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水滸傳讀後感範文

學識都 人氣:1.7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有關水滸傳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水滸傳讀後感範文

水滸傳讀後感1

《水滸傳》中所記一百零八人,人人有性格。他們豪俠仗義,深受人們的喜愛。

小說前四十四回,先講述單個英雄的故事。後來逐步發展爲梁山大聚義,七十回以後,寫他們歸順朝廷走向失敗。整部小說環環相扣,線索分明。

《水滸傳》情節生動曲折,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中的一篇“智取生辰綱”。作者施耐庵選取兩條線索,一條明線是楊志押運生辰綱,另一條暗線則是晁吳智取生辰綱。文章通過對環境的描寫,將人物形象刻畫的生動形象,如其中的“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熱難行”,這處環境描寫突出了當時天氣的炎熱,楊志又急功近利,粗暴蠻橫,使其與廂禁軍發生衝突。作者又通過對楊志及押送人員的語言描寫,在矛盾衝突中推進情節,快速轉換場景,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後來吳用等人又運用心理戰,讓衆人先吃好酒,使楊志等人誤認爲酒中無毒,是好酒,讓人放下顧慮,這個便是計策。

《水滸傳》中人物形象鮮明,深入刻畫了人物的性格以及他們命運的發展史。這些梁山好漢號稱“一百單八將”,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武松……無不有血有肉,個性鮮明。

武松是下層俠義之士的典型人物,有仇必復,有恩必報。爲兄報仇,不惜鬥殺西門慶,血濺鴛鴦樓。林沖是上層人物的代表,他是被迫造反的。他一直安分守己,卻因被陷害誤入白虎堂,在發配期間,被董超和薛霸陷害,幸得魯智深相救,最後被逼上了梁山。

《水滸傳》是一部不朽的傳奇,它記敘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失敗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平等社會的嚮往。

正如胡適所說的“重興《水滸》,再造梁山,畫出十來個不會磨滅的英雄人物,造出一副永不磨滅的奇書。我想,這也正是從古至今,人們都愛《水滸傳》的原因吧!

從今天起,我也要把這部奇書從書架上取下,再次品味。

水滸傳讀後感2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一本好書,就是一次美妙的心靈之旅;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在談話。最近我們學習了我國古典名著中節選的四篇文章,在老師的指引下,我們拜讀了四大名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水滸傳》。

《水滸傳》是由明朝施耐庵創作而成,又名《忠義水滸傳》、《江湖豪客傳》,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農民起義軍的故事,共一百二十回,成功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俠仗義的綠林好漢的形象。

在這本書中,我認識了粗心莽撞而又行俠仗義的黑旋風李逵,一身正氣而又極其愚忠的急時雨宋江,聰明機智而又忠心耿耿的`智多星吳用,講義氣併爲朋友兩肋插刀的九紋龍史進,粗中有細、力拔山河的花和尚魯智深......也認識了卑鄙無恥、禍國誤民的高俅,心狠手辣、無惡不作的黃文木彬......

給我印象最深是一個江湖上人稱“九紋龍”的史進,他是《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文中描寫了他在危難之際,爲了讓朱武、陳達、楊春不落入官府之手,爲了保全兄弟性命,“義”字當頭,毅然拋家棄子,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放棄自己安逸平穩的生活,最後落草爲寇,逼上梁山。他們這種兄弟義氣情誼,在我們身上很難找到。

我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快要斷的獨木橋前,狐狸、狼、熊想過橋,但它們擔心掉進河裏,狐狸和狼很狡猾,讓老實巴交的熊先走,結果熊走上去後獨木橋果然斷了,面對好朋友熊掉入河的現實,它們不是第一時間跳入河中救熊,而是在那爭論誰去救熊,而在這同時熊通過自己的拼命掙扎爬上了岸......

與史進相比,狐狸和狼這種朋友我們能交嗎?它們把危險的事情讓朋友去做,而且在朋友遇到困難時,又不願伸出援助之手,跟史、朱、陳、楊四人相比,真讓人汗顏。

《水滸傳》教給我許多人生啓迪和做人的道理。當然,我感覺史進的“義”還是一種狹義的義,作爲新一代,我們既要延續炎黃子孫的大義精神,更要一切行動以法律爲準繩,只有符合法律的“義”纔是我們新時代應該發揚並堅守的“義”。

水滸傳讀後感3

《水滸傳》作爲四大名著之一。不僅是記錄宋江等人征戰的故事,更包含了作者對宋江愛國卻被奸邪小人陷害的惋惜,對宋朝無能的惋惜,同時也記載下了古人生活的場景,細緻入微,讓人從中體悟到治人、治事、治國的道理。

《水滸傳》的主人公是宋江。主要記敘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幾經週轉被朝廷招安,爲朝廷四處征戰最後被奸邪小人陷害的故事。在兄弟之間的.熱血之中包含着忠誠的愛國之心。在《水滸傳》的所有人物當中,宋江是最令我欽佩的。宋江爲官清廉,一開始,在他擔任的官位上,他做出了很好的成績,造福百姓,並且沒有一點大官人的架子,且他對國家極爲忠誠,最後他被迫逼上梁山是因爲被迫殺害閻婆惜,但也是因爲這份過度的忠誠,讓他即使明白是小人給自己下毒,仍然接受事實,爲《水滸傳》添加了悲壯的一筆。

在宋江身上令我感觸最深的情節莫過於遼國國王派人勸宋江降時,宋江假降的情節。在宋江假降之後,吳用對他說:“勸降的人說的是對的,像我們這樣的人,繼續留在宋朝結果無非兩個:賜死或者流放,朝中的奸臣不可能容得下我們,倒不如投降遼國算了,逍遙自在豈不好嗎?”宋江的回話大致可以這樣翻譯:“我身爲大宋的臣,死爲大宋的魂,宋朝可以負我,我絕不負宋朝。”說完,他竟默默流淚,明知前方就是忠誠的懸崖,他卻仍然要跳進去,這份對國家的赤誠足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水滸傳》中除了宋江,剩餘的英雄也是五花八門,有足智多謀的智多星吳用,好殺卻孝順的黑旋風李逵,生性灑脫的花和尚魯智深……其實,在《水滸傳》中我認爲刻畫最成功的非魯智深莫屬,這裏的成功不是家財萬貫,也不是封妻廕子,而是隨心所欲的活着。早期的魯智深是一個小官,卻最愛行俠仗義,曾經拳打鎮關西,即使後來出家寺廟也無視寺規,經常下山喝酒,還打同寺的僧人。甚至再後來成爲梁山泊的步兵頭領後也常請戰,可以說是不怕任何人。表面上看魯智深是魯莽,但你仔細看,你會發現他做事都有一個共同特徵——正氣率真。這纔是大智若愚的表現!魯智深最後也是“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在海邊聽着潮聲而死,多麼浪漫呀!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那麼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