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學反思3篇

學識都 人氣:2.25W

《羚羊木雕》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關於羚羊木雕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到您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3篇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一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我”把父母從非洲帶回的貴重工藝品--羚羊木雕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知道後,硬逼“我”要回來,“我”出於無奈,只得要回了木雕,並對自己的反悔感到很傷心,親情在“我”心中如冷冷的月光。這篇文章圍繞“木雕”向廣大讀者揭示了一個嚴肅的家庭教育問題,涌現這樣不高興的事情,父母、子女誰是誰非?

針對這個問題,我把全班同窗按組分成正反兩方,正方代表“我”, 正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應當送,而且送了之後不該要回來。”。反方代表父母,反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不該送,而且送了之後應當要回來。”。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思維敏捷,課堂氣氛活潑。而且有部分同窗控制了必定的爭辯技巧,正反兩方旗鼓相當,一些平常上課不愛發言的同窗也非常積極地參加進來。下課玲響了,學生意猶未盡。學生在爭辯的過程中很好的控制了文章的宗旨,並形成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我們大多數語文老師教學習慣於“滿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習慣於老師提問題,學生答覆,習慣於老師當主角,學生當配角。一節課下來,老師疲乏不堪,學生被動接受,感到語文課越來越索然無味。既然這樣,我們爲什麼不能把學習的自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真正地去認真讀書、獨立思考呢?這節課,我勇敢的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來解決。先給學生爭辯題,然後給十分鐘的時間默讀,之落後行爭辯。爭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發明的過程,也是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的過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由被動接受到自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趣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力生活。同時,師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心靈得以溝通,教與學得以相長,這比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嗎?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二

《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思路體現了課改理念,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課堂人際關係和課堂結構形式發生了變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視野發生了變化,真正體現了一種新課型、新思維、新方法。下面從三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感愛。

1、 課型新,體現了課改理念

《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設計,一切着眼於學生,教者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課堂三大步,一是讀出自己——感知文章內容,這一步設計主要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讀出與作品共鳴之處,這又高於一般層次的感知課文,使學生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就能獲得一定的感受和體驗,潛意識得到了發揮,這一步是學生展示自我的過程。第二步是讀出問題——研究文章。這一步的設計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由學生提出問題之後師生互動,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問題來源於學生,又通過學生加以解決,這是課改研究性學習的一種嘗試。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與提高。第三步是延伸拓展——昇華文章。師生共同設計說話的話題,學生自由選擇話題交流,既尊重了學生的人格,又使文章的教學目標得到創新與落實。以上三步課堂形式,教者的教學思路,完全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設計的,真正把學生做爲了課堂學習的主人,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目標實,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本節課我設計的知識目標是: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思想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教學重點與知識目標一致。當學生提出要理解本文“描寫人物方法”之後,我便指導學生抓住“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這一寫法,通過學生對話的形式,指導學生品味、揣摩,再配以創造性的朗讀,又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寫法與寫作的關係,重點實實在在得到了落實。在師生、生生問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感悟能力以及概括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與提高,能力目標也得到了落實。同時怎樣看待友誼與禮物這一思想感情或隱或顯地伴隨在課堂教學始終,思想目標得到了延伸。

三、學法活,體現了民主的課堂氛圍

本節課我始終是以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的,以商量的口氣與學生研討,目的是消除學生畏懼的心理,使學生能夠願意與老師平等交流,敢說真話,願意表達,這樣就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和幫助者。課堂始終洋溢着一種民主的、輕鬆的、和諧的氣氛,師生關係其樂融融,教學目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落實,加上多媒體恰到好處的運用,課堂效果好。

我覺得課堂上最大的亮點,從老師方面看,教師的親和力,加之富有激情的語言,能夠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從學生方面看,學生敢於敞開心扉,談出自己的觀點,純樸可愛,參與意識強。課堂師生互動,理解探究達到了最佳效果。

不足點:由於自己在摸索着進行課改,還是嘗試階段,所以課型的設計及一些問題的提出還有待於完善。

課改勢在必行,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地摸索,大膽地嘗試,力爭走一條既適合自己的特點,又便於學生接受的課改新路。

羚羊木雕教學反思三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繫,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另外,這篇課文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態、動作,尤其是語言十分地貼近人物身份、個性。文章內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爲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繫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2.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從中獲得有益的啓示。並以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爲教學重點,以感知課文,聯繫生活,說說自己的看法觀點爲教學難點。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爲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繫,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準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初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週記《我和我的父母》,說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準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週記向我說了許多的心裏話。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準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爲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爲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爲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準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說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衆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啓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爲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爲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複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複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複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複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不行,無法融入文字,沒能讀出感情,對文字的表現能力也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