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6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通用5篇)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1

一、活動主題的提出

“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即是一個節氣又是一個民間日子——→民俗日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清明祭掃的意義、節氣的變化——清明節的習俗變化,關注現代人們的認識——→樹立文明過清明的觀念——→將民族節日的文化延續下去。

二、活動目標的定位

1.知識目標:

1)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它是我國眾多民間眾多節日中的一個,在上面的幾個主題中選擇一個或兩個進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統計的知識,

2)培養學生調查、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會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並對結果做出一定的解釋。

3)瞭解清明的習俗、節氣現象和特有食譜、英雄先烈的故事,擴展學生學習方向,引導學生科學的看待傳統節日所藴涵的多層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態度:

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他們主動探究,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世界發現問題和其中的文化,培養學生尊敬他人、緬懷先烈的情感,激發愛國主意的思想。

3.價值取向: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探究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溝通的能力,將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認識,規範自己的行動與言行,以科學的態度看待民族節日,為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奠定基礎,增進團隊合作。

三、活動的內容:

1.提出問題,在“清明節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清明祭掃的意義、節氣的變化”、“清明節的習俗變化,關注現代人們的認識”、“樹立文明過清明的觀念”中選擇合適的主題。

2.論證研究問題的合理性。

3.制訂調查、研究、總結方案。

4.查找資料:學生調查、研究、比較,蒐集有關數據和信息。

5.實踐活動:資料蒐集、社會調查、整理素材,發現分析問題。

6.交流彙報:交流、討論分析原因、完成活動總結。

7.進一步實踐:實際操作——網上祭掃英烈。

8.活動延伸:總結完善報告單。

四、涉及學科:

科學、健康教育、語文、美術、信息技術、勞動技術、品德與生活

五、教學方法:

談話交流法、引導法、調查比較法、觀察法、生生評價法、展示法、小組合作法、講授法,重點運用談話交流法、調查比較法、觀察法

六、活動的實施步驟建議:

第一課時:選題分組

一、認識瞭解清明

(一)課前任務:

1.做調查:調查採訪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過清明時,家中會有哪些做法和習慣。清明節是怎麼回事?清明節的由來和傳統習俗

2.觀察:這一天來到前後,人們都會做些什麼

3.要求:自己真實的調查所得。

4.記錄自己調查、觀察的結果。(調查要寫出時間及具體的事例,可列表呈現)

(二)、引入主題:我們的節日——清明節

(三)、互相介紹:把自己的調查向大家介紹,指導學生學會互相學習。

(四)、提出問題,集體交流。

二、學生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見,“我所知道的清明節”

1.利用交流的時間逐漸調整整理自己調查結果與見聞。

2.學生先對自己和大家的結果進行對比,後請學生在彙報中深入思考,人們的行為是否有意義,哪些活動是積極有益的,最後整理寫出彙報。

3.清明節我們學校的祭掃活動有怎樣的意義?你最崇敬的先烈有誰。

4.講一講你所知的英雄事蹟,歸納出要學的精神與品質。

三、尋找、確定研究話題

1.教師先將本次主題活動訓連目標明確的提出使學生的活動目的性更強。

訓練大家的觀察能力——清明時生活的變化

訓練大家的交際能力——對市場進行調查,看看大家今天的消費情況

看看、問問鄰居或長輩是否消費,趨向是怎樣的

訓練大家的資料蒐集、整理能力——清明時分各地的各種習俗和傳説、食物、有什麼意義查找英雄事蹟、將觀察採訪調查的結果做一個統計,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自己設計其他的總結方式。

訓練大家的資料分析能力——針對統計的結果,你會有怎樣的發現,因此又有怎樣的想法產生。

2.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訓練目標,來選擇自己的研究採集主題。

四、指導學生設計活動進行計劃

第二課時:實踐活動彙報與延展

“我們的節日——清明節”

(一)總結前課任務:

1.整理溝通個人調查:小組內溝通,調查自己家、親戚家,觀察鄰居、市場、街頭等地過清明時的種種情況。

2.小組整理要求:將自己小組真實的調查所得,整理起來。

3.比較小組成員調查的結果。(調查要寫出具體的金額或累計金額,可列表進行對比)發現共性問題

(二)引入主題:“我們的節日——清明節”

