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課堂討論

學識都 人氣:2.23W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課堂討論
摘要    課堂討論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在高中生物新課程的理念和背景下,精心選擇討論話題,有效管理課堂討論,這對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以不同內容的課堂討論為例,介紹課堂討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   新課程   課堂討論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生物課堂的結構和組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課堂討論”這種教學方式時常被用於生物新課程教學中。
一、課堂討論的內涵
 《現代漢語大詞典》對“討論”的定義是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馬太·利普曼探討了“交談、對話和討論”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所謂討論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員組成小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與另外兩者相比,討論過程要保持適度的嚴肅和嬉鬧。”課堂討論雖是發生在課堂情境之中,但同樣持有討論的內涵,即在既嚴肅又活潑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獨立鑽研的基礎上,共同進行討論和辯論。課堂討論有三種基本類型:用以擴大和加深有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而組織的系統的專題課堂討論;就某門學科中個別主要問題或疑難問題而組織的課堂討論;日常教學中採用的帶有研究性的課堂討論。其中第二類討論在我們的教學中最為常見。課堂討論的意義在於通過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啟發,在信息的多項傳遞過程中鞏固已取得知識,或解決有爭論的、學生難以直接理解的問題,有助於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培養他們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 課堂討論作為一種教學組織方式,必有其規律和理論基礎,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方法、控制手段和評價體系,使課堂教學能更加有趣有序有效,儘量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思辯、交流、表達的科學探究能力。我在這方面作了一定嘗試,有效的課堂討論的確能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討論的內容選擇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是一個基本常識。在課堂討論之前,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特點等合理地選擇討論的話題並提出要求,即課堂討論內容的選擇是有規律可循的。
(一)討論話題的選擇標準
 首先,討論話題要有難度,獨立學習或聽老師講解無法很快內化的知識點和能力要求是討論的好話題,如果大多數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問題一般就沒必要討論;其次是容易產生不同理解的內容,因為討論題的答案不是簡單現成的,不同觀點的碰撞最能鍛鍊學生的思維;第三要有趣味,來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但有不十分明瞭的問題,會讓學生充滿探究的樂趣。
 在人教版的生物新教材中就有許多已經明確要求討論的內容,比如每一節的開始都有問題探討欄目,根據內容提供了知識背景、圖片和問題,在課文內也有思考、討論和資料分析等欄目,可以為我們教師自己選擇討論話題提供良好的範式。當然,教師對這些已有的欄目要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學生學習狀況有選擇地應用。有些話題由於信息不足不適合討論,比如 “細胞多樣性和統一性”這一節的問題探討,學生大多不認識這四種細胞,後面的討論無從説起;在蛋白質一節中問題討論第三題問“為什麼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學生因不知道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關係而無法順利完成討論,這個問題可用來設置懸疑作課堂引入,等學完這一節後就根本沒必要再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過不同方面的討論話題,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舉例如下。
(二)討論話題實例分析
1.課題討論在疑難概念學習中的應用
 在一些疑難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如果用講述的方法,先呈現概念的文字表述,再逐字逐句地解釋,是最差的辦法。這是因為講授法對學生構建知識的刺激強度不理想。我覺得在概念的教學過程中適當組織討論,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染色體組的概念教學中,我先在黑板上畫出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後進行提問:“圖中果蠅體細胞內有多少對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後的配子中有幾條染色體?”然後讓學生把這幾條染色體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來,接着告知這四條染色體可構成一個染色體組。當學生感到理解困難的時候,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給染色體組下定義,再把自己的定義和教材中的定義進行比較。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先對直觀的圖解有個初步的印象,這與人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是一致的,並且能鍛鍊學生從具體圖像中抽象出概念並組織語言描述的能力,在與同學的交流討論中進行修正、完善、加深對疑難概念的理解。
