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論文範文

學識都 人氣:2.62W

第一篇

1.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通外語通識教育

關於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論文範文

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中,應該包括通用外語、通識教育外語、專門用途英語、學術外語等教學內容,英語作爲一門語言,具有獲取信息、達到交流目的、擁有豐富人文性的特點,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使學生學會如何學習、如何利用英語跨文化交流,讓學生在英語交流中有話可說,在學習英語中不知不覺的忘記英語學習的痛苦。由此,現階段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急需深化改革,轉變教學觀念,不在僅僅重視對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要重視英語教學課程結構的變化,培養學生思辨性意識,提高學生的全方位素質。目前,我國有些高校英語教學中已經開展了外語通識教育,如北京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學校,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爲了讓廣大高校深層次瞭解中國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精髓,實現中西文化順利傳播的目標,各大高校都應積極深化英語教學改革,開通外語通識教育。

2.調整大學英語課程結構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中,大一和大二,英語課程還是所有學生學習的必修課,但是到了大三,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學習英語純粹靠自覺,不考研的學生基本中斷了對英語的學習,而作爲一門外國語言,長期不接觸,學生的英語能力就會慢慢退化,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很不利的。筆者認爲在大三、大四,對於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仍舊需要開設英語課程,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主要以拓寬學生眼界和知識面爲目的,同時還應該設置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使英語教學逐漸走向實用化、綜合化。例如,中山大學在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面,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建設了十二門雙語或者外語類的通識教育課程,爲了落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仍在不斷的優化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結構,其在課程標準與實施方案制定方面,在遵循國際規範的基礎上,參照世界前100所大學人才培養與課程設置方案;在課程建設過程中,邀請名校相關專家或者著名的學者參與建設或者參與教學工作;在英語通識教育教材的選擇上,優先選擇國內外一流的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學者研發的教材,並支持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環境進行自主個性化的學習。在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實踐中,學生利用網絡信息環境自主學生的課時佔二分之一,學分佔三分之一。現以中山大學《北美社會與文化》爲例,這門課屬於中山大學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之一,這門課程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北美的歷史、社會文化,在課程建設中,邀請了北美高校以及國內重點高校中相關的知名專家或者學者參與建設,其教材屬於國家級規範教材,同時還有相關配套的網絡課程。再如,北京大學大學英語課程也設置了英語通識教育。北京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內容主要有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大類平臺課,是指與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共基礎課程。大類平臺課又分爲基礎平臺課程和開放性平臺課程,其中的基礎平臺課程主要包括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化兩門課;開放性平臺課程主要包括英語史、英語詞彙、英語結構、英詩選讀、聖經釋讀、短篇小說選讀、大衆文化間接與批評、當代文學批評簡論、莎士比亞與馬洛戲劇、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與文化。二是通選課。北京大學的通選課程設置每一學期都不同,以傳授各國社會與文化知識爲主,根據選修課的開設情況,爲同一大類學生提供的通選選修課有16門,面向全校所有學生開設的通選選修課程有幾十門,而且每一個學期的通選課重複率極低,學生在大學選修課中選擇機會較多,這樣也有利於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目標選擇自己習慣的選修課,從而促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的提高。爲了促進學生多方位的選擇,北京大學規定,所有學生畢業後通選課的學分不得少於16個,其中每一個領域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於2個,在E領域選修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於4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學生在A領域選修的通選課學分不得少於4個,通選課的教師基本是由學校經驗豐富的骨幹教師擔任,教學內容重點是啓發學生的思想,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辨的能力。每一門課每週兩個課時,一個學期內完成。綜上,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在設置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中,都予以了高度重視,積極向學生傳授國外的社會與文化知識,促進跨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這樣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3.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相對顯性課程來說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統稱爲顯性課程,而隱性課程是指在課堂之外進行的英語教學。高校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通俗教育,可以邀請國外高校相關學科的知名專家或者學者來校開展教學活動,爲學生進行短期講學或者開展英語講座,也可以請國內相關著名學者來校教學活動,有的高校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聘請外國各國學者來校開展教學活動,可能難度較大,但是可以在本校定期開展英語和外國文化的交流活動,還可以舉辦英語電影節,組織各種有關英語文化知識方面的娛樂活動,使學生在隱性課程中更多的瞭解與豐富世界各國的基礎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例如,中山大學從2009年開始,每年都會聘請外國相關專家來校開展合作,爲學生進行短期的講學。

