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打拼職場

學識都 人氣:2.59W

一、接受比否定更快樂

如何更好地打拼職場

伊薩貝拉·菲利奧扎 Isabelle Filliozat,是從事交互作用分析的心理治療專家,著有《心靈的智慧》、《幸福的演變》等書。

22年來,我作爲心理治療師的工作十分簡單,就是幫助每個人修復與真實自己之間的聯繫。比如娜娜,情緒低落,吃得過多,她不幸福。爲什麼?她有“客觀來說”不錯的職業、很棒的丈夫、漂亮的房子。但是“主觀來看”呢?“我從來都不覺得在自己的位置上。”她這麼說。

我豎起了耳朵——這常常是那些沒有在過着自己的生活,而只是沿着別人給他們劃定的道路生存的人說的話。

娜娜吐露了隱情。她的丈夫是個聰明、英俊和善良的人,但他們有兩個月不說話了;她的職業?教育工作者,她是偶然選定這個方向的,唉,她並未從中體會到開心。可是她並沒打算換個男人或者換份工作,她無法想象不同於現在的生活。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她從沒學過如何面對困難。“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需要安全感。”她說。我問她有什麼夢想,她幻想着,舉出了“表達自己,跳舞,啞劇……”而且她已經練習過。是的,她演過一齣戲。那是何等的快樂……但是:“真正的生活不是這樣的。這樣不嚴肅。”

品行端正,有個丈夫,有份可靠的工作,還有個嚴肅的生活,但她感到厭倦了——她變胖了,她性情憂鬱——這纔是不嚴肅的。讓我們真正嚴肅起來吧。我們只有一次生命。我們的夢想都是嚴肅的,它給我們指出我們在這世界的位置。

娜娜曾在一個舞蹈訓練班上感覺到自己生命的悸動,但是,被自己的觀念束縛着,作爲自身恐懼的囚徒,她說了“不”。太多時候,像娜娜一樣,我們沒有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沒有追隨生活給予我們的提示。我們不敢相信它,而是讓畏懼給我們剎車。

對生活說“是”,就是對我們身上的真實說“是”,就是接受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通常也就是對社會習俗說“不”,對他人的期望和投射說“不”,對習慣和安全感說“不”。

我們過於輕易相信,如果每個人只做自己喜歡的事,社會就會無法運轉。這是在忘記人類的多樣性。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爲醫生或律師。我們個人的命運不一定都是偉大的或者別出心裁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願望,每個人有自己的夢想。

只是,各種各樣的擔心糾纏着我們:我們會成功嗎?我們這所房子買得太貴了吧?我們會遺憾嗎?這對孩子們來說是個好主意嗎?可是,爲什麼不去嘗試一下呢?實際的風險(而不是幻想出來的風險)有哪些?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們從來不會爲對生活說了“是”而感到遺憾,即便是在失敗的情況下。當人們處於幻想的涌動中時,會感覺充滿活力。如何知道所走的路是否正確?人們對生活說“是”,疲憊就會失去蹤影,緊張就會煙消雲散。

請注意,要想在實現我們夢想的道路上前進,我們需要經常放下過去留給我們的包袱。如果做舊日創傷的俘虜,我們將不進反退。

絹子爲她去世的兒子而哭泣。那個不幸的日子纔過去不到半年。她不想準備中秋家庭聚會,不願出門。她的丈夫指責她拒絕生活……他板着臉,他想“忘記”。其實,正是他在拒絕生活。他逃避痛苦,在將逝者理想化的過程中停止了哀悼的進程。他頻繁地貶低還活着的女兒,不給予她應有的評價。在封鎖自己感情的同時,他抑制了第二個孩子的發展。

對生活說“是”,並不總是消遣、歡笑和舞蹈,有時也會是哭泣、顫慄、喊叫和表達憤怒。要對生命的運動說“是”——對春日的奔放說“是”,對夏季的活力說“是”……以及對秋天的死亡說“是”,對冬天的寒冷說“是”。

二、斯瓦米·帕濟南帕德:對一切說“是”

“當一件事發生時,首先要接受它——這是事實。要對一切說‘是’。當你心甘情願地接受一件事時,你就不會感到痛苦。”斯瓦米·帕濟南帕德(Swami Prajnanpad)這樣說。

