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識都 人氣:9.22K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1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教育講座,並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瞭解,並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對道的理解和認識

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應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二、無爲的思想

“無爲”不是無所作爲,而是不妄爲,不去幹擾事物發展的規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無爲的思想,並指出“是以聖人處無爲只事,行不言之教”。這裏老子指出聖人要能夠依照客觀規律,處理事情要不違背事物發展的本質。第三章進一步闡述無爲,他既不講人性惡,也不講人性善,而說人本來是一張白紙,是純潔質樸的。不要去貴難得之貨,不去尚賢,不見可欲,保持人們的本性。

三、以無私來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我把這種無私精神理解爲“不爭而善勝”。遇到事情退讓無爭,將自己置與度外,反而能保全身。這與第八章講水的特性又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來比喻人,來教導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備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力的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奪名利,這就是老子的“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聯繫到現實生活,我們在集體工作時不要計較個人的得失,都一心爲工作。這也可以理解爲一種團隊精神,正是團隊成員的無私精神,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我們個人的財富也會增加,這不正是“以其無私成其私”嗎?

這與我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我要怎麼做?從一開始,我的生活就面臨很多選擇,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就去胡亂選擇,導致事情的發展一步步到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開始,就能靜下心來仔細考慮,也許事情就不會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學習了《道德經》,能體會到的道理很多,關鍵在於如何運用到生活和工作當中去。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爲了瞭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去體會人生的道理,去正確的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多一分靜氣,真正能做到“每臨大事有靜氣”。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2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慾,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後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麼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繫的時候,虛僞巧詐也就慢慢的產生了,禍亂也跟着來了,自以爲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樸的大道,不要虛僞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捨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爲、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

隨着科技的日益發達、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着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衝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力,物質,金錢,榮譽。物慾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爲人謙虛、心態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並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僞,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當別人誇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爲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並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纔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纔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係,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後,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

現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傳統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麼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爲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3

讀了兩天《道德經》和一些後人的註釋理解。心中有很多很多想法。體會到很多以前從沒有過的感受。思維激烈碰撞,感覺有一股清淨之氣遊走在身體的四肢百脈,奇妙之處無法爲外人道。

後來洗碗的時候看見水,突然想到,水不但能自淨,而且能淨他。更重要的是,水不但無形無狀,能夠隨着容器的`形狀隨意轉變,而且,它連自身根本的狀態也能改變。遇熱蒸發成汽,遇冷凝聚成液,再冷還能凝結成冰。世間萬物,沒有能夠拘束得了它的。“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果然是:幾於道!

中午吃麪的時候從客廳的天窗望向天空,忽然覺得天地廣騖,宇宙之間的奧祕,深不見底。

而我們一介凡民,即使竭盡全力,終不可窺其一角。世間之“道”,浩浩然然,於巨於細充斥於萬事萬物,無一能逃脫。

觀念改變最多的是對於“禮”的理解。老子說道:“上禮爲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亂之首也。”。我想了想,確實很有道理。世人喜歡說:無規矩不成方圓。而這“規矩”,應是先失了“規矩”,而後纔要尋“規矩”。本來生之爲人,閒散愜意,只要遵從天地間的自然規律,自然能獲得安定祥和的生活。但人類偏偏要給自己戴上許多欲望的枷鎖,因爲對私慾的奢求而壞了世間的規矩,所以又不得不製造出許多道德上的,行爲上的準則,一道又一道,越纏越多,無異於作繭自縛。其實怎麼樣生活最好呢?一切順應自然,足矣。

寫到這裏,想到聖經裏也有類似的話:“我告訴你們:不要爲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爲身體憂慮穿甚麼。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它。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增加一刻呢?何必爲衣裳憂慮呢?所以,不要爲明天憂慮,因爲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其實對幾個大的主流宗教了解得越多,越發覺得它們是殊途同歸,甚至有可能同宗同源。有的時候差異和分歧並不屬於宗教本身,而來自於人類對這真理的誤讀。摻入了太多個人的臆測和猜度,於是自然走上不同的道路。就像基督教說,人生而有罪,人活着是爲了贖罪的,因此要把自己放到最低最低,爲什麼?因爲我們十惡不赦。而道家裏強調:“無我”,“無私”。強調高尚的人要像水一樣“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是不是很像?

《道德經》的核心思想是“無爲”。想起中學時的歷史課本,裏面說老子這種“無爲”是消極的世界觀。現在想起來,簡直是最大的謬誤!這裏的“無爲”並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種“無爲”,而是一種對一切都不用刻意改變刻意追求的態度。就像上面說的,“爲”,就已經代表着“不能不爲”了。“以無爲爲,以無私私”,這種境界,纔是最高的。當然,這個我現在還不能完全理解。不過相信把這個道理記於心間,以後生活中遇見合適的契機,自然能悟得。畢竟道理不是來自於書本來自於他人,而是來自於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