2.課堂討論在生理過程教學中的應用
 細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內容抽象,且信息量大,學生初次接觸時識記、理解都較困難。此時,教師若能在適當時機組織討論,比較相關生理過程間的區別和聯繫,容易使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明朗、清晰。例如,多數教師在減數分裂的教學中,往往採用常規教法,即先講授精子的形成,再學習卵細胞的形成,並採用多媒體課件或列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輔助,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自主獲得、處理信息的能力不怎麼有效。我的做法是:讓同桌的兩位同學,一人把書翻到哺乳動物精子形成過程圖解,另一人翻到卵細胞形成過程圖解,兩人據圖合作討論出這兩個過程的相同點和區別,教師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種教學方法由於是通過學生自己的合作學習得到的結論,所以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不易遺忘。
3.課堂討論在模型構建中的應用 
 模型構建是高中生物新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包括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和概念模型等。而課堂討論對模型建立是極為有利的。下面以數學模型的建立舉例説明。數學模型的建立是指從現有的數據資源,由具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建立某一類生物學事實的數學公式,或畫出座標圖的過程。數學模型的建立非常有利於解題和解釋相關現象。但是數學模型較抽象,是教學中一大難題,用常規教學往往效果不佳,而採用討論的方法,則可達到較好的效果。以下是適合數學模型建立的討論話題:減數分裂過程中的染色體數和DNA數量變化規律、DNA複製n次的數量規律、雜合子自交數代產生的純合子比例規律(包括不去除隱性性狀和逐代去除隱性性狀兩種類型)等;教材中還有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的解釋模型,要求用解釋模型來説明長頸鹿的進化也是討論的好話題。
4.課堂討論在解題分析中的應用
 在高三實驗設計的專題訓練和理科綜合題訓練中,經常會有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會讓學生感到困惑,要學生順利找到這些題目的解題思路並用簡潔科學的語言表述出答案,是大多數學生覺得頭痛的一件事,教師如果簡單地採取先練後講的傳統套路講解題目,其結果往往是:遇到難題學生不會做,教師講後學生似乎懂了,但遇到相似的題目依舊束手無策。這種屢戰屢敗的的經歷,會讓學生對生物的表述題產生畏難情緒。怎樣才能讓學生感受解題成功的喜悦,感覺是自己答出了這些題目,從而提高自信呢?我的做法是,先慢後快,先合作後獨立的辦法。比如,2006年全國卷I的31題第4小題的題目如下:
 現用兩個雜交組合:灰色雌蠅×黃色雄蠅、黃色雌蠅×灰色雄蠅,只做一代雜交試驗,每個雜交組合選用多對果蠅。推測兩個雜交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現的性狀,並以此為依據,對哪一種體色為顯性性狀,以及控制體色的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還是常染色體上這兩個問題,做出相應的推斷。(要求:只寫出子一代的性狀表現和相應推斷的結論)
 在一個班的常規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不能獨立完成該題的解答。因此,我在另一個班級裏改變了方法,先與學生一起找出關鍵詞,並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組織學生討論解題思路。很快有學生提出,先把可能的四種結論列出,再根據每一種結論反推出這兩個雜交組合的子代性狀表現。根據這個思路繼續討論,嘗試給出答案,還是有許多答案是錯誤的,主要錯在沒有理解“選用多對果蠅”的真正含義,以至於認為每個雜交組合中的.相同性狀多個果蠅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此時,再將這一生成性問題作為討論資源進行全班討論,解決了這一問題後,再討論語言的組織和表述。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方法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明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明顯增強,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習生物的興趣。
5.課堂討論在開放性問題教學中的應用
 開放性問題一般是學生較感興趣的,也是討論最熱烈的,學生的討論結果往往五花八門,五彩繽紛,有些甚至是教師預先沒有想到的。例如:害蟲防治的方法、轉基因技術的影響、環境污染和癌症發病率升高的關係等相關話題,由於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內容涉及面廣,所以能夠開闊學生思路,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科學的世界觀,從而達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目的。
三、課堂討論的組織管理
