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情況調查報告整理

學識都 人氣:3.27W

導語: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就業情況調查報告整理

爲了瞭解我市就業問題,促進就業工作,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並會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帶領下,於3月中旬深入米脂、橫山、府谷等縣,採取實地走訪查看企業、職業學校、培訓中心、人力資源市場和聽取彙報、座談等方法,就我市就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就業基本情況

(一)人力資源狀況

截止2015年底,我市總人口爲353.4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1.6萬人,佔17.4%;農村人口291.8萬人,佔82.6%。

按照我國法定勞動力男性16―60週歲、女性16―55週歲的規定,全市勞動適齡人口爲218萬人,佔總人口的61.7%。其中城鎮37.3萬人,佔17.1%;農村180.7萬人,佔82.9%。

勞動適齡人口中,在校學生31.3萬人,喪失勞動能力的11.2萬人,實際勞動力爲175.5萬人。其中城鎮勞動力29.2萬人,佔16.6%;農村勞動力146.3萬人,佔83.4%。

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爲:初中以下141.3萬人,佔80.5%,高中及中專24.9萬人,佔14.2%,大專以上9.3萬人,佔5.3%。

勞動力技能水平爲:初級以下技能(含初級職稱)10.9萬人,佔6.2%;中等技能(含中級職稱)4.7萬人,佔2.7%;高等技能(含高級職稱)1.2萬人,佔0.7%;沒有技能等級的158.7萬人,佔90.4%。

(二)勞動力就業狀況

至2015年底,城鄉勞動力就業總數爲166.4萬人,未就業人員爲9.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爲91.3萬人,佔54.9%;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爲23.9萬人,佔14.4%;第三產業就業人員爲51.2萬人,佔30.7%。從近幾年三個產業從業人員數量總體情況來看,第一產業呈略微下降之勢,第二次產業呈略微上升之勢,第三產業基本持平。

第二、三產業從業的人員在幾個重點行業的分佈是:採礦業4.9萬人,製造業5.3萬人,電力、燃氣業0.9萬人,建築業12.7萬人,交通運輸業5.3萬人,批發零售業13.8萬人,金融業0.4萬人,七個行業合計43.3萬人,佔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57.6%。

在國家單位就業的有20.2萬人,其中,各級黨政機關、社會團體5.2萬人,佔25.7%;教育單位4.7萬人,佔23.3%;其他國有單位就業10.3萬人,佔51%。

(三)就業工作情況

我市就業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人事、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近年來持續保持着較爲平穩的態勢,爲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1、就業長效機制初步建立。2015年以來,相繼制定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實行城鄉統籌就業的指導意見》、《關於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實施意見》和《XX市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等9個政策性文件,對政府促進就業作出具體規定和要求。各級政府把促進就業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建立了促進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及時研究解決促進就業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格局。

2、就業總量整體逐年增加。近年來,我市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優勢,拓展三產服務業、能源化工企業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就業崗位,新增就業崗位從2015年的1.7萬個,增加到2015年的 2.2萬個,累計增加就業崗位15萬多個,爲下崗失業人員、城鎮新增勞動力和進城務工農民提供了較多的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控制在4.3%以內,全市的就業局勢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態勢。

3、勞務輸出規模不斷擴大。各級政府堅持把擴大勞務輸出作爲推動統籌城鄉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全市勞務輸出人數由2015年的28萬人增加到2015年的56.3萬人,勞務收入由2015年的10.3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7.6億元。爲緩解就業壓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4、多措並舉實施就業援助。近年來,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和開展黨政領導交友幫扶促就業活動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環衛、社區老年服務等方面開發公益性崗位3100多個,對4100多名零就業家庭成員和有勞動能力、就業願望的女40歲以上、男50歲以上的就業困難下崗失業人員(以下簡稱“4050”人員)實施了就業援助。

關於市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關於市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