4.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教育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隊伍的配套建設跟不上。即使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好了,也難以取得好的效果。而且,目前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不斷提升,這對大學英語教師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在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僅要滿足學生將網絡與英語文本、課堂的信息化教學相聯繫的要求,還要爲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推廣通識教育,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師水平是達不到要求的,因此,需要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加強對新進教師與中青年教師的引導教育,使他們轉變教學觀念,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與教育,力求讓他們從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方法、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等多方面都實現轉變,促進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實現與推廣。在具體的實踐中,高校可以先聘請國外相關的知名專家來校授課,並讓本校的英語教師學習,等本校的英語教師已經具備的一定的能力之後,再讓其獨立授課;高校還可以爲本校的英語教師提供出國進修的機會,使其在進修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擴寬視野。同時,高校英語教師自身也應該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與主人翁意識,主動的學習外國文化以及跨專業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例如,中山大學,每年7月聘請幾位國內外的相關專家與學者來校合作,進行短期講學,本校的教師在這期間進行跟課學習,並協同一起建設英語通識教育課程。同時,每年7月中山大學還會開展信息化英語通識教育課程需要開發的專門技術培訓,使教師能夠充分掌握現代化教育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培訓合格的教師,給予相關資格證書。培訓結束後,教師需要建立本人主講課程的網絡支持系統,從而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課程資源,從網絡中學習各種文化知識,豐富教學方法,進而推進英語通識教育的發展。

5.完善考試和評估制度

考試和評估制度在大學課程教學中,發揮着引導性與指導性的作用。現階段,我國高校測試學生英語水平的方式普遍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很多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拿到了四、六級證書,拿到證書之後,就很可能鬆懈了對英語的學習,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英語水平的監測,完善考試與評估制度,縮小期末考試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重,將平時的學習習慣、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英語口語能力等都納入考評範圍之中,從而督促學生學習英語,豐富學生的外國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進而推進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發展。

6.結束語

現階段,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的培養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層面,學生學習英語也只是爲了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對西方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瞭解較少,綜合文化素質不高,開展通識教育能夠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大學要深化英語教學改革,開通外語英語教育,調整大學英語課程結構,促進跨文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隱性課程,完善大學英語考試和評估制度,加強大學英語的師資隊伍建設,從而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與要求的人才。

作者:袁曉軍 單位:淮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第二篇

1通識教育理念的修正作用

通識教育理念關注的是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以及從相互關聯的事物中分析、綜合、提取信息的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它是對專門教育的進一步補充和修正。通識教育理念不僅注重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和廣泛性,更關注培養學生對這些知識背後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文化思想和探索精神的領會,以期接受這些囊括了人類在人文學科、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學科中的偉大成果對於其心靈和智慧的啓迪作用,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

2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觀

2.1英語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

通識教育不可或缺部分的大學英語教育也在模糊其工具性而突顯其文化性。通識教育中,語言不僅一種交流工具,獲得信息的一種手段,它更應是一種文化載體,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它兼容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外語學科也屬於人文學科範疇。外語學習在傳承文化提高人文素質的作用早在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工作小組在2006年提交的一份報告中就已被指出:外語應該是同識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外語學習去了解他國文化,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本國文化與他國文化的相似和不同;通過到國外選課的途徑去學習他國的語言、文化和思想將對學生在知識、道德和文化方面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劉玉祥)外語學習的這一功能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謀而合: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在滿足學生獲得交流所需的語言技能之餘,應該也能夠通過其承載的人文學科知識課程體系獲得多元文化素養,並具備良好思辨能力,最後成爲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並能參與國際事務的跨文化交流人才。