(三)互相介紹:把自己在清明前後的發現和資料,調查向大家介紹,指導小主學會互相學習,總結匯報的方式。

(四)小組整理調查結果,練習彙報。

二、小組彙報學生評價(訓練評價能力)

1.主題明確

2.小組成員都有參與

3.任務完成好(採訪紀實、統計結果)

4.有自己小組的思考或認識。

三、評出小組活動勝利完成的小組

四、網上祭掃英烈寄託哀思:學生與家長一起到網上祭掃英烈。

五、學生在報告中將自己的想法交流結果總結補充完整。

延伸:請父母參與設想或提出意見,使民間節日過得更有意。最後整理寫出彙報。

綜合實踐活動評價學生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2

[內容簡析]

這是一篇關於清明節由來的傳説,講的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相傳,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隨臣介子推,在重耳餓得頭昏眼花時,割肉奉君。他護主救國的舉動,感動了晉文公。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不忘此事,想封他為官報答他。介子推一一回絕,為避當官,他躲進深山。晉文公想逼他出來,放火燒山。介子推寧可焚於柳下,也不接受恩惠。他不圖富貴,不居功勞的精神,激勵着晉文公執政清明,完成治國安邦的大業。日後,晉文公懷念他,定他忌日的第二天為清明節。百姓安居樂業,也十分懷念介子推。因此,每逢清明節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為我國的傳統節日。

本文語言樸實,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是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好素材。

課文配有二幅插圖:第一幅展示的是介子推割肉奉君,重耳深受感動的場景。第二幅展示的是清明節這一天,晉文公在“清明柳”前祭奠介子推的場景。這二幅圖有助於學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重點,理解課文。

[設計理念]

學成於思,思源於疑。本課設計將從問題入手。只有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以此為抓手,解詞析句,探究問題,才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知識、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標。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使用工具書或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學習並理解本課生字詞,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字詞的興趣及能力。

2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組織學生反覆默讀,深入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感受並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重點難點]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義.

[教具準備]

生字詞卡片。春秋五霸晉文公的簡介及春秋戰國的地圖等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調動積累,引起閲讀期待。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29課,請與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教師示範並提示書寫時注意的事項)

2誰願意把你知道的有關”清明節”的信息説一説,與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對清明節是怎樣來的。清明節是什麼樣的節。清明節有哪些習俗等有關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誰能再談一談你對“清明”一詞的理解?

(學情預設:此時學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淺的、單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卻不知如何準確回答的)

小結:大家對“清明”一詞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們深入地學習課文後,你對這個詞會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感知文本。

1自讀課文。

要求:①劃出文中的生字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②利用工具書,查出解釋,並結合上下文理解詞義。(傳統、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嚥、鄭重、治國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嶺、慟哭、寒食節、祭奠、鞭策、座右銘、井井有條、安居樂業、不居功勞、不圖富貴)

③把課文多讀幾遍,達到讀通、讀順、讀熟的目標。

2檢查自讀的情況。

①同桌互讀互查,檢查生字詞及讀書的情況。

②師生藉助字卡,認讀生字詞。

③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什麼?

④師生討論、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質疑問難,理清思路,培養問題意識。

1提出不理解的字詞及內容,或提出有利於深入理解課文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

(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分三個層次解決。簡單問題學生相互提示解決。與課文聯繫緊密的重點、難點問題留在學課文中解決。其他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課外資源、或課餘時間討論解決)

2梳理、歸納本節課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

①清明節是怎樣來的?

②清明節是紀念誰的,紀念什麼?

