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中技術的內生性和外生性研究

學識都 人氣:2.66W
畢業論文

經濟增長中技術的內生性和外生性研究

引言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從早期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到現在仍處於發展中的內生增長理論,經歷了從重視“物”到重視“人”的轉變。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看到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大作用,也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但由於把技術進步作為偶然的不可測的外生因素而削弱了其對現實的解釋力,產生了令人不愉快的結果。內生增長理論把技術進步內生化,理論上認識到技術不僅是外生性的,同時也有內生的1面。若干經濟學家證實1國經濟增長取決於以知識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為核心的內生變量,但在生產理論上仍未取得突破,仍以固定要素替代性生產函數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基礎來闡述,即生產函數沒有體現出經濟持續增長是內外生技術進步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這1早為實際經濟生活所反映的現象。為了克服現有內生增長理論這1缺陷,使其更真實的反映現實經濟發展狀況,本文從“索羅殘差”的思維模式出發,通過內外生性技術進步分別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對傳統的生產函數進行了適當的修正,並據此就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提出了若干建議。


第1章  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探幽

根據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經濟增長的1般定義是“以固定價格計算的人均國民收入的某種度量的變化率,最廣泛採用的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不過,公認該標準忽略了對非經濟方面的福利的衡量,是片面的物質化指標。
事實上,“經濟增長”本身既是1個人類認識不斷深入的命題。對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例如,古希臘的色諾芬在他的《經濟論》和《雅典的收入》中就曾論述了財富的性質和來源,討論了增加財富的方法以及農業增長的報酬規律等問題。但是,對經濟增長較系統的研究則是隨着近代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形成和成熟發展起來的。

第1節   亞當•斯密的增長理論

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創建人和第1個系統表述者是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亞當•斯密不僅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等重要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而且,最先系統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問題。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被認為是第1部具有深遠影響的“宏大的動態學”。是近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先驅之作。亞當•斯密在這部著作中提出和研究的中心問題就是國民財富的增長。 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增長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生產勞動者人數對非生產勞動者人數的比例,而分工導致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同時斯密將分工歸結為1種人類固有且特有的傾向——交換的結果,並指出分工的程度取決於交換的能力或市場範圍。在進1步考察勞動分工的影響時,斯密將分工、專業化和技術進步聯繫起來,指出分工促進了節約勞動型機械的發明,並使相同數量的勞動者能夠完成比過去數倍的勞動量。這1分析表明斯密已認識到技術進步將導致收益遞增,並進而構成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這1點也在他的國民生產總函數中有所體現,斯密認為勞動、資本、土地、技術進步和社會經濟制度環境,是影響經濟總產出或人均收入增減變化的主要變量。但斯密又指出增加生產性勞動完全取決於把這種勞動推動起來的資本的增加,因此,資本積累就成為決定財富增長最關鍵的因素。這也説明在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技術進步只是資本積累的1個副產品而已。斯密理論可以用數學模型表示如下:
Q=F(L,K,S,A,I)                                            ⑴
當土地所有權私有化後,並可以用貨幣計量其租金時,S 便可歸於貨幣資本這1類因素即∑K=K+S.只要有統1的貨幣計量工具存在,即國家壟斷貨幣的發行權,那麼,宏微觀層面上制度對企業或全社會的產出影響就可被1起歸入通貨膨脹因素中去,只需從價格方面對產出的貨幣計量值進行調整;據斯密理論技術進步又是資本積累的副產品,因而上面的生產函數就可以寫為:   
Q=A F(L,K)                                      ⑵
上式也就是新古典經濟學代表人物對斯密增長理論的微觀建模。
 