5、就業服務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資源市場從無到有,不斷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開展了求職登記、職業介紹、勞務派遣和社會保障事務代理等多項就業服務工作,2015年以來,累計開展免費職業指導 6.9萬人,有2.65萬人通過專場招聘活動實現了就業,較好地發揮了橋樑紐帶作用。

6、就業技能培訓初見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職教中心,在校學生2.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學生1.2萬人;民辦培訓機構30所,每年培訓學員近萬人。2015年以來,累計考發職業技能資格證書 13.4萬份。同時,勞動保障部門結合形勢需要積極開展了創業培訓活動,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35期,1200餘人實現成功創業,帶動4800多人實現就業。

二、“十三五”期間勞動力供給和就業崗位態勢

(一)勞動力供給情況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進入勞動適齡人口41.6萬人,適齡人口中繼續上學的大約31.4萬人,不再上學需就業的10.2萬人,高中畢業不再升學和各類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其中大學畢業生回榆林求職的按50%計算)20.4萬人,“十一五”期間企業新增勞動力供給總量約爲40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萬人。退出勞動年齡的19萬人,年均3.8萬人,年淨增勞動力4.2萬人。

(二)就業崗位增加情況

1、根據市、縣(區)兩級“十一五”規劃,全市“十一五”期間計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0戶,據測算,平均每戶企業可新增就業崗位140個,共可新增就業崗位2.52萬個。

2、“十一五”期間新增規模以下工業企業460戶,據測算,平均每戶企業可新增就業崗位30個,共可新增就業崗位1.38萬個。

3、“十一五”期間淨增其它各類企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社區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3500戶,平均每戶企業可新增就業崗位5個,共可新增就業崗位1.75萬個。

4、“十一五”期間淨增個體工商1.8萬戶,平均每戶可新增就業崗位1.8個,共可新增就業崗位3.2萬個。

5、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十一五”期間,全市固定資產預計投入2313億元,據測算,可爲靈活就業人員和非正規就業人員提供10萬個就業崗位。

6、黨政事業單位補充退休減員可新增崗位3萬個。

以上六項共計新增就業崗位18.85萬個,年均3.77萬個。

(三)綜合分析

“十一五”期間我市新增勞動力供給總量爲40萬人,新增勞動就業崗位18.85萬個,年均3.77萬個,年勞動就業崗位供需缺口爲0.43萬個。加上外省市每年來榆務工人員約2.8萬人,預計每年勞動就業崗位缺口爲3.23萬人。

三、就業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當前,是我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也會大幅增加,就業形勢總體相對比較穩定。但是由於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大、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以及擇業觀念陳舊等諸多主客觀因素,就業工作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從勞動力的供給來看,一是我市勞動適齡人口目前正處於高速增長期,每年新增勞動力約3萬人;二是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鎮,有約15萬富餘勞動力因種種原因沒有實現轉移就業;三是國有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化,有4000多名下崗失業人員需要就業;四是大中專畢業生求職的人數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計有近3萬名未實現穩定就業;五是外省市來榆務工人員每年約2.8萬人,並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從勞動力的需求增長看,隨着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就業彈性降低,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逐步低於經濟本身的增長速度。因此,勞動力總量供過於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結構性、區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業結構中,原有傳統工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項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高,吸納勞動力的空間小,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所佔比例很小。同時,在企業結構中,隨着市場競爭機制作用的發揮和企業改制工作的推進,“十一五”期間,我市絕大多數國有、集體企業將會逐步退出市場。中小企業特別是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普通勞動者選擇就業的機會減少,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進一步加劇。區域差異方面,由於我市南北經濟發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區域性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北六縣基本可以就地解決勞動力就業的問題,70%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可實現就地轉移。如XX縣,恆源煤焦電化有限公司擁有員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礦區的井下作業和冶煉工廠、建築工地以及賓館、飯店等行業裏的艱苦工種幾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願幹;外來務工人員達2萬多人,涉及全國三十多個省市。而南六縣就業崗位少,80%以上的勞動力需要通過異地轉移就業。