這位學物理出身、熱衷精神分析的印度教大師的智慧,可以濃縮成一句話:說“是”——對所有去的事物說“是”, 對所有來的事物說“是”。“人們只能通過實踐去了解一個東西,因此,我們必須對它說‘是’,迎接它。”大師解釋說。一種接受的哲學,一門生活的學科,要義在於消除心中的拒絕、不理解、反抗,接受痛苦,讓幸福感更強烈。

“我們想要令人愉快的東西,不想要令人不快的東西。因此,我們使生活變得貧乏起來。”斯瓦米·帕濟南帕德說:“活着,就是體驗。快樂總和痛楚相伴。只有當我們瞭解了痛楚時,我們纔會重視快樂。只有遭受過烈日酷熱的人才會珍視陰涼處的涼爽。”

“幸福地活着,其實是不抱希望地活着。”他還說,準備迎戰理想主義這個妨礙人們生活在現在、“將你同你自己分裂開來”的毒藥。寧願同自己的現狀協調一致,而不要反覆思考自己想成爲什麼樣子,做一個“是自己的人”,對自己說“是”,並體會所有穿透我們的情感。斯瓦米·帕濟南帕德說:“不要部分或全部拒絕自己。如果你這麼做了,你就不再能成爲你自己。”

三、禪,徹底如實

禪宗是佛教的一個支派,卻完全是中國化的產物。它摒棄佛教教訓的全部寶藏,傳承不依據任何文字,因爲它認爲這些教訓只不過是對於心靈的二手註解,而心靈本身才是開悟之源,是確當的研究對象。因此,禪的實踐方法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是作爲一切之基礎的東西,是我們在心理上對思想與感覺向深處挖掘,最後達到的底層;“性”則是我們的本體認識所能夠認識的界域。

當我們見到了心,就見到了性;當我們領悟了性,也就領悟了心;它們是同一的。徹悟心的人,每一個舉動都與性完美相合,這樣的人就是佛——“覺悟者”。心、性、佛或佛性,所有這一切都是在表達同一個觀念,即“是”——大肯定。

禪認爲,我們一切思想都是以有與無的對立爲開始。沒有這種對立,我們就不可能有推理行爲。只要我們還停留在相互對立的世界,我們就永遠不能覺得滿足,常常被不安感所騷擾。禪希望我們從內在體驗到,有與無的'對立狀態是超乎智性與思辨描繪的。禪要我們做一個完全的激變,先站在禪體驗本身,觀察有無對立的世界——事物的一般秩序在此處完全倒轉:原來積極的現在變成消極,而原來消極的現在變成積極;“空虛”即是實在,“實在”即是空虛。這個變遷的世界,其價值不再是永久的,世俗觀點所認爲的好與壞也不再是好與壞,因爲它只是一個相對價值。在禪體驗之後,一種全新的事物秩序顯示出來,方向有了全然的變化,而結果是對於這變遷與繁複的相對的世界,會從永恆的觀點去觀照。

禪既非肯定亦非否定,禪即是事物的本來樣相。禪是徹底如實的。

禪講自然。自然是我們所知的一切構成人的客觀世界。自然缺乏意識。它只是蘆葦,而不是“思想的蘆葦”;它不懂偏袒,並拒絕離開它不可避免的道路;它是不和解的,而是人必須同自然和解;自然的“必然”是絕對的,人必須接受它;自然從不思慮,它直接從其自心中發出行動——不論這自心的意義是指什麼。就此而言,自然是神聖的。它的“無理性”超越了人類的疑慮或曖昧,而在我們對它的領受中,我們超越了我們自己。

四、切記職場的上的誤區

1、期望值太高

俗話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畢竟在辦公室,冷漠的同事、不欣賞自己的上司、枯燥乏味的工作等都是不可控制的,也容易令職場人感到心情失落,覺得處處不如意、不順心。因此,初涉職場者在踏上工作崗位後,要根據現實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儘量把期望值定得低一些、現實一些。

2、不斷跳槽

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但有的職場新人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積極適應,而是怨天尤人。有的雖然擁有了比較適合自身的工作,但總覺得懷才不遇,很不滿足和珍惜現有的工作,頻繁跳槽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人剛工作一兩年,卻已經換了七八個單位。於己於企,這都不是個好現象。

3、沒有規劃

進入職場後,沒有競爭意識,只想享受,這樣的心理定位是非常可怕的。這隻會讓自己越來越懶惰無力,直至被邊緣化。初涉職場,在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後,需要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以及積累工作經驗,學會從一個“學校人”變成“職業人”,逐步提煉自己的職業含金量和競爭優勢。

TAGS:打拼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