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羅的由來

學識都 人氣:1.02W

大家想知道姓氏羅是怎麼來的嗎?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羅姓的由來以及介紹。

百家姓羅的由來

姓氏:【羅】

拼音:Lo

郡望:豫章郡

名人:羅貫中,羅聘,羅榮桓,羅瑞卿,羅英德,羅香林

勝蹟:缺

文獻:羅氏重修族譜

歷史:羅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大姓,在臺灣排名第二十八位。羅姓的出處有兩種說法,一是出自熊姓,一是出自羋姓。也有說羅姓是祝融的後代。據記載,羅國是周武王滅商後封的異姓諸侯國之一,稱羅子國,在春秋初期被楚國所滅,他的國人就以國名作爲自己的姓氏,從此姓羅。許多羅姓人認爲自己是出自熊姓,他們的祖先,是古代管理火種的官員,被稱作“祝融”。他們的遠祖是重離,是高辛時的祝融,後來被殺,他的弟弟吳回繼任。吳回生陸終,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姓羋,有一個孫子叫穴熊,他的後代就是熊氏,並且逐漸轉化成羅姓。羅姓還有其他一些來源,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破多羅氏,解瑟羅氏和叱羅氏爲羅姓。羅姓早期在長沙和豫章發展,唐代時遷居廣東,元代時遷居福建,並且有一部分融入了泰族,土家族和彝族,布依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清朝時,羅姓進入臺灣。羅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長沙,豫章,大埔,興寧,扶陽,梅縣,成都,襄陽等。通志氏族略:周時國名,熊姓國本自顓頊之後,受封於羅,子孫以爲氏。

姓氏起源:

關於羅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爲下:

出自妘姓,爲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爲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爲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爲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爲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爲"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爲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爲氏。

出自他族或他姓加入。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實行漢化,將原鮮卑族複姓多羅氏、叱羅氏皆改爲漢字單姓羅。二是,唐代,西突厥(遊牧於今新疆大部分和中亞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可汗斛瑟羅歸附長安,留居中國,其子孫以"斛瑟羅"爲氏,後簡爲羅氏。三是,賴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戰國之時爲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的。四是,清代愛新覺羅氏中有的也改姓羅。

聚集地:

遷徙分佈

羅國傳至24世萬通時,被楚國所滅,萬通與次子蒼噩逃至襄陽黃龍洞避隱,其長子芳噩逃往四川。周顯王時,有31世羅乘遷往枝江,其孫羅守隴自枝江遷至今湖南長沙。40世羅君用次子羅珠遷居豫章(今江西南昌)西山,爲豫章羅氏一世祖。唐昭宗時,羅珠28世孫羅景新遷往虔州虔化(今江西寧都),31世有兩支分別徙居廣東大埔、興寧。45世羅尚立,元代由虔州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明代又遷往上杭縣扶陽,其子羅新鬆徙廣東梅州。另外,羅國亡國後,羅氏有部分人從滇南、滇東遷入湄南河下游,融入泰族;遷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閬中,後成爲板楯蠻七姓之首姓大族,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還有一支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融入布依族;遷到湘南的,有的融入瑤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區外,羅氏還分佈於今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總章年間,有河南羅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在福建安家落戶。自清代開始,居住在廣東梅縣、大埔、及福建寧化等地的羅氏,曾多次向臺灣遷徙,還有一些人遷往南洋的文島(印尼)等國家。其中,祖籍廣東嘉應州梅縣石扇堡的羅芳伯在西婆羅洲(今加里曼島)建立了一個共和制的蘭芳國,實行"蘭芳大總長制",立國時間達108年(1777--1885)。

羅氏,在臺灣是個較爲普遍的姓氏。臺灣的羅姓,來自福建寧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兩縣,其他各縣市也散居不少。臺灣的羅氏與北方的羅氏是一脈相承的。

堂號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歷史名人: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說家,今山西太原人。他一生相傳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爲"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 聘:清代著名畫家,爲江蘇甘泉(今江都)人。畫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蘭、竹等,無所不工。其筆調奇創,超逸不羣,別具一格,爲"揚州八怪"之一。其子允紹、允纘,均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羅 存:畫家,今河南開封人。喜作小景山水畫,極有韻致,時人評價他的畫作,"披圖便知登高望遠,魚鳥往還,浩然有江湖之思"。

羅 隱:唐代文學家,餘杭人。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魯迅謂其所著〈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

羅 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爲唐代"三羅"之一。

關於姓氏來源:

在中國,一般每人都有姓,人們初次交往,彼此總要先問:您貴姓?由此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交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一個氏族內部,爲了區分彼此,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誌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羣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隨着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俗稱【百家姓】,其實在明朝(1368—1644年)時就已有3000多個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爲【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