 課堂討論在生物教學中雖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若組織不好往往會收到恰得其反的效果,而導致課堂雜亂無序。因此,有效組織課堂討論是非常重要的。要使課堂討論的組織管理有序,必須注意學生對討論話題的興趣和動機、教學管理和方法等問題,下面就這些問題舉例説明。
(一)重視材料的選擇和問題的設計
 每一個討論話題的提出,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背景知識,不能讓學生討論一個對他們來説從未接觸或是毫無感知的概念,否則學生沒有思考的立足點,白白浪費時間。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很多教師在拋出討論話題後,馬上讓學生討論,於是課堂氣氛即刻活躍起來,看似學生非常活躍,實質上學生是處於一種情緒興奮狀態,而非進入思維的興奮。因此,教師在拋出討論話題後,須配以精心設計的有引導性和指向作用的問題,為學生指明討論的方向,提高課堂討論的效率;提出問題後,也不要急於讓學生開始討論,而應先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當思而不得其解處於“憤悱”狀態時再與其他同學交流。這樣,在有了先思考這個基礎,就 能夠有效的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捕捉思維的閃光點,討論交流時不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所以這個階段,教師要正確引導討論的興趣和動機。
(二)合理選擇討論的形式
 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小組討論、集體討論、辯論討論、分析討論等。可根據不同的討論話題,選擇合適的討論形式。但不管採用哪種形式,都要精心設計、組織,才能充分發揮討論的作用。其中小組討論運用較多,一般的話題以2人一組的小組討論為宜。對一些難度較大的話題可以4人一組或更多人,多人小組中可設立主持人和記錄員,以提高討論效率。對一些話題有兩種相反意見並爭執不下的可以重新組織辯論式討論。
(三)重視教師的調控作用
 在學生討論的時候,教師不能就站在講台上觀望,可以在教室裏巡迴走動,一方面要充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瞭解是不是全體同學都積極參與,鼓勵他們各抒己見,引導他們逐步深入到問題的實質,並就分歧的意見進行辯論,對於靜坐無言的學生,通過鼓勵激發其表達的慾望,想方設法調動其積極性,力求讓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要關注學生集中討論的熱點和普遍疑惑的問題,關注課堂生成性的材料,以便在反饋時更有針對性,從而有效提高討論效果。
 (四)採用合適的結果呈現方式
 輕結果重形式是課堂討論的一個常見誤區。教師如果只讓少數同學的討論結果在課堂上彙報展示,會讓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受挫,並影響教學開放度。討論結果呈現的方式有很多,如:小組派代表口頭陳述觀點、手工模型的展示、以某一小組為中心,其他組作補充修改等。結果呈現無需模式化,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擴大參與度,面向全體學生為宜。例如,在採用小組代表陳述觀點的方法時,教師須在巡視的過程中注意各小組的不同意見,並從中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組來表述,再進行比較並歸納得出結論。例如,在學習生物必修1《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瞭解了生物膜的構成成分等知識後,可讓學生在分組討論後將模型示意圖畫出來,教師挑選出不相同的幾組,利用幻燈等教具在全體同學前呈現,再進行分析比較。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的討論能有效進行,可以要求學生把討論結果以書面形式記錄並上交,然後由教師進行評價。值得深思的是,當學生的討論結果不一致時,我們不能滿足於得出唯一答案,即不要把學生的討論引向教師所期望的統一結論,因為這樣的做法往往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扼殺他們活躍的思維。學生討論的結果可以在老師的預見範圍內,也可以是學生的獨特思路,從而生成一些不可預知的資源。當然處理好這些資源需要老師的教學機智。總之把學生的討論結果作為教學資源,將隨時生成的資源用於課堂教學,這會更有利於學生關心自己的觀點怎樣被評價。對有偏差的討論結果,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希望通過進一步學習來解決。在一次公開課中,我曾組織學生討論“地下溶洞中的盲魚為什麼沒眼睛”,發現學生的答案大都認為魚類在黑暗中長期不用眼而退化了,並將這種性狀遺傳給下一代。我説“你們怎麼都是拉馬克的門徒啊”,這引起了學生對生物進化理論的強烈興趣,迫切希望瞭解進化論的發展。在接下去的教學過程中就能順利利用學生對進化論的理解沿着拉馬克進化論→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線索組織教學。
四、課堂討論的效果與反思
 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達慾望,在討論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有助於知識的深刻理解和生物科學素質的培養,然而要使課堂討論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不僅要求教師自身教學知識體系完善,更對教師的組織能力及課堂駕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勤思考、多學習、多實踐的習慣,並逐步總結經驗,反思問題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學科素養,從而使課堂討論切實有效的開展起來。值得深思的是,課堂討論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雖有其優點,但也有其侷限性,所以要在教學中正確合理地選擇運用。
 
 參考文獻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