(三)困難羣體的就業問題突出。由於勞動力供給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勞動力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殘疾人等形成了就業困難羣體。這部分人員大多隻能從事一般的勞動,與當前勞動力市場的要求相差甚遠,離開政府的援助很難實現再就業。

(四)勞動力素質與崗位需求矛盾突出。我市勞動力數量龐大但整體素質偏低,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相對滯後,培訓機構不足、規模不大、層次較低,而非農產業就業對勞動者素質要求越來越高,體力型勞動者就業空間越來越小,致使一般勞動力數量嚴重過剩。勞動力素質和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的不相適應,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造成“就業難”和“招工難”的問題並存,“有事沒人幹”和“有人沒事幹”的現象同在,既影響和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又制約着勞動力的就業和就業穩定率的提高。

(五)就業服務滯後於就業多元化的要求。當前就業工作呈現用工單位多元化和就業渠道、就業方式多元化的特點。但我市時至今日還沒有專門的就業服務機構,市與省XX縣區之間的信息至今沒有實現聯網,勞動力網上市場即無形市場尚未形成;人力資源市場也大都處於場地不足、設施不全、設備簡陋的尷尬境地;基層工作所站普遍工作條件差、經費緊缺、手段落後,與當前促進就業的'工作要求不相適應。

(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不穩定。據調查測算,剩餘勞動力輸出人員中,穩定輸出的僅佔20%左右,80%以上的人員大多數處於不穩定狀態,從事簡單的、季節性勞務。勞動力輸出受外部各種因素的影響,缺乏長期性、持久性,加之農村剩餘勞動力文化偏低,缺乏勞動技能,給城鄉就業造成壓力。

(七)擇業觀念陳舊嚴重阻礙就業。在未就業的人羣中,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和一些下崗失業人員,就業觀念陳舊,把就業僅僅理解爲只有在國家機關單位和國有企業工作纔算就業,因此存在着就業靠政府,依戀 “鐵飯碗”、重國有輕民營、不願幹個體的心理,認爲“就業就是吃公飯”或者“吃公飯纔算就業”,缺乏自主創業的積極性。同時,有的大中專畢業生不願到基層去就業,怕吃苦丟面子,只想在城裏謀份工作。去年我市在實施農村人才隊伍振興計劃時,原計劃招聘512名,實際報名參加考試的只有167人,最終招聘的僅有73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市綜合執法局計劃招聘30名工作人員,結果報名參加考試的竟有1606人。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應對就業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我市的就業工作儘管存在許多困難,但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中央、省上近年來對促進就業工作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另一方面市上提出加大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特色農業基地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建設力度,並把“就業再就業工程”列入了“民生八大工程”之一,這必將帶來新的更多的就業需求。通過調研,委員們認爲當前應着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理解就業是民生之本,充分認識就業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從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將就業工作作爲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政治任務,作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來抓,深入開展《就業促進法》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強化在促進就業、實現全社會充分就業方面的責任,完善配套政策,簡化辦事程序,規範操作辦法,使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逐步長期化、制度化、規範化,有效發揮政策促進就業的積極作用。

關於市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各類報告

(二)大力倡導擇業新觀念。當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陳舊擇業觀念給就業造成的思想羈絆,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不容忽視的一個社會問題,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不正確擇業觀念尤爲令人憂慮。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倡導適應時代變化與社會發展要求的擇業新觀念,在全社會樹立“行行可建功、處處能立業、勞動最光榮”的就業理念,特別是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高校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導他們正視現實社會,適應市場需求,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科學就業理念和不怕吃苦、從基層幹起、在實踐中逐步鍛鍊成長的正確人生觀。同時,要加快事業單位的改革步伐,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儘量安置大學生就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協作,促進畢業生跨地區就業;充分發揮人才網絡建設優勢,爲畢業生搭建就業服務平臺,拓寬就業渠道。

