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外語語言學習焦慮與大學英語教學

學識都 人氣:2.1W
淺議外語語言學習焦慮與大學英語教學
  關鍵詞: 語言學習焦慮 大學教學 成因 解決對策 
  論文摘 要: 語言學習焦慮現象在很多語言學習中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這一現象的成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進一步幫助英語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瞭解和解決這一問題,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和學習的效率。 
   
  一、引言 
  我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時常會發現一些一反常態、焦躁不安、神情呆滯、不敢與教師目光交流的學生,他們的表現或是低頭,或是心不在焉,或是行爲完全與課堂無關,等等。這些消極的學習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語言學習焦慮的行爲表現。這種語言焦慮對學習有負面影響,所以探討其成因和對策對減輕學生的語言焦慮從而增強外語學習的效果和課堂教學質量有重大意義。 
  二、外語語言焦慮的成因 
  焦慮,是指人預感到不良的後果而產生的恐懼而又有所期待的負面情感。而外語語言焦慮(foreign language anxiety)不同於一般焦慮,它指的是學習者需要用目標語進行表達時產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李炯英,2004:46);“一種由外語學習過程的獨特性而引起的與課堂外語學習有關的自我知覺、信念、情感和行爲的獨特情結”(Horwitz Horwitz&Cope,1986:128)。Horwitz認爲美國大學生在外語課堂上的焦慮與其學習成績高度負相關,相關係數大約爲0.5。Spielberger(1996)研究表明,20%以上的學生因爲典型的焦慮導致學習失敗逼迫中途輟學,而在低焦慮的學生中,因學習失敗而輟學者只有6%。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原因有多個方面,可能是學生個體性格特徵,也可能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亦或可能是文化和認識上的差異,等等。 
  1.學生性格的內外向與焦慮程度的高低有關係。 
  外向性格者往往表現爲活潑大方、善於交際、情感外露、適應力強、不介意別人的評價等,而內向性格者則表現爲遇事沉穩、言行謹慎,但反應稍顯緩慢、適應能力不夠強、比較在乎別人的評價等。外語學習作爲一門語言交流類的學科,需要學習者大膽實踐、善於表現、有極高的容忍度並且不怕犯錯,能做到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老師們經常說到的“膽大‘臉皮厚’”的學習方法。在外語課堂的教學中,當教師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與學生性格相悖時,學生則可能會表現爲過度焦慮、惶恐,嚴重影響學習效果。 
  2.教師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也可能導致焦慮情緒。 
  外部評價和內部承受能力是造成焦慮產生的重要因素。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回答問題,學生或多或少會產生焦慮。如果教師對學生練習、發言中出現的錯誤動輒批評,必然會加重學生的焦慮,使其更怯於開口。臨近,學生往往會精神極度緊張,會因爲擔心考試成績不理想而產生焦慮,而焦慮反過來又影響學生在考試中的正常發揮。學生如果不懂得學習方法,學習數年外語還是學不好,就會不斷地自我否定,自信心極度挫傷,也會造成焦慮情緒。 
  3.認同感和文化差異也可能導致焦慮。 
  認同某一語言羣體或目標文化表示該學習者也是該羣體中的一員。當學習者認同某一語言羣體或目標文化時,焦慮就會降低;反之,則會增加。如某一學生與他周圍的同學或老師沒有認同感,則焦慮程度會增加。文化衝突也會給學生造成包括焦慮在內的各種心理變化。由於英語是獨立於母語之外的一門學科,不僅語法體系不同,而且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價值觀念會產生差異,這些文化差異使有些學生害怕在英語文化中失去自我,進而產生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