3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解決“清明節是怎樣來的”問題。

①組織自讀,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學情預設:或用在書上分段標畫的方法。(參考教參253頁)或通過示意圖來表示故事主要人物的人、事、物之間的關係。或通過讀書看插圖,提示重點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清明節的由來”的問題並用示意圖表示。(可以指導學生用反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例:(注:下文中的小號字與前面畫橫線的詞語組成一個問題,以便提示學生深入思考)

清明節的由來怎樣來的百姓紀念的習俗沿襲而來為什麼介子推不居功勞不圖富貴怎麼知道的晉文公定“清明節”為什麼見“清明柳”就像見到介子推二者之間的聯繫晉文公燒山,逼介子推做官,介子推焚於柳下為什麼報答介子推割肉奉君之恩為什麼流亡時,割肉奉君,願主公常清明

③各組代表展示並介紹探究成果。

學情預設:學生渴望瞭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進課件,補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義。

①出示春秋戰國的地圖,簡介當時各國征戰的歷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晉文公的資料,講述晉文公統一中原,成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學生了解晉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國君時治國的二大策略,認清晉文公使中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沒有戰亂,百姓安居樂業的現狀,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動機。

五再讀課文,調動積累,理解“清明”內涵。

第二課時

一指導讀書,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內涵。

1讀第一段,隨機處理“傳統節日”“感人肺腑”等詞。

2(讀2――8段)瞭解清明節傳説,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①引導學生理解重耳為什麼感動,邊讀邊想象重耳飢餓難捱的情景。

②指導學生分角色讀好君臣的對話。重點理解介子推的話“做治國安邦的清明國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內涵。(引導學生聯繫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社會現實,談出自己對“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為不做昏君,做個清正、廉明、勤政的國君。)

③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一一回絕”“放聲慟哭”所表達的內容,認識介子推拒絕做官,不圖回報的高風亮節。

④讀讀、議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説説你對介子推的認識。(讓學生在議論中感受到我們民族的文化與精神。)

⑤指導學生默讀,注意“寒食節”與“清明節”紀念的內容有什麼不同。想一想,晉文公下令定了二個節日,為什麼只有“清明節”成為傳統節日?這説明百姓崇尚什麼,追求什麼?

⑥聯繫“清明”前後的氣候特徵及自然景象,聯繫老柳樹死而復活的樣子,再體會“清明”的內涵。(“清明柳”既表示楊柳返青,萬物鮮明的季節,又表示對介子推的懷念)

⑦默讀課文,想一想,晉文公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與介子推有什麼聯繫?對百姓有什麼影響?説説百姓後來為什麼自發地過清明節。理解“清明”的內涵。(表達百姓希望有一個政治有法度、有條理,百姓安居樂業社會)

3朗讀全文,感受介子推愛國護主、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精神及晉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國的品質。

第三課時

一指導學生寫字。

1注意易錯的字,要寫正確。

①“肺”字的筆順。共8筆,最後一筆是豎,它穿過橫、橫折鈎,一通到底,且直且長。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點。

③“臣”字中間不是“口”。

2把字寫好看。

①“邦”字,左右結構,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結構的字,要寫緊湊,不可過長。

③左右結構的字要注意兩邊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寬。

3學生書寫練習。;

二小組交流。

1説説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由來。

2你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和同學們交流。

三讀“學習鏈接”,與同桌相互説一説清明節的第二種説法。

四小組討論,説一説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清明節的知識。

五美讀課文,填寫詞語花籃。

六佈置作業

説説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3

活動目的:

1、讓幼兒瞭解,插柳是黃河口一帶清明節期間的一種習俗,並知道其由來。

2、通過插柳活動,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

3、讓幼兒理解插柳的意義,懂得植樹造林的好處。

4、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5、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柳枝若干,小鐵鏟、小水桶的數量各為幼兒人數的一半、小麪包車一輛。

活動過程:

1、教師介紹清明節插柳的習俗。

①啟發提問:“清明時節,草青樹綠,黃河口一帶的人們有一種習俗即折柳枝,這是為什麼?”(人們要插柳)

②教師:“小朋友知道嗎,人們為什麼要在清明節插柳?”介紹插柳習俗的來歷:晉文公在清明節的第二天,到大臣介之推墳前祭奠時,發現與介之推同時被燒死的`柳樹復活了,晉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頭上,他的羣臣也仿效晉文公掐戴柳枝。另外還有一種民謠説:“清明不插柳,死了變黃狗。”

2、向幼兒講解插柳的意義,激發幼兒動手插柳的興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節日的氣氛,增添節日樂趣。

