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實用範文>徵文>

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

學識都 人氣:2.46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

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1

古詩像陽光,像雨露,一直陪伴着我,滋潤着我,讓我領略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親情的寶貴,領悟做人要有奉獻的精神……

記得小時候,姐姐就教我背古詩,給我講解詩意。姐姐曾教了我一首孟郊寫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經過姐姐的講解後,我知道了母愛是偉大的,作爲從小在母親的暖流里長大的孩子,這種母愛是難於回報的。

姐姐還爲我吟誦了一首王維寫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從這首詩中我懂得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最寶貴的,它讓人銘記在心裏。

姐姐教我的古詩越來越多,我對學習古詩也越來越有興趣!李白寫的《靜夜思》,讓我感受到了遠離親人,遠離故鄉的痛苦;劉禹錫寫的《望洞庭》使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于謙寫的《石灰吟》讓我讀懂了爲了國家就要有不怕犧牲的精神……

長大了,我已經積累了不少古詩:當春天到來時,我看見藍天上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時,就會想起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句。當老師教我們《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我被九寨溝美麗的風光所吸引,讀了它彷彿身臨其境。尤其是講到九寨溝氣勢宏偉的瀑布時,我會脫口而出李白的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每當我回到熟悉的家鄉,我會想起白居易的:“江南好,風景就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現在姐姐已上了大學,我和小夥伴們還是經常在一起吟誦古詩,一起感受親情的可貴,一起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一起吮吸祖國燦爛文化的精華。

啊!這真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我也有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可是個跨越千古的“朋友”。讓我爲你介紹一下吧!

我的朋友名叫詩歌,他有無窮無盡的知識,也有許許多多的類型。有思鄉的;有抒情的;送別的.;還有詠物的……說也說不完。

它帶給我許許多多不同的感受。每當讀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時候,我的眼前總會浮現出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一看到明月,就想起了故鄉。每當讀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時候,我的腦海裏彷彿出現了一棵柳樹,好想是用碧玉做成的,萬千柳條像絲帶一樣低垂着。每每讀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都會聯想到:送別老朋友,心中是多麼的不捨和留戀啊,詩人與朋友的情誼深厚,不忍分離。

每一句詩所表達的意境也是不一樣的。如:富有愛國情懷的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描寫事物的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件事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送別的詩,表達了作者對往日朋友的留戀和不捨的情感。思鄉的詩,表達了作者對遠離了已久的故鄉的思念之情。

讀每一句詩時的情感和語氣都不同。這源自於詩人想抒發的感情不同。我們在讀的時候,一定要用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跟詩人的心相繫。

詩帶給我不同的體會,是因爲詩的體裁不同,有的詩豪情萬丈;有的詩激情洋溢;有的詩依依不捨……

所有的一切都是我這位神奇的“朋友”製造出來的,他不僅跨越了千古,更在我們的心裏建起了一座與古代相聯繫的橋樑。而詩則是這座橋樑的締造者!

初三遇見最美古詩詞徵文精選3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真切地歌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真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照料着我們,培育着我們。詩的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它用平時我們最常見的兩樣東西――針線和衣服,來表達了母親對子女們的關愛。第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則表達出了兒子要出遠門,母親爲兒子擔憂的神情,因爲她怕這一去可能會不復返。而最後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寫出了孟郊自己心裏面最最真摯的看法,從他的詩句中我也感受到了這偉大的母愛!我們就像大自然中的一顆小草,母親就如陽光、雨水一般,光照我們,呵護我們。這樣的深情厚誼,我們做子女怎能報答的了呢?

這首遊子吟以遊子的感恩之心爲主線,來表達母愛的偉大。書上說:“上帝無法照顧每一個人,所以才創造出母親。”母親關愛我們,呵護我們,完全是以自己的本性,毫無怨言的教育我們,就像遊子吟中的這個慈母,把自己對兒子的愛化爲一針一線,讓我讀着讀着感到了溫暖。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絃,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