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

學識都 人氣:3.19W

“學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下面由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學風建設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一)

無論是古希臘的至理名言“知識即美德”,還是我國的傳統觀念“知書而達禮”,都說明學術與道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學術道德是指在從事學術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得到學術共同體及社會共同認可並遵守的行爲準則與規範的總和。學術規範是保障學術研究活動正常有序進行的一系列規則、制度和行爲準則的總稱,包括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學術界公認的學術道德以及學科專業共同遵守的科學研究、論文寫作、學術引文、學術評價等諸多方面的規範。

科學事業的發展過程,既是學術創新的過程,也是學風建設的過程。加強學術道德和學風建設,對弘揚科學精神、繁榮發展學術事業,淨化校園環境、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社會風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爲一名研究生,我們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學術研究,而嚴謹的學術規範,良好的學術道德,是營造研究生的良好學風,以及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的重要保證,也是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引導研究生走上正確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我們所提倡的“誠信爲學,恪守學術道德”,具體體現在從事研究的整個過程中——時刻用學術道德來指導自己的學術實踐活動,把內化於自身學術良知中的學術規範昇華爲行動的綱領。不斷把外在的準則轉化爲內在的要求,只有在頭腦中形成高尚的學術道德品質,纔會在實際的學術活動中自覺地遵守學術行規,不闖學術的‘紅燈’。大學是高度寬容高尚的科學道德情操是科學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與人的品格之間的關係,也遠比一般認爲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對學術不端行爲是零容忍”。稿多發、論文造假、抄襲剽竊他人成果、造篡改實驗數據、隨意侵佔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學術不端行爲讓人警醒。科研不端行爲是伴隨科學的發展產生的,要依靠科學界自身努力和全社會的關注去消除在外在準則要求的同時,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學風浮躁是引起學術不端行爲的重要原因,而學風浮躁又與現行的評價體系相關。而要克服學風浮躁、學術評價中急功近利的傾向,需要“誠信爲學”,

學習活動的開展,我深感遵守學術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認識到提升研究生學術道德水平的深遠意義,在日後的學習與學術研究中,從事學術活動應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恪守學術界公認的基本學術道德規範,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以嚴謹踏實的學風和篤信誠實的原則從事科學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實的研究生。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深入認識了我校學術道德規範的細則與要求。如:在學術活動中,應該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學術成果的署名應真實,署名者對該項成果承擔相應的學術責任和法律責任;此外,還有其他學術界公認的學術道德,也是作爲研究生的我們應當遵守的。

其次是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代社會的基本精神。在學術研究中,誠信最主要體現在對學術道德規範的恪守之上。當前,我國經濟迅速增長,精神文明建設更上層樓,在高校與科研機構涌現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對待學術的態度不夠嚴謹,在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識產權,或在研究時急功近利,研究成果無法反映客觀事實等情況時有出現。我們應以此爲鑑,在學習和科研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利忘義爲恥,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務是學術研究,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未來也將進入高校或各種研究機構從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學術道德水平,培養嚴謹的優良學風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對於個人來說,學術道德是衡量一個研究者個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直接反應研究者的科研態度與學術態度,對學術道德的輕視,將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無法產生優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對於國家來說,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視學術道德規範,才能保證高素質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國家的科研工作的繼承人與接班人,只有從在校時期起便注重學術道德的培養與提高,才能保證個人研究道路的正確與國家科研工作的發展。

總體上說,高校的學風是好的,教師隊伍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廣大教學科研工作者獻身科學,甘於寂寞,無私奉獻,開拓創新,體現了良好的師德風範,維護了高校教學科研人員的學術聲譽和良好形象。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學術失範、學風不正現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還比較嚴重。這些現象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性質也不盡相同。在這當中,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層面是學風不正,不能嚴守學術規範,比如學風浮躁、理論脫離實際、低水平重複,甚至粗製濫造、急功近利;另一個層面是學術不端,違背科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比如抄襲剽竊、僞造事實、篡改數據等等。這些不良現象雖然發生在少數人身上,但敗壞了學術風氣,阻礙了學術進步,影響了學術聲譽,損害了學術形象,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此,我們必須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必須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及時制止,決不能任其滋長蔓延;必須採取堅決果斷的行動,在學術道德和學風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願我們攜手共同弘揚科學精神,維護科學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爲,共建良好學風”。在日後的'學習過程中,將從我做起,貫徹落實學術道德規範,以誠實守信的態度開展學術研究,做一名名副其實的研究生!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二)