第2節  大衞•李嘉圖的經濟增長理論中技術增長理論的痕跡

大衞•李嘉圖是斯密理論的繼承者。與斯密1樣李嘉圖也認為社會財富的增長即經濟增長,他所考察的也是社會總產品的增長。但與斯密不同,他將考察的中心轉向了收入分配問題。他分析了各種收入分配比例如何影響資本積累進而如何影響財富增長。李嘉圖對經濟增長的分析是圍繞“土地數量有限”和“邊際收益遞減”展開的。李嘉圖説“國家財富的增加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不斷增大對生產性勞動的投入,這要求社會純收入中有更大的比例用於再投資,從而增加社會資本存量。另1種是不增加任何勞動量,而使等量勞動的生產效率提高,這要求改善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使1定的投入產生更大的產出,而要做到這1點,李嘉圖認為只有通過農業改良和機器的運用才能作到。因而認為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土壤的實際肥力、資本積累和人口狀況以及農業上運用的技術,技巧和工具即土地、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前面已提到李嘉圖的`分析受邊際收益遞減率的約束,具體用以下兩種情況來説明:1種情況是擴展的邊際即土地的數量不僅有限而且在質量上存在差異,人們總是先耕種較肥沃的土地,但由於不斷增加的人口壓力,迫使人們耕種的邊際擴展到較不肥沃的土地上只能得到較少的產出量。另1種情況是強化的邊際問題:即更大量的資本和勞動用於同量土地上時,所得到的產出增量越來越少。由此可見,以上兩種情況下,土地、資本、和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都是下降的即邊際收益遞減。
當然,要素邊際收益率下降速度受技術革新速度的制約。實際上,在工業部門中,收益遞減趨勢被技術進步的結果和規模收益遞增的效果所蓋過,因而在工業部門實現收益遞增。但在農業中,按李嘉圖的假定,農業技術改良只對農業生產成本產生暫時的影響,而在長期內,無法改變農業生產中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另外,除了邊際生產率遞減外,在李嘉圖的生產函數中,資本和勞動與土地的比率是可變的即生產函數的技術係數可變。可以用數學模型表示為:
Q=g(A)F(L,K)                                                       ⑶
近200年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應驗了李嘉圖的生產函數中的技術係數可變的思想。這可以從農業向工業化演進的同時,由於農業生產中土壤改良、技術、農藥化肥技術、生物育種技術等向多方位推進,與大大弱化了的邊際收益遞減對產出的影響相反,似乎從另1方面體現出綜合技術的報酬遞減。由此可證上式表明了李嘉圖經濟增長理論中最初內生增長理論的痕跡。古典經濟學家所分析的經濟增長過程遵循着收益遞減的規律,經濟增長過程從長期來看將趨於終止,經濟發展的最終結局是1種停止狀態。但自那以後的200多年時間裏,經濟發展並沒有像古典增長理論所預言的那樣,出現停滯的跡象。這表明古典增長理論關於經濟增長過程的描述並不科學。

第3節 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讀古典增長理論的推進

哈羅德——多馬的增長理論是完全建立在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礎上。但是,哈羅德——多馬認為:凱恩斯的分析是1種靜態的短期分析,缺乏對國民收入動態的説明。他們對凱恩斯的短期靜態理論長期化和動態化,來考察1個國家在長期內的國民收入和就業穩定均衡增長需要什麼條件。哈羅德——多馬模型假設:
1 整個經濟社會只生產1種產品,且在生產中只使用資本和勞動兩種要素,並且假定這兩種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變的,也就是説2者在生產中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2.假定技術不變,即不考慮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3.假定總儲蓄為總產出的1個固定份額,即邊際儲蓄傾向s為常數
4.假定勞動力以固定速度n增長
5.儲蓄全部轉化為投資 即I=S
6.假設資本-產量比v保持不變
    按凱恩斯的理論,當I=S是經濟才能實現均衡增長。由以上的假設知:
               I=△K                                                          ⑷
資本產出比率 v=△k/△y                                                    ⑸            
               S=sY                                                           ⑹
則由I=S得出
              △Y•v=s•Y    即s/v=△y/Y=G                                      ⑺
其中G 為經濟增長率,s為儲蓄傾向、v為資本—產出比。以上方程式即為哈羅德模型的基本方程,它表明,要實現均衡的經濟增長,國民收入增長率就必須等於社會儲蓄傾向與資本產量比2者之比。如果以上方程中的v是資本的實際變化量與國民收入的實際變化量之比,那麼在1定的儲蓄比例下,由此而得到的經濟增長率為實際的增長率;如果把v理解為企業家意願的資本-產出比,同樣可得到企業家意願的增長率,哈羅德稱之為“有保證的增長率”。由於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積累或資本增量取決於資本家的意願,所以只要實際的國民收入按照意願的增長率增長,就會使企業家保持“願意進1步實現類似增長”的心理狀態,從而國民收入就年復1年的按照這個比例增長下去,實現了經濟的穩定增長。除此之外,哈羅德認為經濟的穩定增長應該考慮就業水平這1要素,要實現勞動力的充分就業,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必須等於勞動力的增長率.在這裏假定勞動力的增長率即為人口增長率n 。則要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增長,就必須使:實際增長率=意願增長率=n 當以上條件滿足時,經濟就會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穩定增長。
    由以上不難看出,哈羅德—多馬模型強調的是資本積累的作用,形成了經濟增長理論中的資本決定論。2戰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資本極其匱乏,充裕的勞動資源並不能代替資本在生產中發揮作用,也進1步説明了哈羅德—多馬模型的積極意義。但不可避免的,哈羅德—多馬模型也存在着明顯的缺陷:
    第1,哈羅德—多馬模型以凱恩斯的儲蓄等於投資公式為基礎,但我們知道,在現實的經濟中儲蓄往往並不全部用來投資。
    第2,從產出增長的時間動態1致性考慮由於儲蓄比例、實際資本—產量比和勞動力增長率分別是由若干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因此,除非偶然的巧合,這種充分就業均衡是不會出現的。
第3,也就是本文要強調説明的1點那就是哈羅德—多馬模型假定資本—產出比例不變,實際上排除了技術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顯然,這1假定對於研究長期經濟增長問題並不適合,有許多理論工作者已充分證實了他的這1理論缺陷。同時近200年全球經濟運行實況也證實了這1點。

經濟增長中技術的內生性和外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