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4K

  篇一

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教學反思

如何促進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實踐中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突出新教材的優勢呢,我在這節課中做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首先,這節課師生教與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基礎上,教師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慾望,向學生提供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構建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與交流的平台;教師較好引導了學生在探究實踐實驗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增強空間觀念及數學思考能力培養,並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其次,這節課的學習內容,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得以構建和發展,

體現了新課程目標理念的開放性原則;第三,這節課教師恰當的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行為、態度情感,更關注對學生激勵評價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感受。

1、本節課給學生提供的探究思考與交流的時間空間不足,展示交流的機會不夠充分,有的同學沒有表現的機會。

2、本節課雖然重視了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應用,遺憾的是展現的多媒體課件仍不夠生動,“z+z”智能教育平台使用技術沒得到充分的運用。

3、本節課學生小組活動的準備、具體實施、歸納交流、評價等環節設計不夠完善。

這節課通過合作學習,探索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使學生經歷了一次自主獲取新知的成功體驗,正好體現了“重學習過程,輕學習結果”的新理念。但同時也給了我一些思考:

(1)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能採用嗎?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教學不能把知識的結果強加給學生,不能單純地只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果,而應重視獲取知識的過程;過去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它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因此,我把更多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角,教師要進行角色的轉化,從課堂的主宰者變為引導者。在本節課本人極力地在引導學生,讓學生來發現、歸納和總結規律,這樣在課堂上就要讓出較多的時間、較多的空間,一個結論若由教師“給”只需用1分鐘,而真正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取”的時間就可能是其數倍,甚至幾十倍。這將影響到一節課的教學任務,長期這樣就將影響到整個教學進度,象這樣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索的機會能採用嗎?

(2)教師能忙乎過來嗎?

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關注的焦點放在所有的學生身上,善待每一位發言的學生,幫助、引導回答錯誤的學生,關注沒有參與的學生的想法.

  篇二

設計理念:

眾所周知,數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的課堂。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達到知識的構建,能力的培養和意識的創新及情感的陶冶。這也是實現數學教育從“文本教育”迴歸到“人本教育”。為此,就《多邊形的內角和》這一課題,我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從七個方面説一下我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編排上,本節課作為第三章的第三節。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四邊形的內角和至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同時,對今後學習的鑲嵌,正多邊形和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的聯繫性比較強。因此,本節課具在承上啟下的'作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再從本節的教學理念看,編者從簡單的幾何圖形入手,藴含了把複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化未知為已知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一新課程標準精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七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慾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於學習本節課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因此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必要的。

三、教學目標的確定:

新課程標準注重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過程。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掌握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數學思考:1、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交流互 動,能夠將多邊形的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問題。從而深刻理解多邊形的內角和,並會加以應用。

2、通過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探索中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3、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讓學生逐步從實驗幾何過渡到論證幾何。

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使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重難點的確立:

既然是多邊形內角和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確定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的公式。由於七年級學生初學幾何,所以學生在幾何的邏輯推理上感到有難度。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探究多邊形內角和公式推導的基本思想,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師恰當的引導。

五、教法與學法分析:

本節課,我很大程度上借鑑了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的理論,

突出學生獨立數學思考的活動。希望通過活動使學生主動探索、實踐、交流,達到掌握知識目的。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如下教法和學法:

教學策略:1、情境教學法: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並容易回答的問題為開端。

2、啟發性教學法: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自然而然的成為課堂的主體。

學習策略: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我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由於他們活潑好問,渴望與人交流、合作感受團隊的力量。所以本節主要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依然遵循“觀察猜想,探究驗證,歸納總結”的主線進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