(三)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快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重要保證,要在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快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大型企業的基礎上,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大力發展就業門檻低、就業容量大、服務範圍廣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使中小企業特別是第三產業成爲吸納勞動者的主渠道。我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也意味着服務業在提供崗位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間。一是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以能源化工產品物流爲主,其他(購物、餐飲等)爲輔的現代物流服務業;大力發展以金融業、信息服務、邊塞文化、旅遊等爲主的現代服務業,將我市建設成爲重要區域商貿服務中心、金融中心、文化旅遊中心,輻射行業就業。二是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做好家政服務、物業管理、託老托幼等便民的社區服務,增加就業崗位。三是大力發展非全日制就業、非正規就業,拓寬就業途徑。四是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延伸產業鏈,提升就業空間。五是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要把吸納本地人力資源作爲入駐企業的一個硬性准入條件,強化各類入駐企業安置本地勞動力的社會責任意識。

(四)積極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十七大提出的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因此,要把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作爲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制定和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儘快出臺我市關於推進全民創業促就業工作的有關文件。在開發區開闢創辦小企業園區,並組建專家自願諮詢服務指導團,爲創業者提供創業平臺。通過進一步放寬政策,改善環境,凝聚和激活全民的創業熱情和創業能量,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謀創辦企業、人人投入經濟建設、人人千方百計創造財富的社會氛圍,以創業推動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

(五)不斷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城鄉就業的必然要求。當前,要在加快榆林職業學院建設進度的同時,積極探索整合現有培訓資源,組建榆林技術學院集團的可行性,充分發揮各縣區職業中學、就業訓練中心以及鄉鎮培訓機構的作用。職業教育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專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一是以市場需求爲中心。職業學校要圍繞市場需求尤其是榆林工業發展的需求這一中心,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整合重複專業,改造傳統專業,積極開發新專業,以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的需求。二是以就業爲導向。職業學校要不斷調整服務方向,優化專業結構,增加社會急需的新專業,改造老專業,使新舊專業相輔相成、合理搭配,以提高就業率作爲職業教育的第一要務。三是以能力爲本位。職業學校要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將學生培養成適應就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最終都能順利走向工作崗位。

(六)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我市勞動力的82%是農村勞動力,而解決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做大做強勞務產業。各級政府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要實施青年農民技能培訓工程,打造勞務品牌,全面提升農民工的綜合素質。要鼓勵偏遠貧困山區農村的居民向城鎮集中,鼓勵學到一技之長的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爲帶動當地城鎮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新途徑。

(七)加快人才資源市場建設步伐。實施好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項目,着力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化網絡建設,實現省、市、縣(區)三級聯網,達到基本服務功能完善。要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進一步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切實規範各類職業介紹中介行爲,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八)繼續深入開展就業援助活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是實現全社會充分就業的重要內容,也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針對我市就業困難羣衆的實際,各級政府要繼續採取有效措施,嚴格按照“產生一戶、援助一戶,消除一戶、穩定一戶”的動態管理原則,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落實稅費減免、培訓補貼、小額貸款,社保補貼等政策手段,幫助下崗職工中的“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和就業困難的大中專生實現就業。

(九)建立健全就業服務機構。按照同志關於就業服務專業化、制度化、社會化的要求和勞動力市場建設規範化、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原則,建立健全市、縣鄉(社區)三級就業服務平臺,爲勞動者提供優質的就業服務。一是設立市縣兩級就業服務局;二是加強市縣兩級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建設,服務項目從單純的職業介紹擴大到職業指導、招聘錄用、定期發佈用工信息、勞務派遣、勞務培訓等多方面;三是加強鄉鎮、社區勞動保障事務所(站)建設。通過基層所(站)準確掌握全市城鄉就業狀況,成爲政府最基層的服務就業的單位。

(十)規範和協調勞動關係。認真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發展和諧勞動關係。要規範企業行爲,認真實施工時、休息休假、最低工資、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標準。繼續完善和落實對農民工的政策。國家爲解決農民工問題已制訂的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政策,要切實落到實處,還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新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是解決好非法用工、超時加班、勞動條件差等問題。這樣,既有利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也有利於擴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