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均衡理論”探索高校職稱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學識都 人氣:1.27W

一、改革開放以來,高校的職稱評審工作都結臺學校自身特點,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職稱申報與評審辦法,有些高校還引用科學計量學的指標和方法,建立了職稱評價指標體系,使高校職稱評審改革取得了較大成績,但用均衡理論分折高校現行的職稱評價體系,仍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

運用“均衡理論”探索高校職稱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1.指標體系的評價要素設置過於簡單和模糊。按照均衡理論的要求,作爲一項評價制度,其評價要素的設置應涵蓋所有評價內容,且要素之間要實現最佳組合。現行的高校職稱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 政治素質與工作態度;第二,實際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第三,教學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第四,學歷和資歷 實際在職稱評價中,往往只注重了第三、第四方面的評價+而對第一、第二方面的評價則存在較大的模糊性。從而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兩硬”(學歷、資歷)、“兩軟”(真實水平、工作業績)的現象,未能實現各評價要素的最佳組合,導致有學歷、有資歷,但業績平平、水平一般的人容易達標,而學歷、資歷差一些,能力、業績較強的人卻難以“人圍”,容易造成論資排輩的傾向,不利於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

2. 評價要素的量化賦分不盡科學合理。按照均衡理論的要求,各評價要素如果不能科學合理的反映一定的量,它就失去了比較的客觀基礎,因而也就談不上各評價要素之間形成一定的比例關係。例如在高校職稱評價工作中往往只重視教學與科研的數量要素而忽視了質量要素在實際評審時,教學與科研的質量要素只能憑評審者的主觀意志決定取臺,確定高低,難以體現職稱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3. 陳舊單一的表頭方式欠缺科學性。目前高校在職稱評審表決時,多采用定性投票,投票人只有同意、不同意和棄權三種選擇,因而導致評審工作的主觀隨意性較大,影響了評審的質量,挫傷了部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二、實現職稱評價工作的最大效用化,是職葦If改革工作追求的目標,而建立科學的考覈評價體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用均衡理論的觀點分析,要建立科學的考覈評價體系,應着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運用均衡理論中的邊際效用原理.臺理設置指標體系的評價要素。西方經濟學中的邊際效用,是指在所消費的物品中增加一單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或者說,它是在一定時間內由於多(步)消費一單位物品或勞務所引起的總效用或總滿足的增加(減少)數。這一原理告訴我們,作爲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其評價要素數量有其內在的客觀要求,當設置要素數量恰好等於其內在要求量時,就能爲實現評價效用極大化提供基礎依據;如果所設置要素不能反映其內在要求量,就談不上實現評價效用最大化。因此,在設置職稱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時,要充分體現邊際救用原則,力求使所設置要素最大限度地宴現其局延性.並涵蓋職稱評價項目的所有內容。爲此,高校設置職稱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起碼應包括以下幾項內容:工作態度和勤奮敬業表現,包括道德品質、教風師德、敬業精神、責任感、事業心、創新意識、團結共事精神、廉潔自律、遵紀守法等方面的情況;業務水平和能力,包括業務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發揮情況、業務水平提高和知識更新等方面的情況;工作實績及貢獻,包括完成的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完成的科研工作數量及質量,擔任行政職務情況、獲得的榮譽稱號等;資歷,包括學歷、專業工作年限、專業技術職務任職年限等。此外,還應設置—些個別考覈評價項目要素,如反映教師業務水平的基礎理論和業務知識考試,外語水平考試以及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學分等,力求全面反映被評價對象的真實情況,爲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莫定基礎。

2. 科學臺理地確定評價要素分值.爲實現評價效用的極大化提供依據。有了評價要素,而無確定的要素分值,或各要素分值之間不能形成一種均衡的比倒關係,實現評價嫂用的極大化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職囂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之後,賦分就成爲工作成敗的關鍵,因爲其結果對教師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例如,某一要素分值超過實際價值,教師就會對該要素格外關注;相反,價值被低估的要素將會受到冷落。科學合理地確定各評價要素的分值,並使之形成一種均衡的比例關係,是建立科學的職稱評價機制的關鍵環節。關於評價要素的賦分方法,科學計量學有關着作中介紹了多種,但由於各高校之間的情況千差萬別.投有一種方法能完全適用於哪所高校。因此應充分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科學計量學中的有關方法,花大力氣研究教師職稱評價要素的賦分方法,減少隨意性,增加科學性。

在研究教師職稱評價的指標體系及要素賦分時,下列問題值得探討:

(1)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的關係。職稱評審是對教師學術水平的認定,水平需要一定的數量作爲前提,但是,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不是用數量可以堆砌的.必須有一定的質量,對於學術水平來說,成果質量比數量更爲關鍵。因此,科研成果的數量分值和質量分值不能作簡單的轉換,應當分別規定一個最低分值線,若達不到質量最低分值線,數量分值再高也不能進八評審範圍。

(2)教學工作量與教學效果的關係。教學工作量容易統計,而教學效果則難以考覈。現在高校在職稱評審過程中,對教學分值的鞍爲普遍的計算方法是首先根據教學工作量的多少確定教學的基礎分值,然後採用學生評價爲主,結臺學校職能部門與本單位同事的'評價給課程評定級別,確定質量係數,基礎分值乘以質量係數即爲教學分值。這種方法還是一種量的轉換辦法.最終結果還是以教學工作量取代了教學效果,沒有考慮到把教學效果作爲評價指標體系中獨立的評價要素。如何處理教學數量與質量的關係,的確是高校職稱評價與考覈中的一個難題,但是,對於像教學效果評價這樣具有導向意義的問題更應該加強研究。只有尋找到既科學又可行的方法,教學效果纔可能真正進人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