“道德”一詞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爲正當與否的作用。作爲一個具有五千年曆史文明的大國,自古以來就流傳着以德先行的優良傳統,道德和誠信是每個人立於世間的基本品格,形成了人們對於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是調節人與人之間利益關係的行爲規範,道德可以約束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行爲,高的道德標準造就卓越的人格品質。對於學者而言,科學道德規範尤爲重要。科學道德是社會道德在科學技術活動中的表現,主要是指科研活動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規範、行爲準則和應具備的道德素質,既表現爲科技工作者在從事科學技術活動時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體反映在指導科技工作者正確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爲準則或規範之中。科學精神是科學道德的思想內核,科研倫理是科學道德在倫理層面的反映,科研不端與不當行爲是科研活動中背離科學道德的負面表現,科研規範是科學道德在科研活動中的具體要求和行爲指南。近年來,由於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觀念已經作爲主流思潮深入人心,部分羣體因爲膚淺的理解這個觀念陷入了盲目追求經濟而不顧道德建設的地步,使得人心浮躁、爲求名求利而不擇手段。對於一名學術研究者,一旦被這種思想所蠱惑,就將必然的喪失學術良知,做出有違學術道德的事情。近幾年,不斷有高校教授甚至是一些身居要位的領導被曝出抄襲等種種醜聞,這也使得他們的爲自己行爲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這些事實教育了每一個學術工作者,學術的生命力在於求真求是求實,每一位科學工作者他工作的神聖之處正在於,他們正在使用人類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揭示這個未知世界的下一個真相,而這個過程有不得半點弄虛作假,那些搞科研不爲科研只爲名利的淺薄思想只會讓他付出慘痛的代價。這些事實同樣也教育了我們,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必須求真務實,堅持誠信爲先。

“學風”一詞,最早源於《禮記中庸》“審問之,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學風”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學校的、學術界的或一般學習方面的風氣。”當今社會,學風一般指個體或者羣體在學術研究和知識學習的精神風尚和思想態度,包括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風氣、治學原則等。從我們學生的角度講,學風是學生思想作風在業務學習上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的精神風貌,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態度、風格、方法和習慣等要素的綜合體現。在科研領域,學風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原則;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爲規範和思想道德的集體表現,是其在科技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因此,學風建設對於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同樣重要,它決定着學生對待學術的態度,關係到學術研究着的行爲方式,影響着國家學術界的走向。通過在校園內進行學風建設,能讓同學們樹立正確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刻苦踏實,勤奮進取,獨立思考和鑽研,努力培養綜合學習和研究能力,進一步掌握學習規律,提高學習質量。充分利用校園學習資源與設施,拓寬知識、提高素質。增強學習動力,不曠課、不遲到,不早退,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專心聽講,勤做筆記,認真作業。樹立積極主動,自覺獨立的學習意識和精神。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及公益服務活動,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規範、行爲準則、治學精神、治學態度、治學風氣、治學原則等方面出現的違規現象。因爲其不利於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確使用,所以稱之爲問題。目前學術界存在的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主要表現爲三種情況:杜撰、篡改、剽竊。具體行爲包括:數據的不當使用,違反科學規劃,不當的同行關係,不當的師生關係,給予產生壓力的不當科研。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問題造成了學術資源和學術生命的極大浪費;破壞正常的學術秩序,扼殺創新活力;違背科學精神,貽誤人才培養;損毀學術界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公信力;加劇社會腐朽的蔓延。在加強制度建設,加大對不端行爲懲處力度的同時,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覺意識、加強輿論的引導。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學術研究者自身道德意識的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現代科研體制在科研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沒有正確引導科研工作者的思想,一味要求數量,對於實際工作成果質量監督不力。