②插柳可以綠化周圍的環境,每到柳枝展綠的時候,它便告訴小朋友們春天已來到了。

3、組織幼兒在院子周圍進行插柳活動。

①要求:四個小朋友一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兩人用小鐵鏟鬆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團結協作,看哪一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鐵鏟鬆好土,然後澆水,最後插柳枝。

③幼兒動手插柳,教師巡迴指導。如:鬆土時可找個鬆軟的地方,鬆的土要稍深點,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澆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後,教師組織幼兒將工具放好,然後小結活動的情況,表揚不怕髒、不怕累的幼兒及團結協作好的小組。

⑤要求幼兒每天給柳枝澆水,輪流看護並管理。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4

一、活動背景:

即將到來的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也是郊遊踏青的好時光。清明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被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還列入法定國假日,這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然而,青少年學生雖然熱切盼望清明小長假,但據我的初步調查不少青少年學生,對這個節日的民俗意義和相關傳統文化知識卻知之甚少,他們認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認為是封建迷信,而掃墓則是出遊的幌子,至於清明節的來歷、風俗、文化內涵等他們知之甚少。針對他們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對感恩思源的精神的實踐而召開了這次主題班會。

二、活動目的:

1、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希望學生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能全面正確的瞭解清明節,深切感受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積極的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

2、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俗、風情和傳統美德。有利於青少年對孝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理解和昇華在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的基礎上,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革命精神,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3、通過這次主題班會,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熱愛民族文化,主動地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

三、活動時間:20xx-3-30

四:活動地點:六年級(2)班

五、活動準備:

1、清明節習俗活動片段,愛國電影(淮海戰役)片段、愛國烈士圖片、哀樂、白色、黃色、紫色皺紋紙、鐵絲、剪刀、包裝紙、空白花圈等。

2、學生課前蒐集整理清明節有關知識、資料、圖片等。

3、每位學生調查自己家的家族史。

4、每組選若干名學生參加“清明知識知多少”比賽,準備競賽的題目。

六、活動過程

班主任: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僅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下週就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為了更好的開展這次活動我們舉辦了這次班會.。

(一)利用競答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清明節的習俗。

1、引導學介紹清明節的由來

生:簡述晉文公與介子推的故事(略)

生: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己蒐集講述清明節的由來更能深入領會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2、指導學生領會清明祭祖掃墓的文化內涵

班: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的,最主要的還是祭祖掃墓。

播放清明節習俗活動影像資料或展示有關圖片,最後播放一組民間掃墓、祭祖圖片或影像。

班:看了最後一組圖片影像,同學們有什麼想法?這是封建迷信活動嗎?對待我們的先人我們該不該緬懷,該如何緬懷?(全班同學分成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口答)

總結:清明祭祖不可少,掃墓祭祖”可以幫助我們“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業基礎的真正內涵,能激發人們勇於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鬥志,更能體現人類生生不息、繁衍永續的精神。掃墓祭祖可以促使我們加深對自己生命原本的認識,讓每個生者都牢記自己身世的淵源、瞭解自己生命的脈絡。總之,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祭祖方式:寄託哀思的同時也要愛護城市環境,採取鮮花、水果、網上祭祀等“低碳”的文明祭祖方式,不隨地燃燒紙幣等祭祀用品,不亂堆亂倒等。

引導學生互相介紹自己的家族,並交流自己在清明節與父母去掃墓祭祖打算。

清明節小學主題班會教案5

教育目的

1、通過本次主題班會,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所瞭解。

2、悼念革命烈士,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學生弘揚民族精神。

過程:

一、引入投影儀《清明》引導齊讀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二、清明節的由來

教師介紹: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都説説自己每年的清明節怎麼過的。

學生自由發言。

四、清明節的風俗

1、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這就是“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由來。

2、清明節除了放風箏,還是一個紀念祖先的日子。也就是掃墓。關於掃墓你知道多少?

讓學生自由談以前和長輩掃墓的情形,用幾句話談談掃墓的經過。

3、目前,掃墓的形式越來越環保,儀式也得到簡化,但是,你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掃墓?(緬懷英雄品質,珍惜現在生活。)

4、你知道哪些英雄故事?

讓學生試着説一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