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課堂教學初探語文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6W

隨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被列入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教育在很多方面也付諸了具體行動,儘管目前的教育改革在思想和實踐上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一些根本問題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仍尚未妥善得到解決。傳統教育的不少弊端仍然像揮之不去的陰影,即便現在課堂教學出現不少新的組織形式,但絕大多數的課在深層次上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爲忽視學生個體自主性和主動性,忽視其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依然把學生僅僅作教學的客體看待,只是從教的角度出發,單純重視直接傳遞、訓練知識、技能,忽視學生髮展的整體性、獨特性和持續性,習慣提供較明確的可操作程序,忽視目標及其達成方式無限多樣的可能性,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負擔加重,潛能得不到認真的、充分的開發,所獲取的知識不全面,整體素質無法提高,影響學生的發展,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基於此種認識,我校於一九九八年正式啓動“小學生主動學習”實驗研究,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實踐,我們在培養學生主動性,使學生具有主動學習、主動實踐的意識,能主動設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調控學習過程,具有主動學習的能力,教育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策略開發等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並逐步確立了正式的實驗研究課題“‘互動—生成’學校教育活動體系與小學生主動發展”。同時我們認爲,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我們就必須研究一種可行的、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架起創新教育思想和課堂教學實踐的橋樑,幫助師生更好地把握教育學的規律,促進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爲此,我們初步構建了“互動—生成”課堂教學基本流程,並進行了一定探索。

教育課堂教學初探語文論文

一、“互動—生成”課堂教學基本流程是教學不斷創新的結晶

在構建“互動—生成”教學模式時,我們首先結合分析了赫爾巴特強調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杜威強調實踐教學模式和布魯納的既強調知識傳授又重視智力開發的教學模式等中外各類教學模式,同時針對學校“‘互動—生成’學校教育活動體系與小學生主動發展”課題實驗研究,結合創新教育、主體教育和現代教學論的思考進行了大量的教學實踐活動,並採取了個人建模和集體評模相結合的方式,將活動結論進行了適時反饋和交流,根據小學生年齡、認知、情感、意識等方面的特點,我們初步創設了體現“揭示問題—主動解決—引導創新”的認識過程,以及“定向—互動—生成”的基本流程:(見下圖)

(一)核心思想:

“互動—生成”課堂教學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共同投入,並相互影響、相互啓發,通過教與學活動結果的撞擊而閃現各種生命火花,通過不斷磨合而產生各種愉悅體驗,在這樣的教學中不存在單向的給予,而是一種積極的多邊互動和多向運動,同時從教學中許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效果中,發現一些意外涌現的價值、發掘其教育意義或成長意義,從而使學生人人都能體驗到創造的喜悅與生命的感悟。因此,“互動—生成”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以實現師生的精神價值爲最高目標,學生活動質量的突現,富有人情味的教與學活動。

(二)課堂教學特點:

“互動—生成”課堂教學是以課堂教學中人、環境及其它可能性因素和現實性在因素的各種活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爲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它具有以下特點:

1、核心爲“互動”與“生成”。各環節雖在連接中可產生相互之間的各種碰撞,但核心目標還是以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它強調多邊活動的實踐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在多邊活動中動手動腦,實現“互動—生成—再互動—再生成”的能動;強調互動的發展性和教育性,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獲得親身體驗、實現完善自我價值的目標;結合系統論整體性原則,強調“互動”與“生成”的相互作用,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效應。

2、尋求一種完美的教與學流程,但同時也具有無限多樣性。各環節的運動既有其週期性,也有着不可預測性。

3、教學方式是將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能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自主探究,“生成”各種相關的'能力。

4、師生關係是完全民主、平等,在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基礎上,做心靈上美好的精神交往,共同實現彼此的生命價值。

5、有利於教師教學的再創造。教師可在其每一個操作程序中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表現自己富有個性特徵的教學風格,同時教師將具體的實踐經驗上升爲理論,實現教師教學實踐與理論的再創造。

6、強調活動的同時,促進了兩個轉化:即教學設想→學校生活現實→學生髮展現實。

二、“互動—生成”課堂教學的初步實踐

1、激趣—啓發—提問

在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在教會學生學會選擇的基礎上,可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法,教師可採取啓發引路、以疑激趣,創設各種視聽誘導情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等方法,着重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如在《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教學中,教師先播放影片《火燒圓明園》中圓明園被毀前的輝煌圖景,再現中國這一文化藝術的精品,使學生強烈感受到它的美,然後再播放被毀後的圓明園,並運用合成技術將兩幅圖景對比,產生強烈的視覺感觸,使學生產生自問:爲什麼會這樣?帶着這一總領性問題,學生步入了腦力充分激盪的學習中。

2、互練—反饋—內化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在內容上貼近生活、方式上加強遊戲性、趣味性,力爭讓課堂中充滿生活氣息,充滿貼近學生心靈的人情味,讓學生在安全、積極向上和友好競爭的氛圍中高效學習。同時爲了避免課堂一味的輕鬆活潑,教師鼓勵學生多進行自學自練、獨立思考、質疑問難,重視學生的探究性、體驗性學習,重視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結果後進行反饋交流。如在低年級數學的概念教學中,由於概念是現實事物的抽象概括,它需要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而這恰恰是低年級孩子所不具備的,爲了使學生更好地獲取概念知識,教師運用了一些直觀感知、實踐操作,同時着重運用了一些遊戲活動,使學習更富有趣味性。在“萬以內數的認識用幾個數組成最大的數和最小的數”這一內容中,教師給小組四個人每人一張數字卡,做起了“合力找數”的遊戲,讓小組中四個人合力擺出一個最大的四位數和一個最小的四位數,看誰找得“又快又準”,學生興趣十分高,齊心協力的精神也得到了張揚,同時教師爲了延伸學生思維發展,又用同樣的方法讓他們擺出三位數和兩位數。學生自始至終在學習活動中都十分積極主動。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也運用了諸如拼七巧板、拼圖、擺小棍、對口令、塗色、巧填數字、算24、詞語句意或故事接龍、智力題問題、腦筋急轉彎等益趣又益智的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能力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應用—發展

對學生有益的學習結果(成效)使之內化,讓其真正成爲擁有者,能隨時調用進行類似內容的學習,生成新的學習績效,並如此循環往復。運用所知信息,促進學生髮展,許多教師大多采用課堂總結和社會實踐的辦法,如在語文學習中,教師在引導總結後,讓學生自行反饋,總結學習心得,學生梳理總結,做讀書筆記,並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饋、自我調節學習策略,使學生與知識相適應的自我意識得到提升。同時教師讓學生延伸課外,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開展與自身所學知識相對應的社會調查、家庭訪問、自讀課外書籍等活動,使學生開拓視野,培養交往素質等。又如自然課《豆芽的生長》,自然教師組織了實驗活動,同時又與語文教師通力合作,不僅把豆芽生長過程的實驗做了出來,還將它生長過程的變化運用自己的語言有條不紊地寫了出來,這樣的實驗使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知識,對事物加以概括,同時也讓學生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參考書目:

①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8頁。

②張天寶:《主體性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③肖明主編:《哲學原理》,經濟出版社,1995年版。

④徐輝:《創新教育的理論及其哲學、人類學基礎》,《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⑤湖北省石首市文昌小學:《“互動—生成”學校教育活動體系與小學生主動發展》實驗研究課題,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