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學識都 人氣:2.78W
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吳江市屯村實驗小學  李龍英
 信息技術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必修的內容之一,是由國家規定、地方和學校組織開發與實施的課程,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是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目標,課堂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徑。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有效課堂是每一位教師的追求,也是信息技術教師的追求。如何使教學更有效,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地發展,是廣大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下面筆者就有效課堂的核心、聯繫課堂教學實際構築信息技術的有效課堂談談自己的觀點。
 一、有效課堂的核心——發展學生,學生髮展
 有效教學是一種教學理念,是一種教學追求,更是一套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藝。有效教學是相對而言的,是相對於無效教學、低效教學、負效教學而言的,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與語數等其他學課教師一樣,應該堅決不實施負效教學,努力避免無效教學,革除低效教學,實現有效教學,併力求達到高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實施,核心是有效課堂。有效課堂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時空,教學是否具有有效性、高效性。什麼樣的課堂教學纔算是有效的?筆者的理解是:凡是能夠有效地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教學,是有效課堂。
 有效課堂,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任用。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關注學生的認知需要,尊重學生人格,以人爲本,重視學生個體發展。通過教學,學生的知識學習從知少到知多、技能從不熟練到熟練、情感由無所謂到喜歡,學生在知識掌握、技能習得、情感體驗等方面都得到發展。學生有發展,教學纔有效。因此筆者認爲有效課堂的核心就是發展學生,學生髮展。
 二、構築有效課堂的幾個案例
 (一)創設生活情境——理解概念,激發興趣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嚥。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餚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生活之於教育,猶如湯之於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
 例如《信息與信息技術》是小學生接觸信息技術學科的第一課,而且“信息”與“信息技術”這兩個概念比較抽象,如何讓其溶入學生生活這一美味可口的湯中,使學生樂滋滋地吸收,滲入心智,激發興趣,獲得發展,筆者對教材作了認真研究、設計,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
 故事是這樣的:“海軍陸戰隊在原始森林進行爲時一個月左右的野外生存實驗,具體要求如下:第一,每個隊員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隨身只能帶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過二公斤;第二,隊員都是由飛機空降到半徑爲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帶,要求在一個月時間內從森林裏走出來。這三件物品第一件是刀,第二件是火石,第三件是什麼呢?請鄰桌同學自由組合成探究小組,在2分鐘內得出一個答案,並能說明理由。”學生討論熱烈,分析得出的最佳答案是指南針,從討論中學生理解了信息和信息技術這兩個概念。
 (二)組織有效探究——自主參與,思維碰撞
 有人說,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最核心的內涵就是學生的主動參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動參與,其實質是思維的積極展開,在活動中思維品質得到優化。反思平日的教學,在課堂上給學生的標準答案太多,以致於學生自由思想的空間太窄,缺少了一種敢於猜想、幻想、狂想的勁頭,而我們的信息技術創新真需要猜想、幻想、狂想。
 在《信息與信息技術》一課“信息的獲取”教學中,我結合學校將組織教師世博遊設計了一個討論題,組織學生探究:
 後天星期六,老師去遊世博園,請你告訴老師如何知道後天的天氣情況?
 同學們熱情高,能爲老師解決問題心裏特別高興,答案也很多,方法也可行:看報紙、打電話、聽廣播、看電視、網絡查詢、手機查詢等。通過討論同學們得出結論:隨着科技的發展,用來幫助我們獲取信息的工具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
 在學生討論探究中,從學生高漲的情緒中,可以看出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從各種答案中,可以看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
 最後把這個討論題作爲課後實踐題留給學生:今天回家查詢後天星期六的天氣如何,然後想辦法告訴李老師?(我把我的辦公室位置、電話、手機號、郵箱、QQ號公佈給學生。)
 在“信息的傳遞”這一節中課本上有這樣一個討論題:如果要將書上的一段文字信息傳遞給下表中的'各個對象,可以使用什麼傳遞方式?
對 象 傳 遞 方 式
同桌同學 
教室裏距離你最遠的一位同學 
外省某校的一位同學 
國外的一位小朋友 
本校其他班的十位同學 
全校師生 
 這個討論題,目的性非常明確,但課堂氣氛一般,學生就事論事,沒有興趣,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經過幾堂課的實踐,我對此稍作改動,把“書上的一段文字信息”改爲班級實實在在的信息,如:“我們三(1)班獲得吳江市寫字比賽一等獎的好消息”,把“外省某校的一位同學”改爲與班級結對的災區小夥伴,如“汶川小朋友黎紅”。改動後,探究活動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言,參與度廣,思維得到訓練、發展。
 有效課堂的探究活動,不僅需要氛圍上的活躍,更是學生思維的活躍,以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主動實踐體驗——靈活應用,實現建構
 小學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操作性特強,每一課都有“實踐園”,知識的習得、技能的增長,需要訓練,需要實踐。
 信息技術實踐活動的設計,以知識的鞏固和再發現、技能的增強和提升、思維的鍛鍊和發展過程爲主線,以師生合作互動、多向信息傳遞、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爲基本方式,實現有效建構。
 如《信息與信息技術》一課是小學信息技術教材中的理論部分,但也有實踐園,是一個猜詞遊戲。實踐活動的成功與否,有效與無效,教師課前的預設是非常關鍵的。如在這個猜詞遊戲中,詞語的選擇很重要,教師應有的放矢地選擇詞語,如可選擇望遠鏡、電話、計算機、信息、信息技術等詞語。通過遊戲,學生理解了信息的獲取方式會影響信息的處理及傳遞,信息的處理方式也會影響信息的獲取、傳遞,同時學生在遊戲中感受到信息的失真性、有用性等特徵。
 課後實踐題(今天回家查詢後天星期六的天氣如何,然後想辦法告訴李老師?),第二天統計結果是:三(1)班6人打電話、7人手機短信、3人電子郵件、5人QQ留言、15人紙條留言、4人口頭告訴我天氣情況,對天氣情況的信息來源我也作了統計:12人是網上查詢、5人手機短信、17人看電視、3人問家長、2人看報紙、1人問同學。從學生的完成情況可以看出學生對實踐活動興趣濃厚,能靈活運用知識、技能和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傳遞信息。通過實踐,學生把知識、技能、信息技術應用到學習、生活中,成長爲新的經驗、技能。
 小學信息技術有效課堂,彰顯教師的主導性,在教師的有效預設下,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方法,精心組織教學;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學習計算機的相關操作培養“查找—選擇—處理—內化並傳遞信息”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激發熱愛科學的情懷,促進學生全面地可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文品  《有效教學及其實施策略》[J]人民教育  2009.5
2. 教育部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000.11
3. 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編 《小學信息技術(上冊)》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