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W

1前言

論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論文

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技術課,爲學生提供機械製造技術所需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能。該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對於理論知識缺乏、工程感性認識薄弱和工程實踐能力欠缺的獨立學院的學生來說,教師只憑教材和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學生的特點決定獨立學院的學生不同於一本、二本學生,他們大都是第三批錄取,學生入學分數比較低,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比較差,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弱。但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他們會充分利用自身靈活的思維能力,開創性地做好。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他們內在的潛能,把“要我學”變爲“喜歡學”最終到“我要學”是尤其重要的。培養目標決定結合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情況,以機械加工爲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獨立學院培養的學生要是適合市場和企業的需要、適合未來職業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爲了適應人才的培養,課程教學要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繫,突出實踐技能的培養,強調教學內容實際性、實用性和技能的適用性。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機械製造技術基礎這門課程,內容多、涉及範圍廣、實踐性強,課程內容常常被學生認爲枯燥和艱澀,缺乏嚴密的邏輯性,無法通過演繹和推理尋求問題的準確答案。傳統的課程教學存在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學生畢業後無法達到和企業零距離接觸,無法短時間適應實際崗位工作的需要。諸多問題使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難以實現其培養目標,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因此,獨立學院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課程教學必須進行改革。

3課程改革的措施

優化教學內容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機械製造工藝學、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金屬切削機牀、機牀夾具四部分內容。學生普遍感到機械製造工藝部分與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部分的理論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金屬切削機牀部分與機牀夾具部分實踐性太強,難以掌握。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不高,影響了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爲了適應學生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在教學方面要優化教學結構,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淡化原課程體系,適應現代製造工程新模式。在理論教學內容方面應該結合學生特點,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突出教學重點,側重機械製造方面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學生綜合掌握機械製造系統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突出體現學生適應未來職業需要的能力培養;

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對必備的製造基礎知識予以保留,對課程中的陳舊部分或脫離現代實際應用的部分予以刪除,對先進的製造技術和最新的製造理論知識要不斷更新,給予增加和補充。在實踐教學內容方面加強實際應用技能的培養,內容的安排上要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要有機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理論,體現機械加工知識和概念的完整性和有機聯繫;

增加機械相關企業在產零件的.製造工藝,用實物和案例教學,真正與生產實際聯繫起來;

增加高速數控加工、精密加工、微細加工等高新技術和方法的內容,把數字化製造軟件引入教學內容中。同時及時把國內外最新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及時按照市場需要對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改進教學方法獨立學院學生學習成績基礎比較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比較差。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理論性強,缺乏系統性,不利於學生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利於教學效果的完成和實現,有利於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課程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聽的填鴨式講授方法,要結合學生特點與教學內容,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於教材中講述比較清楚、全面、簡單的內容,可以採取學生自學或者是學生講授的方法;

對於難於掌握、理解的問題,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的方式,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對於教師講解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可以採用直觀教學、現場教學和電化教學等教學手段;

對於實踐性比較強的教學內容,可以採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帶學生去工程訓練中心,去機牀和加工現場進行講解,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對於課程中涉及的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要通過錄像或多媒體等教學方法和手段應用於課堂教學中,從而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由於獨立學院學生基礎差別比較大,在教學中採取一刀切,不利於教學活動開展和進行,不能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分層次教學,注重因材施教,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逐步達到教學的要求和教學目的是尤其重要的。強化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補充和完善。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的學習缺乏真實的工作環境,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鍛鍊。在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應該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際操作對理論學習的促進作用。強化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工程實訓、課程實驗、課程設計三個教學環節加以實現和完成。

一本、二本院校的工程實訓一般實習爲6~8周,而且是一次性安排完,學生對實訓內容基本遺忘,對機械加工的各種機牀和加工方法已經記憶模糊甚至混淆,難以將實習和基礎理論課聯繫起來。爲了強化實踐教學,學校安排16周,分四個學期完成,每次四周,包含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和創新實踐四個層次,是層層遞進式環環相扣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驗教學中,爲了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着重對實驗原理進行簡要介紹,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設計與數據採集、處理和分析,並撰寫實驗報告,提高他們的實驗技能,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可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做到對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在課程設計環節中,調整設計內容,內容和實際加工緊密結合,努力做到真題真做。注重過程指導,即將整個設計過程分爲若干階段,學生每完成一個階段的設計任務,教師都應對學生的設計情況做好記錄,及時指出學生設計中出現的錯誤。改革成績考覈方式,採用自評、教師置疑和小組答辯三個環節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