2.2核心內容承載人文價值觀

通識英語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對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以實現語言習得和文化獲取的平衡”,其目標是“不但要培養高校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教授人文知識、傳播國際文化”(王哲)。正如一些學者提出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真正的靈魂,民族文化又必然頑強地存在於課程之中。(周瑩)而文化教學的理論體系主要以文化的核心部分價值觀念來支撐。胡文仲(2004)指出“:價值觀是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它支配着人們的信念、態度、看法和行爲,成爲人們行動的指南。”它是“個人或羣體所特有的一種顯型或隱型的認爲什麼是可取的觀念,這一觀念影響人們從現有的種種行爲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選擇”(Kluckhohn)。價值觀念的核心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在傳授語言和文化知識的同時不容忽視文化價值觀念的傳播。可以說,價值觀教育是大學英語通識課程的核心,這一點也可以從英語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中體現出來。國內高校通識教育改革廣泛借鑑的哈佛大學等美國各名校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涉及文藝領域、史學領域、社會領域與哲學分析、科學領域與外國文化領域等五大領域。就國內各大高校英語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而言,不管是歐洲文化入門、希臘羅馬神話、學術閱讀與寫作等非英語源內容,或是英美文學、英美概況、西方禮儀文化、聖經文化等英語源的內容,無一不在弱化英語課程的技能性而強化其文化與價值核心導向性質。核心課程作爲通識教育的根本和基礎,是高校各專業學生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這些課程的人文素養的核心價值觀導向成爲培養人才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與自然以及與世界關係的有效途徑,也將對於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的形成從而內化人的固定品質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2.3批判性思維引導價值觀形成

思辨能力的培養是通識教育的重點之一。人們在一生當中總會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也經常面臨是與非的判斷,如正義與情感,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對公衆的誠實與對個人的忠誠等。這些選擇與判斷髮生在工作中、生活中還有學習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在於它對人在面臨道德與價值取捨時能形成自己的判斷,並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誠然,我們不能把道德與價值的辨析能力等同於道德與價值的自覺選擇,因爲“道德與價值的選擇需要選擇的勇氣以及對自己、對社會的負責精神。然而,如果一個人缺乏道德與價值的判斷力,其道德與價值的選擇往往是盲目的”(劉玉祥)。美國各大名校在開設通識課程時,或以獨立課程、或與核心課程相結合的形式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通識教育。批判性思維也是我國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所關注的一項技能,因爲這項技能的培養可以通過英語承載的各國曆史、哲學、經濟、政治、文學、音樂等方面課程內容得以實現,這些古今人類智慧精髓和文化寶藏凝聚着人類追求真理的成果,是學生得以實現思辨能力最肥沃的土壤。通過學習這些文化知識,獲得一定的文化分析方法和文化研究視角,形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最終實現思辨能力。可以說,弱化了工具性而突顯其文化性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在給予學生專業所需的知識以外,會通過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彌補學科外知識的欠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在具備合理知識技能和結構基礎之上,能夠運用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對這個世界進行觀察和思考,學會如何做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4傳統文化消除文化交流的消極影響

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既然在弱化英語的工具性而強化它的文化性,就應當充分發揮外語的雙向交流作用。文化交流從來都不是單向的,輸入的同時也需輸出。學生在瞭解世界的同時也必須讓世界瞭解中國。過去大學英語改革過分注重單向的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與輸入,過分強調外語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作用,導致了文化交流中的“逆差”,更導致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些令高校學生對世界的正確認識產生不可避免的消極作用,正如希爾斯指出的:“如果剝奪掉人們所具有的傳統,他們便沒有物質資源,也沒有知識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來提供在世界中建設家園所需要的東西。”因此,大學英語通識課程改革還兼具推廣中國文化的責任,應當用英語開設類似“認識中國”“人與環境”“中國當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茶文化”等富有中國文化特色類課程。這不僅爲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精神,也是培養學生文化差異敏感度、實現文化認同、有效消除外來文化負面影響的需要,更是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由此,高校才能培養合格人才,讓其掌握成爲合格公民和真正的人應掌握的更爲寬泛的知識,最終實現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目標。

