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36W

初中物理是義務教育的基礎學科,作物理教師,適時進行教學反思,有助於提高自身能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閲讀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有關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

篇一:有關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

課改的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刺激學生的感官神經,讓其積極思維,使其表現慾望得以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方面得到提升,進一步培養學生愛學習,愛科學的精神素養。因此,在課改中,我的工作就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對此,我主要抓住幾點內容:

1、認真備課。

物理與生活聯繫非常緊密,在備課過程中,在我已熟知教材的基礎上,我主要去準備一些能反映該節內容且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生活實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比如學習《光的色散》時,我給大家播放“彩虹”的圖片,帶學生們有陽光的地方利用平面鏡和水來觀看光的色散現象。讓學生們從內心來認識白光不是單色光的知識,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又比如,在學習光的折射時,我在一個碗裏放了一枚硬幣,學生從側面看,我移到他剛好看不見硬幣的位置時,再往碗里加水,學生驚呼“我看到了硬幣”,從而牽動了學生欲解其謎的慾望。這樣,從生活中去發現物理,用科學知識指點迷津,使學生上課時積極思維,樂於思考。

2、交流辯論。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必然有自己的思想認識,在課堂上,我讓各小組在一起進行交流,採用小組競爭的方式,鼓勵學生討論,並讓他們去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且組與組之間也可以進行辯論。對於小組合作,剛開始時,學生不適應,但經過時間的磨合,大部分同學能融入小組活動中,能主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同學互相幫助。在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時,我拿着一個漏斗和乒乓球,把漏斗倒置,用手把乒乓球託在漏斗的下面,問學生:若從管口吹氣,鬆開手,乒乓球會不會掉下去?學生立即投入討論中,主動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説,會掉下去。氣流的衝擊會讓乒乓球掉下去。有的説,不會掉下去。説氣流從漏斗與乒乓球的縫隙流出,流速大,乒乓球下方空氣流速小,流體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因此,乒乓球上下方的壓強差會把乒乓球托住掉不下去。通過一場辯論,再加上學生的現場表演,讓同學們豁然開良朗,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嚴謹的思維邏輯推理,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明白了一個不變的真理:實踐出真知。

3、互幫互助。

學生與老師待在一起的時間畢竟有限,而同學之間相處時間比較多,抓住這一特點,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幫扶,及時處理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制定小組評比計劃。小組測試均分為評價依據,由小組組長帶頭,注意幫扶本組學習弱的學生,使其不落隊,讓學生在競爭意識的刺激下,自發而又自覺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團隊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的興趣,鍛鍊他們的能力,提高課堂效率並有一定的課改收穫。一個事物在成長的過程中,必然也有其不足。在課改的過程中,也有讓我棘手頭疼的方面。比如:一些學生的閉塞性格在小組討論活動中的影響,不善言談導致小組合作效果的降低;還有的學生懶於動腦,不獨立思考,直接拿別人的答案來完成自己的作業;還有的學生自控能力差,借小組合作的機會閒談,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其實效果極差等等。

新的學期又來了,我會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先進的課改經驗,應用於自己的課堂,使課改不留於形式,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提高課堂效率。

篇二:有關初中物理的教學反思

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尚未體現提升民族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觀的物理課程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強調接受式學習,忽略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強調統一性,忽視地區差異和學生個性差異,難以適應各地學生髮展多樣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轉變觀念,重新定位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角色。

二、終生學習,優化知識結構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着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技術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三、以人為本,創新教學模式

俗話説: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用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着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四、依靠科技,豐富教學手段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實驗教學及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積極開發和製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件和直觀性教具,有利於其有效實施。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比如過去認為抽象難懂的物理微觀世界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網絡的發展使物理網絡教學成為可能,從而有利於豐富學生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體驗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