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材料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論文

學識都 人氣:1.14W

以課程教學目標為指向,以行業內關於紡織材料的實用性知識為基礎,以紡織品成形生產的實際工作過程與工作內容為主線,採集實用性知識與技能,滿足教學內容面向行業、立足專業的職業性要求。融入“紡部試驗工”與“織部試驗工”的國家職業標準(以下簡稱“職業標準”),將零碎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整合、細化、分解與序化,形成課程教學內容。並通過自編教程、實踐教學指導書以及CAI課件的形式表現,在分析、研究課程目標對崗位輻射力度的基礎上明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依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行動力進行診斷並因材施教。本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滿足教學過程職業性、實踐性與高效性要求。在此基礎上,通過“課程標準”與“教學時序計劃”兩個文件規範全程各項工作。

紡織材料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論文

教學內容的組織

1.教學內容的採集與序化。課程教學內容的採集基於紡織品生產的基本過程,重點關注本專業所面向的“紡紗”與“機織”工段。兩工段的具體工作內容不同,但工作過程是相似的,均涵蓋來樣分析、原料選配、工藝設計、工藝上機、工藝驗證、工藝調整與投料生產,如圖1所示。每項工作對關於紡織材料方面的知識與能力都有明確要求,經整合形成18項具體要求,以此作為課程的教學目標,並經細化、分解與序化而轉化成課程教學內容,形成“14個技術知識點”與“10項測試工作任務”兩部分,見表1。2.教學重點內容的確定。教學重點內容通過分析崗位需求與教學內容的雙效輻射圖確定,如圖2所示。左邊為紡織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崗位羣,右邊為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對於各具體教學內容,崗位對其指向的輻射線越多,説明其對就業崗位的輻射力度越大,即為本課程的教學重點內容,如圖2中編號為1、2、3、7、8、10、14、15、16與18項。

教學模式的設計

針對這兩部分教學內容的特點,採用“2+1”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實施以技術知識為先導、以實戰訓練為主線的兩階段遞進式教學。1.“2+1”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模式的“2+1”課序設計,體現了兩階段遞進式教學進程。第一階段完成技術知識的.傳授,40學時;第二階段進行操作能力的實戰訓練,20學時。教學總時數為60,兩個階段時數之比為2∶1。其間,教學內容從前階段的“14個技術知識點”遞進到後階段的“10項測試工作任務”;能力訓練從前階段的典型案例單項訓練遞進到後階段的10項測試工作任務完成;課程考核從過程表現、實物成果、終端考核遞進到職業資格認證的技能鑑定;教學場所從多媒體教室擴展到專業實訓基地。2.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模式的工學結合設計,體現“學、做、練”相結合的教學過程與形式。前階段以“學中練”為基本特徵,即以“學”為主,輔以典型案例進行單項能力訓練,深化學生對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後階段以“做中練”為基本特徵,使學生在完成10項測試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綜合訓練技術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與紡織測試儀器的規範操作能力。

教學方法的應用

教學方法的選用以夯實基礎、引導方法、培養興趣為目的,主要採用“學做相融”與“行為引導”兩種方法。1.學做相融。將典型案例訓練融入技術知識部分的教學,使學生在課內外進行14項單項能力訓練,深度掌握技術知識的重點,如表2所示。將職業標準融入實踐教學,使學生在10項測試技能的規範化訓練過程中,有效掌握職業標準。2.行為引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及表達訓練,體驗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與過程,從而培養對技術知識進行靈活應用與規範交流的能力。在教學全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樣品建立微型樣品庫,按實際工作所採用的存樣法分別製作常用纖維樣品袋、典型紗線樣冊及典型織物樣冊,並鼓勵學生自行拓展品種,引導學生自主關注、體驗並感知各類紡織材料,促進專業興趣的培養。通過開展以組為單位的樣品展示與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意識與行動能力。

教學手段的應用

教學手段的選用以“強化重點、診斷難點並突破難點”為目的,主要採用案例訓練、任務驅動與教材支持三種。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有機結合、交互作用,共同促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1.案例訓練。在課程教學前階段,通過典型案例的訓練使教學內容的重點得到強化,見表2。2.任務驅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面臨的學習難點主要在於對部分教學內容的掌握,且要因人而異,不同學生對不同教學內容的掌握存在誤點與盲點。為此,在課程教學後階段,以工作任務為載體,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技術知識的綜合應用與動手操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精益求精的處事態度,還可以有效提高對教學難點的捕捉率。教師對學生、學生對自己都能有效診斷認知與方法上的誤點與盲點,並通過因材施教進行及時修補[3]。3.教材支持。通用教材具有較好的行業面向性,但不具專業的針對性,且內容編排與教學需求不相吻合,用作教學參考書為宜。另外,教師所選用或設計的教學方法往往因缺乏足夠的時間而難以實施,從而成為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教學難點。為此,以教材為切入點,將序化的針對就業崗位羣的教學內容自編成特色教材,並配以與學生共享的高質量CAI課件資料,既能使師生有效擺脱繁瑣的課堂筆記,又能為課堂教學方法的實施提供時間保障。

教學效果的體現

課程的教學效果通過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進行考量。1.顯性效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學會對常用紡織原料、典型紗線和典型織物進行識別的方法,並能進行相關的描述與交流;學會對常規紡織測試儀器的規範操作,並能交互運用各種儀器規範測試紡織材料的工藝規格及原料與半製品的加工性能;學會針對測試結果進行理性分析與評判的方法,並能對紡織材料進行相關的選配、計算及預測。2.隱性效果。通過本課程的教學,為後續紡織品生產技術類課程與貿易類課程的教學實施以及學生日後從事就業崗位羣各職業工種奠定了紡織材料方面的技術基礎。(本文作者:陶建勤 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