑,爲什麼兩個等質量的不同種物體,在穿過銅管時會形成巨大的反差?磁體在穿越銅管時,爲什麼會產生較大的阻力?同學們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已有知識解釋這種現象,提升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認真、細緻、深入是觀察能力的重要品質之一,也是科學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和要求。許多自然現象和實驗中的物理現象,有時是稍縱即逝。只有認真、仔細地觀察,才能捕捉到所要觀察的現象;只有深入地觀察,才能發現細微的變化和隱蔽的特徵。再如,在研究超重和失重現象時,觀察站在磅秤上的人下蹲和起立兩過程中磅秤讀書的變化,將運動過程與磅秤的讀數的變化一一對應,從而對超重和失重的本質和產生原因能更加充分的理解。

第三、實驗能培養學生探究未知現象的能力,學會運用科學方法有目的地去嘗試實踐。

科學家提出某些假設或預見,爲對其進行證明,籌劃適當的手段和方法,根據由此產生的現象來判斷原設計假設,或預見真與否即爲科學實驗。而學生探究實驗雖然有別於科學家的探究,但其思路、過程、方法與目的有其類似之處。同樣,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養成細緻、縝密的習慣,完善探求未知世界的能力等都有莫大的幫助。

如在單擺的碰鼻實驗中,爲什麼每次都能有驚無險?學生猜想可能是單擺在擺動過程中遵循機械能守恆。這就需要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如何測量下襬的高度和到最低點的速度,而高度的測量可以轉化爲測量擺長和最大偏角;速度測量的方案就更多了,光電門測速度,平拋測速度等等。通過對實驗數據處理,揭示其遵循的規律。通過評價、交流和反思,分析實驗產生誤差的原因,爲更好地改進實驗方案提供依據。

第四、實驗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僅是提高物理實驗質量的要求,也是增強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尊重客觀事實,以客觀事實爲依據。如實地記錄實驗中觀察到的各種現象,做到嚴格地把實驗事實和自己對事實的解釋區別開來。

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採用等效原理,但在實驗的過程,由於存在誤差,用平行四邊形畫出的兩邊所夾對角線與單獨一個等效力總會存在偏差,我們要遵循實驗事實。另一方面思考改進實驗以減少誤差的方法,如採用較長的細線;確定拉力方向時標點儘量離結點遠一點;測力計儘量與桌面保持平行等等。這樣可以培養優秀的實驗品質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第五、實驗能增進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交流的意識。

實驗的過程中需要學生間的協作,尤其在學生分組實驗中,需要相互間的分工與協調,而這種合作與交流不但可以培養團隊精神,而且增進學生間的默契,這也是未來社會所需的重要品質。

如在探究《決定導體電阻的因素》這一分組實驗中,就需要學生間的分工協作,電路的連接、表格的設計、實驗的控制、電錶讀數、數據的測量等等,在分工合作過程中增強學生間的協調能力,增強團隊意識。

當然在重視課堂實驗的同時,並不是復古或全盤否定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多媒體技術恰恰是對課堂實驗的完善和補充。如一些大型的實驗、微觀實驗、模擬實驗等,或者一些受場地影響無法在課堂中呈現的實驗,可以通過視頻或多媒體模擬出。如觀察布朗運動、宇宙飛船中的失重現象、帶電體或磁體周圍的電場線磁場線、α粒子的散射模型等等,就要藉助多媒體或視頻設施。

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出:要求學生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能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發展好奇心與求知慾,發展科學探索興趣,有堅持真理、勇於創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社會責任感。瞭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認識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全球觀念。由此看出,物理課程教學承擔的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功能,更承擔了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品質、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小實驗往往具有大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