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3W

摘要:在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學生主體失落。對於每一名經歷過高考後進入大學的學生,這種失落的生存狀態對於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後極爲不利。從這種現象的表現來看,主要有下面特點:一是學生形成個人主體性時,受到的干擾和影響主要來自於預成性目的;在生成學生個性方面,,學生的個性生成方面,如何做好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使處於失落狀態的學生實現理性迴歸和尋找,以使其。而這種改革,需要主要針對高校學生管理方面,對諸如組織結構、包括學校的管理制度以及對校園文化等各類管理中介來進行。要以改革爲抓手,實現和達到生成學生類主體的這一目標。

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論文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改革

在我國社會正在處於不斷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國的各大高等院校在內部管理制度方面也在不斷深化改革。這種逐步深化的改革在帶來一些良好變化的同時,也使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所表現出的學生主體這些方面的問題在逐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凸顯。這種現象,是由於時代本身的要求,是由於當前全世界的教育現狀造成的,這種現狀,要求和迫使每所大學要做到使學生處於其學校管理的中心位置,也就是說,學校其服務對象並非是教師,而是要以學生爲中心,更好地做好爲學生服務的工作。因此,對於我們的各所高校應學生主體發展作爲學校管理改革的目的和目標。而且,這項改革也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於促進高校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1分析高校學生主體失落問題的深層原因

對於任何一所高校來說,其內部在進行開展各類學生管理活動時,其目的是大同小異的,都是爲了加強學校的管理,使其管理活動的有序進行。也就是說,無論這所高校在管理活動上採取什麼樣的具體方式,但對於學校來說,都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這樣一種的關係,也就是師生關係。這種關係是管理活動的基本核心,也是其關鍵所在。這種關係,直接影響和決定了學校在進行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能達到一種什麼樣的效果。同時,也必須看到,對於這種師生關係來說,其他現是需要通過依附高校內各類管理制度以及具體的管理活動的實踐來實現和體現的。我們可以這樣認爲,這種管理是分爲外在表現和內在機理兩個方面。外在表現,體現的形式是學校與學校管理相關的制度空間、文化氛圍,而內在機理,則體現而師生關係方面。

1.1對教育實踐關係的傳統理解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對於教育實踐的關係的理解,基本上是採用的“主體一客體”關係這一思考框架。這種“對象化”實踐觀,已經在許多人的頭腦當中根深蒂固,使人們對“教育實踐”的認識有一種較深的影響。長期以來對象化教育實踐觀,固化了許多人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的思維,“人與人”變成了“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主體與主體”變成了“主體與客體”。正是由於這種由於“對象化”實踐觀的錯位,使學生作爲教育中的生命個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扭曲和異化,這種扭曲和異化,使得學生在參與學校管理中處於被支配、被改造和被佔有的地償還。這種支配、改造和佔有的結果,是造成了學生主體的失落。

1.2我國高校學生管理實踐的特徵

在學生管理上,作爲高校教師,一直是在佔據着具體管理實踐主體地位;與此相對應的是,經歷了十年寒窗,走進校園的學生成爲高校學生管理這一實踐活動中理所當然的客體,換句話來說,學生是被教師控制和被教師改造的對象。這樣,在高校對學生實施管理時,教師與學生二者間原是平等關係,屬於主體與主體正交往是一種實在的實踐關係;但是在現實中,他們之間體現的主體與客體的關係,結果是造成學生主體集體產生了失落。基於以上分析可知,“對象化師生關係”,直接導致了是在我國高校學生管理中,較多存在的學生主體產生失落現象,這一點,需要引起民足夠重視。

2基於推進學生主體發展我國高校學生管理改革路徑

高校學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其理想狀態應該是一種本然實踐狀態。其實質上來說,應該是一種基於交往性質的實踐活動,該活動應該具備的結果形態是生成類主體。所以,通過重新尋找回失落的學生主體,會使學生默化中生成學生類主體。基於這種實際,從改變師生關係入手這種方式,應該是使高校學生管理回到其應有的本然的實踐狀態,是實現我國高校學生管理達到有效改革的必由之路和必然之選,也是諸多教育學者所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課題之一。

2.1要切實改變現有的師生關係

高校當中,現有的師生關係要實現由對象化向主體間性關係之間的轉變。學生要努力成爲這種主體間發展的主體,應該具有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與管理中介客體之間的關係是從“主”到“客”形式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其個人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與教師之間,則構成的從“主”到“主”形式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表現出的主體間性。該種情況下,學生應在個人主體性與主體間性之間,體現出是內在的和諧統一,使高等學校在學生管理中出現一種嬗變的全新的狀態。對於學生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其個人主體性,體現在他自身成爲活動的主體,可以在學校組織和各類管理活動中,表現出更多的.積極能動的功能特性。這種積極的功能特性,會很大程度地使學生以更加積極的狀態參與到學生管理的各個管理過程中。其主要表現在,作爲學生,會逐步學會自我教育,開展自我管理和做好自我服務工作,這些,適必會對於促進學生自我更好更快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於學生與教師之間來說,平等的交往關係將形成。這種交往式關係,教師會實現從以往的替代家長管教這一形式的代理人,實現促進學生更好發展的教育者的角色轉變。這種角度的轉變,會使教師更好地在爲學生提供專業化諮詢方面,在爲學生提供專業化指導和服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對於做好對學生知識和價值的引導大有裨益。

2.2要進一步深化高校內部改革

要想實現師生關係,實現變對象化關係爲主體間關係根本轉變,高校必須持續做好內部改革的深化。具體來說,就是要改革管理組織架構、改革各類不適應新形勢的管理制度,打造新型的校園文化建設。另外,調整改變師生關係後,學生會有更多的主動權和參與權參與學生管理,這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學校管理當中,提升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工作水平,同時會進一步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

3高校內部管理制度改革主要形式

3.1要提升學生管理工作內容深度和廣度

作爲學生管理主體,學生羣體必須參與管理制度制定、決策等過程,並積極融入學生各項事務管理,如後勤管理、教學管理等,參與深度可能依據內容而不同。第二,爲使學生參與高管管理的主體角色得到發揮,管理制度要體現出學生作爲主體在參與管理權中的層次性。比如,初級層次,要突出“行使知情權”,行使監督權,行使建議權這一主要內容;中級層次主要內容,則是要突出行使的權力有:行動權、諮詢權和評議權;高級層次則包括行使決策權、表決權、投票權爲核心。

3.2要持續做好高校新校園文化建設

這項工作,對配合高校學生管理改革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形式。這項工作,主要包括直接和間接這兩個方面影響。從直接影響來說,主要表現是,可以通過建立校園文化體系建設,實現引導學生向正面積極方向發展,使學生更多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積極向上的活動。間接影響,實際上來說,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形式的影響。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使學生得到一個良好的薰陶環境,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綜合素質得以不斷提升。此外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要堅持的原則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其核心是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做到兩個互相結合。即知識和理論相結合,教學與學生實踐相結合。

結語

總的來說,在高校管理方面開展改革,需要在學生主體失落的生存狀態本質原因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堅持多措並舉,實現妥善處理各種問題,解決各種問題。總體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其主人翁精神,以推動高校管理改革和發展,以促進學校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盧曉中.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馮建軍.以主體間性重構教育過程[J].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