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不僅是推動學術研究自身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且對倡導求真務實的社會風氣,對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思想道德水準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科研活動作爲特殊的社會活動,本身具有獨特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氣質,從事科研活動的羣體比其他社會羣體更需要一個追求真理、嚴謹求實、誠信負責、真誠協作的文化氛圍。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的出現,有着諸多複雜的因素,既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也有科研體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從根本上說,科學文化起到至爲關鍵的作用。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的本質是科學文化缺失或者說發育不良的問題,是科技事業發展與社會資源配置趨勢出現偏差或者說背離的問題。“淮南爲橘、淮北爲枳”的比喻形象地說明,科學文化對於科研人員學風道德的塑造具有長遠的深層次的影響。同樣,高尚的學風道德也會對科學文化的發育發展乃至全社會崇尚科學、熱愛科學良好風範的形成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國老一代科學家志存高遠、淡泊名利、勇攀高峯、無私奉獻,以優良科學道德和學術素養爲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會樹立了光輝典範。目前,我國科學文化發育嚴重滯後於科學技術發展的內在要求,科學文化相對於商業文化處於弱勢,這是科學道德與學風問題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對科研活動的客觀規律尊重不夠,過分看重短期目標,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劍”的長遠打算和執着精神;二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嚴重缺失,缺乏批評質疑的精神,團隊協作意識不強;三是受封建思想殘餘的影響,“官本位”、學術霸權問題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動中,缺乏對人的基本尊重,科研倫理底線受到挑戰;五是公民科學素質不高,對科研活動的監督能力和作用不強。這些問題都助長了學風浮躁和不端行爲發生。

由於解決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有關部門必須儘早完善有關規則的制定,早日杜絕學術造假行爲的發生。要徹底解決類似問題,關鍵在於抓好教育、制度和監督三個環節。教育是基礎,制度是關鍵,監督是保障,防懲結合、標本兼治。具體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教育引導。目前關於科研不端行爲的界定和處罰主要是針對杜撰

(有時也稱爲造假、編造)、篡改和剽竊(FFP),但大量低水平、不負責任的科研行爲在這三種不端行爲之外,對科研實踐的危害更爲長遠、更具有腐蝕性。防止這些不負責任的科研行爲,主要依靠引導和教育。當前應大力宣傳科技界治學典範和明德楷模,進行學術不端行爲的懲戒案例警示教育,從正反兩方面引導科技工作者嚴格自律並加強科學道德修養;應當以研究生爲重點,在高校更加廣泛地開展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科學規範教育。加快建立起覆蓋全國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學生的科學道德教育長效工作機制,積極倡導嚴謹求實、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努力營造健康良好的學術環境。

二是加強制度規範。

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相關管理部門頒佈了多項相關的政策規定,並逐步建立了多層次的管理機構。如中國科學院成立了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科學技術部成立了科研誠信辦公室,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建立了科研誠信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尤其是自2010年國務院科研誠信與學風建設座談會召開以來,各有關部門相繼出臺針對科研不端行爲的懲處措施,一個嚴肅懲處科研不端行爲的高壓態勢已經初步形成。在學術共同體自我規範方面,近年來中國科協頒佈了《科技工作者科學道德規範》《學會科學道德規範》《科技期刊道德規範》《關於加強我國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等文件,強化學會監督責任,發揮學術期刊在引導科技工作者嚴守學術規範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後,應該繼續推進制度建設,完善科研經費分配製度,在不同研究領域,合理確定穩定性支持和競爭性投入的比例,爲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自主創新提供良好條件;完善科研績效評價制度,根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點,建立不同的評價指標體系,確保評價過程的公開透明,增強評價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完善學術平等機制,從制度層面支持學術爭鳴,保護不同意見,寬容對待探索失敗,激勵科技工作者敢於質疑,樂於創新。

