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徐姓的來源

學識都 人氣:9.11K

徐姓是中國最早的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下面由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徐姓的來源,歡迎大家查看!

百家姓之徐姓的來源

新百家姓排名:11

徐姓圖騰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衆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1.66 %。?

尋根溯源徐姓起源有三:

1、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國說。據《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爲周所滅,復封其子宗爲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爲吳所滅,子孫 以國爲氏。”(語見《通志·氏族略》)。

2、據《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後代亦以徐爲姓。?

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爲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馬功勞,因此在 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 於他愛護百姓,施行仁政,結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適逢當時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於遊玩打獵,徐偃王起了代周爲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 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車適時趕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見,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犧牲 ,於是棄國出走於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於他深得民心,跟他進山的百姓數以 萬計。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爲感觸,於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治理徐國。因若 木首封徐國,其後代便以國爲氏,稱爲徐氏,徐若木便爲徐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徐姓人最早繁衍於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後擴至鳳陽,以 古代徐國爲源地,世 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爲吳所滅,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東,並在山東繁衍昌 盛起來,這是由徐姓郡望多爲山東古地而來證明的。秦時有山東人徐福去東海爲秦始皇尋求 長生不老之藥,帶三千童男童女,這六千多人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視作日本的開基 始祖。除山東外,在靠近徐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在秦漢時亦有徐姓人在活動 。東漢以前,已有徐姓人西遷至今甘肅境內。東漢桓帝時,“南州高士”徐稚遷居今江西南 昌,徐稚被後人尊爲“東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遷至浙江衢州府、龍遊 ,孫輩中有遷居今浙江紹興、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蘇的蘇州、吳縣一帶。此期徐姓亦有遷 居河南者,三國時走馬薦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傑出代表。徐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之際 。南北朝五胡亂華,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又有了進一步的繁衍。宋 末時,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遷居福建汀州(今長汀縣)上杭、連城二縣。元時,有徐姓人 從江西、福建遷居今廣東的豐順、海豐、梅縣、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時,徐姓已廣佈於 我國的大江南北。? 總之,徐姓在秦漢時期,主要分佈在我國北方的黃河下游地區,尤以山東徐姓繁衍得最爲旺 盛。徐姓的向南播遷,自唐代以後,幾乎是絡繹不絕於道的,此期廣佈江南各地,這正是南 方各地徐姓衆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人數最多, 上述七省的徐姓約佔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郡望堂號徐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

1、東海郡,治所 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

2、琅邪郡,治所在琅邪(今山東膠南縣琅邪臺西北);

3、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 濮陽縣西南);

4、高平郡,治所在今山東金鄉西北;

5、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莒縣。?

堂號:“聖交”、“麥飯”、“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遠”、“崇 雅”、“禮耕”、“惇王”、“懷德”、“雍肅”、“南陵”、“崇本”、“修吉”、“文敬”、“永恩”、“鴻 績”、“敘倫”等。?

宗族特徵1、徐姓文人雅士衆多。堂號來歷膾炙人口。如“聖交堂” 又名“麥飯堂”是講宋朝名士徐大受與聖人朱熹一見如故,貧窮的徐大受用蔥花湯和麥飯來招待朱熹,二人卻很 高興,歷史上傳爲佳話。

2、字行輩份分支甚廣,茲舉一例,如浙江山陰清溪徐姓字行爲:“ 洪維祖德,朱虎爲儔,佐舜贊禹,盡獻嘉謀,澤延東海,望重南州,忠考濟美,義烈楊休, 奕葉衤乃來,永保徽猷。”

名人精粹徐淑: 隴西(郡治今甘肅臨洮南)人,東漢著名女詩人。

徐幹(171-217)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又善辭賦,能詩,後人輯有《徐偉長集》。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又善辭賦,能詩,後人輯有《徐偉長集》。

徐庶:潁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國時名臣,曾走馬薦諸葛,因其母爲曹操 所挾執,入曹營後,一言不發。

徐陵: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文學家,其詩歌駢文,輕靡綺豔,與庾信齊名,有《玉臺新詠》等,後人輯有《徐孝穆集》。

徐寅:莆田(今屬福建)人,唐代詩人,有《探龍釣磯》二集,詩四卷。

徐達:濠州(今安徽鳳陽)人,明代名將,勇猛有謀略,爲朱明王朝的'建立 立下奇功。

徐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明代傑出的旅行家和遊記文作家,後 人據其日記整理成富有地理學價值和文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徐光啓:上海縣徐家彙人,明代科學家,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 閣大學士,尤以農學、天文學最見長,編著有《農政全書》等。

徐渭: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代傑出文學家、書畫家,其詩歌奇恣,文 亦縱橫,自稱書法第一,而長於行草,有《徐文長全集》遺世。

徐鬆: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清代著名學者。一生致力於史地研究,成 績卓著,有《西域水道記》等地理著作,爲清代研究西北歷史地理的先驅者之一。

徐世昌:天津人,光緒進士。辛亥革命後,密助袁世凱竊取總統職位,一九 一八至一九二二年曾任民國大總統。

徐樹錚:江蘇蕭縣(今屬安徽)人,北洋皖系軍閥、政客,爲段祺瑞之股肱 ,後被馮玉祥部槍殺於河北廊坊火車站。

徐悲鴻:江蘇宜興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尤擅畫馬。

徐向前:山西五臺人,十大元帥之一,他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領導人,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和軍隊的建設立下了赫赫戰功,是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徐特立:湖南長沙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赴日本考察教育 ,留法勤工儉學。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中央委員。

徐姓是當代第11大姓,與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

伯益,也稱大費,伯翳,傳說他精於畜牧和狩獵。他被禹所重用,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選爲繼承人。大禹有意讓位於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而跑到山裏隱居起來。大禹感念他的功績,就把他的兒子若木封到了徐國,也就是現在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裏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爲國君徐偃王的“僭稱爲王”,而被周穆王派來討伐的楚國所滅。《左傳》記載的“昭元年,周有徐,奄”說的就是這件事。

徐被周穆王消滅之後,並沒有亡國,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質的諸侯,一直到春秋後期,才被吳吞併,“昭三十年爲吳所滅,子孫以國爲氏”,徐姓由此開始。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徐姓源於古徐國,即現在的安徽泗縣北,而《姓譜》裏記的是“望出東海,高平、東莞、琅邪、濮陽”。原因就在於,徐氏以國爲氏之後,由安徽泗縣擴至鳳陽,以這裏爲源地,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時期,已經發展成一個大家族。《姓譜》中所記載的5個地方,都是徐氏播遷山東後的稱盛之地。

補充及詩集徐氏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國色,能爲詩,蜀王建納之。姊爲賢妃,娣爲淑妃。王衍即位,冊賢妃爲順聖太后,淑妃爲翊聖太妃。鹹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禱青城山,凡遊歷之處,各賦詩刻於石。其詩不僅能點出所遊歷勝景的妙處,還跳出所詠實物的囿限,浮思聯翩,虛實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誠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詩中《題金華宮》、《玄都觀》(一)、《三學山夜看聖燈》(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學山夜看聖燈》(一)爲最善。“磬敲金地響,僧唱梵天聲。若說無心法,此光如有情”將觀聖燈之景有聲有色地呈現於人前,寫得十分高妙離俗。有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