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的特診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8W

一、課程資源及其類型

新課程理念下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的特診分析論文

所謂課程資源是指富有教育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於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稱。它包括教材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中所有可資利用的、有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為了更好地認識和把握如此眾多的課程資源,我們或按一定的根據把某些資源歸屬到一起,或按不同的特點,把某些資源區分開來。比如根據資源的來源,把其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根據資源的物性特徵,把其分為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根據資源的性質,把其分為自然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根據資源的呈現方式,把其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等。

二、開發與利用生物課程資源的原則

1.優先性原則

學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學習時間也有限,因而必須在可能的課程資源範圍內和在充分考慮課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點,精選那些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有用的課程資源,使之優先得以運用。

2.科學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開放與利用,必須有一個科學的態度。一方面,我們在選擇課程資源的時候,要注意它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注意打破對於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課程資源的迷信,我們要寬容和培養學生對於課程資源的質疑精神。

3.適應性原則

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要考慮典型或普通學生的共性情況,也要考慮特定學生對象的具體特殊情況,不能搞“一刀切”,要考慮他們現有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4.延伸性原則

生物教學要求我們要儘可能多地使學生從多種渠道接觸生物,滲透生物知識,運用生物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生物知識進行解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

三、生物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一)努力開發學生中的課程資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反覆強調:學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這個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首先,學生的經驗是一種資源。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學生的差異也是一種資源。差異普遍存在於學生中間,它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衝突和共享。通過以上對學生資源內涵的分析,我們在具體開發生物課程資源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讓學生成為資源開發的幫手

重視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儲備,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境。我認為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教科書,充分利用校外各種資源,在社會的大環境裏學習和探索,為學生今後重視生活經驗的獲得和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案例一】在講“植物的呼吸作用”時,班裏有個學生家長是做水果生意的,因此這個學生就知道水果保鮮的意義(水果因為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機物,有機物耗掉,水果營養減少就不好吃了)。他還告訴同學水果保鮮的辦法,在課堂上給大家講解出來,這就是教育學生重視實踐活動。

2.選好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

教師的綜合素質狀況決定課程資源的識別範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以及發揮效益的水平。那些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資源應該是我們在課程資源開發時的首選內容。教材無疑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案例二】在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這一課時,我沒有滿足於教材上的幾幅圖片,在課前我佈置學生去收集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各種生物的形態特點資料,還佈置學生去找生物改變環境的例子。這樣在課堂講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這一問題時,因為有了許多實例,所以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這一特點。這些課外素材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而且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了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在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課前制定課程資源開發的計劃

實行新的課程標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課程資源短缺。所以優化課程資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方法。而為了制定出課程資源開發的計劃,教師在課前就要吃透課標,分析教材,研究教法,這樣才能開發設計出與教材配套的新資源。在制定計劃時才能有的放矢,在課堂上引發學生思考的時候或者佈置學生收集資料的時候才有針對性。

【案例三】我在講“細胞核是遺傳的信息庫”這節課之前,首先列出本節課要補充的相關資料,其中一部分內容佈置給學生去查找,例如有關複製羊的相關資料。我在互聯網上搜索到兩張最容易讓學生突破本節教學難點的圖片,能直觀地解析細胞核、DNA、染色體基因的關係。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使本節課內容豐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因此在課前制定出開發課程資源的計劃非常必要。

(二)努力開發教師中的課程資源

新課程倡導課程共建的文化,教師不再是專家編寫的教科書的忠實執行者,而應是與專家、學生與家長、社會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構新課程的合作者,新課程為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多的自主發展、主動發展的機會,也從多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師生關係看,教師需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和“資源”人。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在教學中擔當中主導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能擔當“主持人”角色,具有“演講家”的魅力,“藝術家”的風采,“政治家”的氣度,“軍事家”的謀略。另外,新時代更需要教師“學到老、活到老”,新時期的教師不應該是“蠟炬成灰淚始幹”,而應做到“蠟炬燃燒永不幹”。也只有教師不斷的充電,不斷地豐富自己才能真正取信於學生,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任何時候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每一位教師所認真思考、必須身體力行的。

總之,生物學科有着豐富的課程資源,只要以現代教育理念去辯證地進行開發和利用,就一定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的有生物素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