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系統內知識協同演化過程研究

學識都 人氣:6.04K
  

內容摘要: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系統內知識的創造、學習、分享和使用對系統的創新日益重要。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其實質是知識在不同主體間的轉移,進行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知識的協同演化加強了知識在組織內與組織間的轉化過程,促進了系統內知識的創新。
  關鍵詞:創新系統 協同演化 知識圈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系統內知識的創造、知識學習、分享和使用對系統的創新越來越重要。公共的組織和私人的組織在創新過程中的相互作用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知識來源,組織試圖利用外部的資源促進組織內部知識的產生。在Zallo等的知識演化圈中,存在五個演化階段。第一個知識活動階段是外部的刺激與反饋。第二階段是產生變化,在這個階段,組織開始結合內部和外部的知識。第三個階段是內部選擇,在這個階段,組織開始評價新知識的潛能以促進現存規範的效率。第四個階段是複製和重複,包括知識的分享、知識的轉移、適用性變化和解決問題。第五個階段是通過制定法律和法規來保護知識。
  然而,一個組織的協同演化不能和環境演化分開來單獨討論,應該用協同演化的觀點來研究組織的適用性。Lewin等(1999)提出組織、產業、制度環境的協同演化各有各的速率、速度和變化模式,而且是獨特的、相互獨立的。協同演化過程可以在不同層次水平發生,包括公司內部的微觀層次演化和公司之間的宏觀層次演化。
  
  知識轉化機制
  
  (一)關於知識轉化的SECI模型
  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其實質是知識在不同主體間的轉移,而且知識必須存於一定的主體中才能發揮作用、影響主體的行為。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曾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探討了組織內知識轉化和創造的問題,借鑑該思路,每個主體所具有的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
  企業隱性知識需要顯性化才能便於在企業中進行交流和共享。隱性知識需要通過外化轉化為顯性知識,而顯性知識通過內化轉化為隱性知識。
  由於隱性知識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像顯性知識那樣能夠編碼,並藉助計算機進行處理。因而,對於企業更為關注的隱性知識,為了使它更容易在人們中進行交流和共享,就需要一種方式將其顯性化。“外化”就是這樣的一種模式。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教授所著的《知識創新公司》一書中提到了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SECI模型(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SECI”實際上是社會化模式socialization、外化模式Externalization、內化模式Internalization、綜合模式Combination四者的總和。
  社會化指隱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如通過觀察、模仿、實踐將學到的隱性知識轉化為自身隱性知識的一部分;綜合模式是顯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指將零散的顯性知識合成一個新整體;內化模式是從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如當新顯性知識在整個組織中被分享時,其它的員工開始把它內在化,也就是它們用它來拓寬和重新構建自己的隱性知識;“外化”模式則是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具體化、概念化的過程。
  (二)知識轉化涉及的要素及轉化機制
  知識轉化是知識從知識源向知識受體傳遞的過程,涉及的要素有三類,即:轉化主體,包括主體1(知識源)和主體2(知識受體);轉化客體,即流動的知識;轉化環境,即由各種影響知識轉化的外部因素所構成的環境。知識必須寓存於一定的主體中,才能發揮作用,影響主體的行為。下面來詳細分析知識在系統內流動的轉化機制(見圖1)。
  在圖1中,知識從主體1流向主體2併發生轉化,主要有四種機制:
  

創新系統內知識協同演化過程研究

 
  機制一:從顯性知識1→顯性知識2。顯性知識是可以用各種符號明確表達出來的知識,它在從主體1轉移到主體2的過程中,一般而言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它可以通過文字、圖表等信息的傳遞直接完成。
  機制二:從隱性知識1→隱性知識2。隱性知識的轉移是較為複雜的過程。由於隱性知識具有“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性質,因此往往需要兩主體間的直接的、非語言的交流,如主體2通過觀察、體驗、模仿和不斷實踐,逐漸領悟和掌握了主體1的隱性技能,從而轉化成了自己的隱性知識。在從隱性知識1到隱性知識2的轉移中,可能會發生知識的散失,也可能會發生知識的訛變。因為主體2和主體1的知識背景、理解方式很難完全一致,因此主體2從主體1那裏獲得的隱性知識2,極有可能少於隱性知識1,有時也可能出現二者理解不一致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