2.5文化反哺推動人文價值觀形成

如果說大學英語通識教育在課程內容上體現的是人才培養實施體系層面上的保證,那麼師資力量的建設則是在保障體系層面上做了保證。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是中國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從模式到內容的轉變的轉折點,也是大學外語教師從語言技能教師到外語通識教育實踐者的轉變(王哲)。這一轉變體現了文化反哺的價值導向作用。文化反哺核心要義強調的是受教育者反過來對施教者產生影響,向他們傳授社會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爲規範的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化過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從外在轉向內容,高校英語教師面臨嚴峻的挑戰,“現在的英語教師不但要滿足“網絡+文體+課堂”的信息化外語教學的要求,還要面臨爲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需求推廣的通識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任務。”(王哲)因此,高校教師亟須立足於通識教育的相關師資培訓,使得自身具備相關的多元文化視野和多種價值體系評價能力,這是另種意義上的文化反哺。這種文化反哺促使高校教師在具備上好語言技能課的同時,還必須致力於人文性、文化課程的開發,以確保自己所開設課程的競爭力。“身處轉型期的教師要想把自己做大做強,必定要尋找方向定標定位,使自己在語言工具性教學基礎上加強人文教育性,包括教學內容的文化含量、教學方法的思維導向,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文化底蘊”。(夏紀梅)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這一特點更加突顯教師的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的作用。

通識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均衡發展,英語作爲世界通用語,作爲世界文化的載體,凝聚各國文化精髓爲精神食糧,在培養人才時有着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因此,在呼應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堅持育人爲本、德育爲先、能力爲重,使各層次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的同時,也契合了《綱要》提出了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導向,將給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起協調作用。

作者:陳雪姐 單位:公安海警學院

三篇

一、通識教育內涵與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一)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需要

在大學英語課程設計上的通識教育是建立在英語這門語言之上的,是以英語爲依託的教育。在通識教育體系下,講授英語課程不再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就要求大學英語的教育不能再只是語言的培訓,英語的教學不能脫離其它學科而獨立存在。大學英語在課程設置上不能再只是語言型的課程,必須努力轉變爲語言型和內容型的課程,大學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學習英語,而是用英語學習。大學英語課程構建的關鍵是合理佈置英語課程並對教材實施改革,使教材的內容適應教育改革。現在大學裏普遍使用的教材是《新視野大學英語》,並在英語課上主要鍛鍊學生聽力和寫作的能力,夾帶着翻譯書本內容,這些都是在大綱中明確標明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英語能力。大學英語教育過度強調“工具性”,忽視英語教育的根本目的,一味偏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

(二)落實英語課程標準的客觀要求

在大學英語通識教育體制下,學校必須按照通識教育的目標來培養人才,在通識教育的課程上要按照要求設置,在內容選擇上也要根據任務時間地點的差異性來調整。剛剛入學的大學生的英語水平越來越高,有些甚至超過課程標準要求。隨着新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大學的教育體系也將隨之發生改變,這也將爲高校開展通識教育打下良好基礎。有些人認爲在大學的英語教育只是高中的延伸,並沒什麼新的內容,針對這個現象,教育局規定:英語的基礎知識將由高中逐漸向初中轉移,高校的英語教學應逐漸向通識教育的教學內容上轉移。英語課程標準要求,通識教育下的大學英語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掌握基本的語言學習方法,打下牢固的語言基礎,培養學生掌握必須的、實用的英語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

(三)改善當前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整體結構體系

現在在高校的教育中,主要將課程分爲兩部分,全校性必修課和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全校性必修課主要包括政治、歷史、計算機等課程,這類課程所佔的比重很大,大約佔到高校全部課程的百分之七十;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主要一些人文類的選修課。綜上所述,在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中,人文類課程所佔的比重很低,課程比例嚴重失調。高校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學生道德素質較差,這使得通識教育課程的不合理性更加突出。一些大學將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爲必修課程,使得學生沒有了選擇性,這與通識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大學英語課程在整個高校通識教育中的比例佔到三分之一,處於相對核心的位置。其課程安排的合理性,對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提高選修課在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佔比,增加通識教育課程的可選擇性,有利於改善通識教育課程結構的不合理性。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程體系設計構想

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教育內容應該體現通識教育的開放性與發散性,着力提升學生的通識觀點和綜合運用能力。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設計可分爲三個階段,分別是大學英語基礎課程、大學英語拓展課程和具有特殊用途的英語課程。在基礎英語課堂上,主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大學英語基礎課程作爲一門必修課程,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拓展課程和特殊用途英語的課程主要包括人文課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等。這些課程的建立充分體現了通識教育的理念,有利於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增加課程的可選擇性,對於建設通識教育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是通識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而通識教育的課程建設一直是大學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各高校要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遵循課程改革要求,在通識教育觀指導下搞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