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求職風氣濃 回家也能就好業

學識都 人氣:2.71W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屆高校畢業生總數將超過2014年,這意味今年高校畢業生將突破727萬人,達到歷史新高。在國家和地方經濟形勢進入新常態,宏觀就業壓力不減的情況下,莘莘學子將如何跨過就業這道坎?

跨城求職風氣濃 回家也能就好業

 “回老家未必不是最佳選擇”

11月22日上午,由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主辦的第二屆全國跨區域(秋季)高校畢業生巡迴招聘活動在雲南昆明舉行。雖然是週末,但不到9點鐘,招聘會已經吸引了不少昆明本地應屆大學生。據統計,超過9000名應屆畢業生參加了這場大型綜合型人才招聘會。

與以往不少畢業生青睞“北上廣”不同的是,此次招聘會上,雖然也有像廣東格蘭仕、貴陽高科這樣的知名企業,但大多數畢業生更青睞家鄉附近的職位。

在求職人羣中,來自雲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趙同在現場轉了兩三圈,卻不急於出手。1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她只投了兩份簡歷。“我是重慶人,還是希望能到離家近的地方工作。”小趙說,絕大多數同學與自己心態相同,都想返鄉就業。

“回老家未必不是最佳選擇。”雲南財經大學財貿方向專業應屆畢業生彭玲芳在與來自南寧的兩家企業交談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選擇回廣西老家找工作,一是對當地社會經濟環境更熟悉,二是與大城市相比,工作崗位更穩定。與其在大城市頻繁跳槽,還不如在家鄉踏踏實實地發展潛力更大。”彭玲芳說。

據統計,當日參會的23個大中城市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共提供9500個就業崗位,其中有5000餘個崗位來自雲南省外企業。記者瞭解到,當天共有856人在現場達成就業意向。

“此次招聘會是雲南省首次舉辦大型跨區域招聘活動。”昆明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吳迪對本報記者表示,由於招聘企業多爲二、三線城市用人密集單位,而云南擁有豐富的材料、機械製造、小語種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有利於形成供需結合,促進就業。

 政策引導發揮作用

江蘇省人才流動服務中心畢業生工作就業部部長李曉軍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今年10月底,江蘇省對本省應屆畢業生的一項調查顯示,儘管選擇到大城市就業的大學生依然是主流,但選擇二三線城市的學生比例,與前兩年相比有了15%至20%的提升。

“如果在3年前,我肯定首選北上廣。但是現在如果能回家工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的“90後”碩士小崔告訴記者,自己手裏已經有了一份老家的“offer”,不出意外年底就能敲定飯碗。

爲啥大學生擇業觀會有這樣的轉變?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金融專業的胡鬆華雖然剛上大三,但這次也來到招聘會找找求職的感覺。小胡表示,自己最感興趣的並非大牌知名企業,而是來自寧夏的一家能源光伏發電設備製造企業。他看重的是光伏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而當地剛好在該領域提供了優惠政策。

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一直是國家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導向。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對到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的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方面享受與國有企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同等待遇。

國家有引導,地方有舉措。爲打破本地學生“家鄉寶”觀念,雲南省從2013年起實施“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走出去就業行動計劃”,一面引進高級人才,一面促進雲南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到省外就業創業。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運行的新常態,令人才需求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民營中小企業、二三線城市需求不降反升,用人需求普遍大於供給。在政策引導下,中小城市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也讓畢業生看到了新的就業選擇。

在招聘會上,江蘇省泗陽縣掛起的一幅“2014年度企業緊缺急需人才需求表”海報格外引人矚目。這份密密麻麻的清單涵蓋了商貿、管理、機械工程等多個行業領域,其中大多數要求本科或以上學歷,個別崗位的需求量甚至達到幾十至上百人,這些崗位均提供了很不錯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山東省濰坊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鈕曉正表示,濰坊是一個三線城市,又是一個正在建設中的“中心”城市,在轉型升級關鍵期需要大量人才。根據統計,2014年濰坊市全市人才需求達到14222人。

“根據我們對企業的調研,像濰柴動力(23.07, 0.64, 2.85%)這樣的大企業,很多員工並非本地大學生,而是來自省內其他城市甚至是周邊省份。所以今年我們把大學生招聘作爲引進人才的一項重要工作。”鈕曉正說。

“大學生到基層就業,不僅有利於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長,改善基層人才隊伍結構,更有利於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大學生就業服務處處長鄭述飛對本報記者表示,“政府有引導、地方有政策、家長有期待、學生有壓力、企業有需求,這些都會對畢業生放寬擇業面產生積極作用。”

線上線下共促就業

高層次人才招聘會、專業專場對接會……今年的全國招聘會不僅數量多,而且含金量高。隨着今年應屆畢業生“跨區域”就業觀的變化,各地爲招攬人才也使出了渾身解數。不過,這一新趨勢也給求職者帶來了一些煩惱。

在走訪各地招聘會時,記者發現,由於招聘會往往在雙休日舉行,有時免不了撞車。爲了能捕捉到更多的招聘信息,不少學生選擇多頭跑,然而同時段招聘會地點不同,常常讓畢業生疲於奔命,生怕去了這一場,會錯過另一場。無奈之下,只能找其他同學代投簡歷。

在人社部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副主任謝瑗看來,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實現“線上線下促就業”,讓畢業生提前在網絡上關注各類招聘信息,企業也可以把部分“面試”環節放在網上進行。畢業生來到招聘會現場後,就不需要在海量崗位信息中重複尋覓,而可以直接與此前聯繫過的招聘官進行面談。

自10月份以來,人社部先後在西安、重慶、長沙、南京和昆明5個巡迴點舉辦跨區域招聘活動。記者瞭解到,活動網絡平臺除統一發布各協辦機構上傳的本地區招聘信息外,外出招聘的企業也可以提前準確獲知各地畢業生情況,有針對性地規劃招聘對象。

除了大型互動招聘會,近年來,各地人社部門通過創新服務方式,探索運用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提供就業服務,受到了高校畢業生普遍歡迎。

只要打開手機,動動手指,就能隨時隨地聯繫就業服務機構,獲取需要的就業服務。這是重慶市北碚區就業服務管理局今年推出的新服務。自微信平臺建立以來,該區業務諮詢和辦理量已達10000餘次,近600名高校畢業生通過該平臺享受到便捷的公共就業服務。

目前,人社部已與全國29個省(區、市)的127個地市共196家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實現聯網。根據目標,到2017年底,覆蓋全國的公共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將初步建成,實現公共招聘網與全部省級地區和70%以上地市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聯網,完成各類就業信息統一發布、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的目標,更好地爲企業招聘用人和勞動者求職就業提供服務。

“要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要鼓勵各地開展與社會民間服務機構之間的合作,探索在就業信息服務、職業指導、職業素質測評、職業生涯規劃等領域向社會提供專業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謝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