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人文教育的主戰場論文

學識都 人氣:3.21W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毋須置疑。課堂是學生接受人文思想浸潤。並激揚起他們獨立思想意識的場所。教學中。培養、發展學生素質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涵養、德行、人格;積澱他們的文化修養,抒發真情實感;通過各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並促進其全面發展,真正迴歸到“以人爲本”的旨歸上。以“育人”爲目的,不能僅有表面的光環,而無實質精神內核,審美主體不能感受到,或能感受到卻不能產生情感波動,達不到薰陶、體驗的效果,也就達不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倡導運用“四情法”。

淺議人文教育的主戰場論文

一、準確把握內容。以情融情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在傳統的以知識本位爲主體的課堂教學中,常常強調語文的工具性,而忽視甚至直接扼殺了課程本身豐富的人文內涵,只醉心於數量化和標準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人文教育也就無從談起。從2000年秋季推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來看,具有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在教材裏上升到60%的比重,這也昭示着編寫者對語文人文性的重視。那麼,怎樣發揮這些作品豐富、獨特的藝術魅力?着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一個老師,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學內容,教學藝術來自於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因爲沒有一節充滿藝術魅力的課不是首先來自執教者對所教的內容的準確把握上。”要想使課堂充滿魅力,我們教師首先要陶醉在文學大師們充滿張力的.作品中,與文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本進行充分對話。要使學生有所感受,教師首先要感受;要使學生有所體驗,教師首先要體驗;要使學生動情,教師首先要動情。文本作爲作者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對它的價值和內涵的挖掘,是把握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想的前提。因而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才能在教學中以情融情。遊刃有餘。

二、巧設問題情境。以讀悟情

有些文本承載的內容已離我們很遙遠,如何找好切入點,巧設情境便成爲上好課的必要環節。執教《奴隸英雄》一課獲得2004年全國教師教育學會組織的“全國中小學視頻案例”比賽一等獎的王勇老師。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對文本所寫的情感內容是陌生的,便選擇了把奴隸的生活作爲切入點,再讓學生默讀,進而學生的情緒被激發,枯燥的文字變成了可觸可感的畫面,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王老師也十分注重極富啓發性問題的設置。側重於引導學生置身於文本構建的環境、情境中。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激發探討的興趣,把文學和生活拉近到零距離,以讀悟情,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有自己獨特的體驗,以點帶面。讓學生真實的心動引發情動,進而觸動心靈,產生信念,形成內驅力,達到人情、移情、陶情的境界。 三、精批作文評語,以情激情

語文教育是塑造人的藝術,寫作不僅僅是訓練語言的表達能力,更是與心靈的對話,所以寫作教學滲透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中學生的作文往往是“文如其人”,是他們的思想與審美最自然的流露。因此,作爲學生作文的主要讀者——老師,就更不能疏於披閱,而要“觀文者批文而人情”,一句由衷的讚許,一個務實的建議,一句期望的話語等,處處都會彰顯對學生個體行爲的人文關懷。往往教師不經意的一個字,一個詞,一段話都可能鑄就學生積極向上、健全的人生觀,有的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千萬不要忽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絕妙機會——精批作文評語,以情激情。

四、利用課程資源,以情煽情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教學資源。教科書融規範化、多樣化、民族化、多元化、現代化、生活化於一體,注重人文和科學的融會,無疑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挖掘課外學習資源,以課外激活課內,以課內帶動課外。“世事洞明皆學問”。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既豐富又寬廣,適時地引進課外學習資源,如瞻仰烈士陵園,欣賞地域風景名勝,體驗民俗風情等,再配以合理的“煽情”。學生將會超越表層的感動和欣賞,進入對人格、人生乃至人性的體悟。筆者在執教《最後一課》時,先調動學生們的愛國熱情,然後帶領學生到集市去糾正廣告牌幅上的錯別字。既增強了學生的用字規範意識,又加強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從而讓學生更深刻領悟到小弗朗士十分珍惜最後一節法語課的強烈感情。

縱觀我國目前比較有影響的中學語文教材,在編寫指導思想上無一例外地注意體現時代精神,重視思想品德的薰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我們教師在落實人文教育時,要結合語文的三維結構,即課文本身所蘊含的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體味的美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的美,並注意在文學的學習與訓練中適時地滲透情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把二者融爲一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真正做到“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