三是強化監督約束。

我國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以及《著作權法》《專利法》《知識產權法》等,都就學術不端行爲的調查處理問題列有明確條款。在強化政府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科研活動、科研管理主要環節監督的同時,要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的互動機制。由於多數科研不端行爲往往涉及較爲專業的領域方向,非專業人員很難察覺;而且越是高精尖的高技術領域,科學研究過程越是細微、複雜、深奧,只有同一專業領域內的同行研究人員纔可能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因此,科研共同體在發現和防治科研不端行爲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工具,加強監督檢查,完善識別查處學術不端行爲的技術手段,增強對不端行爲的威懾力。作爲當代碩士研究生,我們應該嚴格遵守科學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科研規範和治學態度。我們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養,遵守學術規範、養成良好學風,勇於探索、不斷創新。要誠信、平等待人、正確認識自身、不妒忌,紮實學習、刻苦鑽研,艱苦奮鬥、實事求是。要勇於創新、把握前沿、注重實踐,把握機遇,爭取爲國家和民族做貢獻。我們的畢業論文選題要寬厚、閱讀文獻要經典,研究過程中要勇於攻關、取得成果後要擴大戰果,撰寫論文應嚴謹規範。科學是可傳播可證僞的,而學術研究的核心是不斷創新。因此在學術研究過程中應該要遵守學術規範標準,力求不斷提出新的觀點新的發現。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三)

科學道德是一般社會道德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殊表現,是科研工作者應該遵循的特殊行爲規範和道德準則。科學道德的標準是什麼?我個人認爲在科研工作中,凡是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能把個人科研興趣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利於人類社會進步的行爲,都是符合科學道德的。

學風指個體或者羣體在學術研究和知識學習的精神風尚和思想態度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良好的學風不但能夠促進學生不斷積極向上,而且能夠抵制不良習氣等負面因素的產生與發展,有利於學生的培養與其整體素質的提高。正如在我校,校訓“明德、新民、止於致善”已經在每一位師生心裏深深的紮了根,激勵着每一位師生在治學、求學的過程中樹立嚴肅認真、刻苦求實的態度,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百折不撓,時刻保持“營造優良學風從我做起”的意識。

20世紀以來,在我國所有教育和科研單位,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都是頗爲關注的熱點。一方面,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道德誠信缺失、學術造假、科研成果使用不當等問題層出不窮,給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的繁榮發展帶來了惡劣影響,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步伐。20xx年,中國科協第七屆常務委員會設立科技工作者道德與權益專門委員會,堅持把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作爲青年學生重點教育的內容,並先後在全國各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舉辦了相應的專題報告。20xx年,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科學道德和良好學風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是高校立校之本、發展之魂。因此,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已經是當前一項刻不容緩的急迫任務。既符合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科技發展計劃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當前,學術界學術道德也嚴重滑坡,逐漸從社會向高校蔓延,高校學術不端行爲不斷髮生。根據國家教育部20xx年發出的《關於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爲的通知》,高校學術不端行爲包括:抄襲、剽竊、侵吞、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僞造註釋、篡改數據和文獻;用虛假實驗結果騙取一些榮譽;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將國外文獻翻譯成中文,稍作修改後發表;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一稿多投;論文寫作中出現槍手、拼手、假手等。另外,各種造假,如學歷、學位、學術職務、科研成果、科技產品,目前在社會上也很普遍。這些都違背了科學道德和正氣的學風,沒有誠信度,嚴重敗壞了學術風氣,損害了學術形象,阻礙了學術進步。近年來,毒奶粉事件、蒙牛純牛奶致癌事件、“蘇丹紅”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不正是濫用科研成果的真實寫照嗎?除此之外,我們在平時查閱參考文獻中,也會遇上這樣的問題,即發現同一篇文章出現在不同的期刊上;又或者同一組實驗數據通過一定的寫作技巧最終成幾篇不同的論文;也有同一實驗團隊人員通過篡改他人論文中的實驗材料,最後得出同一結論發表論文;還有一些論文中實驗方法不可用,實驗重複性不高。由此,我對參考文獻產生了後怕,這些不端行爲帶給新一輩的學子除了坑害,還能有什麼?

