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職業規劃報告

學識都 人氣:2.67W

前言

個人職業規劃報告

根據相關報道,從1997年開始,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日益艱難.在2002 年的深圳招聘會上,曾出現了10萬大學生競爭1.5萬個崗位的局面.這種“知識型”勞動力過剩的狀況已延續了好幾年,近年則更加嚴峻.不少大學畢業生只好繼續考研究生,高校裏將這種現象戲稱爲“就業問題緩期三年執行”.由於找工作難,大學生的“市場價格”也不斷下降.2006年7月,由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聯合進行的“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顯示,2006年畢業的本科生中,有66.1%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幣1000元到2000元之間的低水準,1.58%的學生甚至願意“零工資就業”.

由此可見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爲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就業難的壓力下,我希望在大學期間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提高個人能力,以便將來能夠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可是,各種各樣的職業另我眼花繚亂,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我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我喜歡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我將做什麼?想往哪一條路發展?應該往哪一條路發展?可以從哪一條路發展?”卻很難有答案.

新學期開始了,學校舉行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大賽的選拔賽.當我聽完一場職業規劃的講座後,我意識到是該爲自己的未來設計一個可行方案的時候了,我決定完成我的第一份職業規劃,給自己的未來鋪路併力圖讓將來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實實.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最有前景的職業,才能發揮最大的潛能,取得最有意的'成績,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有一個全方位的認識.通過職業測評,通過和親人、老師、朋友的交流,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自己,對未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選擇職業是人生的大事,因爲職業決定了一個人的未來.”我們的未來還是一張白紙,我們能否在這張白紙上勾畫出一副絢爛的圖畫取決於我們年能否正確地認識自己,選擇職業,選擇將來的自己.

自我分析

結合大賽指定的人才測評報告以及美國心理學家霍蘭德提出的職業性向理論.我對自己的興趣、能力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歸結如下:

職業興趣

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十分喜歡坐在電視機前,看着屏幕裏身着職業裝的女性穿行於高樓大廈之中,腦子裏一遍又一遍的幻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像她們那樣生活.因此我比較喜歡從事管理階層的工作,喜歡在辦公室裏處理一些事情,喜歡統籌安排我的團體.

我邏輯能力比較好,對研究和推理型的工作比較感興趣,對社會經濟也比較感興趣,我的理想是進入保險業成爲一名精算師.

我性格比較外向,喜歡與人交流,語言比較有說服力,也喜歡從事社會型的工作--比如市場營銷以及公關類的工作--而且我對金錢以及權利的追求慾望比較強烈,因此也希望可以成爲一個企業的負責人或者項目經理.

在我的人才素質測評報告中,我職業興趣得分較高的項目是管理型,社會型,研究型.在美國心理學家霍蘭德提出的職業性向理論中,我屬於企業型和調研型人格.報告顯示我與職業興趣相適應的職業特徵是:從事需要膽略、冒風險且承擔責任的活動,喜歡從事領導及企業性質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