解決科學道德和學風問題,關鍵在於抓好教育、制度和監督三個環節。教育是基礎,制度是關鍵,監督是保障,懲防結合、標本兼治。

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心得體會(四)

翻開歷史的長篇,暢遊在知識的殿堂之中…“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攀登科學的高峯,離不開一根探路的手杖,而學風就猶如這根手杖,他時刻指點着我們,以至我們不會誤入歧途;遨遊於知識的海洋,需要一枚導航的航標,指引我們前進,以至我們不會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迷失方向。

作爲研究生這個知識型團體,做好學風建設,培研究生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習慣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其中就很好地闡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發揮得遊刃有餘,才能使我們取得更好的成績。我相信優良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風氣對於我們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說在這個巨大的羣體中,做好學風建設尤其的重要。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學風建設的對象是,研究生這個成年的“非社會人”。這個羣有着它獨特之處。科研沒有捷徑,更不容許重在參與,只有在量的不斷累積中才能導致研究上的質的變化,我堅信唯有通過這種辦法才能走上科研的康莊大道。學風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建設起來的,我們必須讓大家一起參與到其中。然而要讓大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不是那麼得容易的。我們首先得讓大家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正如“如果人生中沒有目標,那就和航海中沒有了羅盤一樣”。確實。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幹什麼,那還有誰能夠明白呢?然而,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很多就是這種沒有明確目標的。爲什麼中國學生沒有創新,不是因爲沒有創新能力,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咱國人盲從、茫然的結果所致。如果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目標。那這種現象我想是能夠避免的。當然這還跟咱們中國人的從衆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我們在進行學風建設的時候,首先要使大家都有一個目標、理想、規劃。如果我們都按着上面的步驟做好自己的大學規劃,我想我們的大學生活將會是另樣的景象吧。還記得我們很小的時候,老師就問我們:“長大了想做什麼,想成爲什麼啊?”。你會充滿豪情地回答老師:“我想當醫生、當工程師、當老師……”可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發現我們離自己的目標是越來越遠,於是我們開始降低我們的目標,一降再降,最後也就沒有了目標了,一片茫然。於是就:和尚撞鐘——得過且過了。

如果一個集體有良好的學習環境,有良好的學習氛圍,那麼可以說這個集體是一個優秀的集體。它必將給所有的集體成員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然要像一開始就有這麼好的集體,我想可能性是比較小的。然而,一個集體中有幾個學風純正的成員是應該能夠找得到的。學風建設中我們就要以這些人爲突破口,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作用,利用他們的榜樣作用是整個集體的學風提升幾個臺階。爲什麼會有“嫉妒”一詞,原因就在於有比你優秀的人存在。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潛在的能力,那就是不服輸的精神。當身邊的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既然他(她)都能夠做出如此好的成績,那我呢?我們會不斷地反問自己,問多了,我們就得出了答案那就是:我也能行!於是我們開始努力,奮鬥。我想在一個集體中都能有這種良好的上進心,那麼這個集體遲早會成爲一個優秀的團體。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你推我,我推你,不斷的前進,最後取得理想的成績。

學風建設要着力在“勤”上下功夫。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對於新形勢下加強研究生學術作風建設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警示意義。學習、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實踐在深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惟有勤奮學習、不斷學習,使學習成爲常態,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做好各項工作。加強學風建設要在“學”上動腦筋。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勤”是基礎,“好”是關鍵,“學”是核心,“用”是目的。想不想學、能不能學、會不會學是檢驗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成效的重要標尺。

通過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我深刻地意識到科研並非說說而已,而是要用嚴謹的態度對待並認真完成。一篇論文的完成,首先要有廣泛的閱讀,在多讀的過程中多動筆多思考多創新,只有當每一階段每一步驟都認真完成纔會有科學的研究成果。這次會議對我的影響將伴隨我的研究之路一路前行,我會在學術道路上認真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