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學識都 人氣:1.23W

一、爲學生創設自由表達的空間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新課標中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有許多教師對所授知識,尤其是遇到重難點時,生怕學生有所閃失,總是一講再講,以爲這樣反覆強調,學生就能牢固掌握,就會忘不掉。教師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其實那樣做,是缺少對學生心理的一種顧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就是畢業以後很多年,學校裏教的東西漸漸忘了,還有一些東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東西纔是教育。”課堂中缺少了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才最容易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厭煩與倦怠。對於學生來說,不易忘記的應是在愉快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經過主動探究所獲得的經驗。所以,教師要儘量爲學生創造“說”的機會,開拓學生“說”的空間。

例如,一年級《時分的認識》的教學,現在的一年級學生從小就見過各種鐘錶,鐘錶的認識應該是建立在學生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的,只是缺乏系統地歸納與整理性的學習。如果課上教師還是從老一套的教學方式出發,拿着一面鍾從鐘面形狀、數字、時針、分針滔滔不絕地介紹着,我想學生肯定是不愛聽也不想聽,心中都會想:老師,你說的我都知道了。把你說的時間讓給學生,給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以“小朋友們,對於鐘錶這個朋友,你都知道了些什麼?用你帶來的鐘與你的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一年級那些愛說愛表現的孩子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結果,作爲老師,只需在學生交流表達時適時地給予引導、梳理、質疑、糾錯,一堂課也許會有些鬧哄哄,可學生快樂,學生愛學。在自由表達中學生將生活經驗中認知不足的知識得以補充、延伸,何樂而不爲呢?

爲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嘗試着改變過去的“滔滔不絕”。例如,複習舊知時,變老師“倒片子”爲學生獨立整合;探索新知時,讓學生猜、議、評,教師在關鍵處、疑惑處、轉折處再加以點撥;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凡是學生中有人能回答的,儘量讓學生來回答,教師不包辦代替;鞏固、小結時,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去梳理歸納,暢談學習心得;作業與試卷評講時,儘量讓學生自己思錯、評錯、糾錯。實踐告訴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把握得好,精講比多講收到的效果確實要強。

二、爲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空間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的演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固然重要,但教師在教學時,應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把數學教材中的一些知識設計成學生探究的實踐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手腦並用,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從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五年級下冊《有趣的測量》一課的教學,一些教師只是用課件播放不規則物體在透明容器中上升或下降時的畫面,或在講臺上自己自編自導地演示一番,然後得出結論: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容器底面積乘水上升的高度(或水下降的高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能是生搬硬套公式化計算,學生的創新意識直接被抹殺,注重學生去經歷數學思想與活動體驗過程這一重要教學目標只流於形式。將可行性測量方案留給學生去設計、去創新,課前做好充分的學具準備,給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空間,讓學生在課中用準備好的用具,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實踐體檢,在直觀的操作中感受“等積變形”思想及方法的應用,這纔是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又如,教學“圓錐的認識”時,有位教師教學“圓錐體體積”,先讓學生分組實驗,給各學習小組學生提供的學具不一,特別安排幾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一組是等底不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一組是等高不等底的圓柱與圓錐,一組是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在實驗後讓學生各組互換使用並比較學具的特點,發現問題所在。一堂課後,學生對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的體積之間存在3倍關係印象極深。在實踐應用中極少出現計算圓錐體積漏乘三分之一的現象。記得美國華盛頓一所大學有句名言說得好:“我聽見了,我忘記了,我看見了,也忘記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讓學生主動進行實驗就必然開放了課堂,形成張揚學生個性的氛圍,就能展示出學生不同的體驗和困惑,真正形成學生自己對數學學習的切身體驗。

三、爲學生創設提問的空間

“問題”是促進創新的原動力,課堂質疑在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爲重要。”新課標對四基要求中明確指出要注重學生髮現問題與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如何激勵學生,調動他們敢於也樂於提問題是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前提。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如,在上《利息》這一課時,我先創設了淘氣存款與取款的情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學生提出:“咦,淘氣一年後取出的錢怎麼多了呢?這多出的錢怎麼計算得來的?同樣多的錢怎樣存利息會更多呢?”看,學生提問真到位!個個直指知識要點。有一個學生提出了:“老師,書上講存款既利國又利民,我認爲只利民不利國,因爲國家派銀行替我們保管錢,不但沒有收保管費,反而貼利息給我們,這哪兒是利國呢?”這個問題表面上看起來與這節課要學習的利息計算沒有多大聯繫,實際這一問題與利息的意義相關,對理解利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先肯定了這個學生敢於懷疑課本、敢於提問的精神,接着我就拿這個問題反過來問學生:“這是怎麼回事呢?銀行只辦理存款業務嗎?存儲與借貸的錢都用在哪了呢?”讓學生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並適時通過課件補充了相關知識,解答一些疑惑,課後學生對利息、利率的意義瞭然於心。因此,要想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就要努力讓學生有“膽”敢問,減少課中“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一類徒勞提問的時間,給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讓學生多做,啓發提問;讓學生多想,深刻提問。

四、爲學生創設板演的空間

板書是教師運用黑板以凝練的文字和圖表來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爲方式。板書對於準確地表達和理解知識、加深記憶、使知識結構系統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有着積極的作用。很多教師認爲講臺與板書應是教師獨領風騷的領域,其實這一理解是錯誤的,在數學課上,學生板演也是學生展示自我、自主學習的一種交流方式。對於小學生而言,能被老師請上臺板演,哪怕只計算一小題也是無上光榮的,而對於坐在下面的學生,此時最想做的就是發現上臺同學的錯誤,只要一有同學被請上臺,其餘同學將會積極思考問題,以稍快的速度,較爲準確地答題,來與臺上同學比較,發現問題,還會小聲地與同桌交流意見。因此,課堂教學中,作爲教師,必須要重視板演的重要性。很多情況下,教師少寫而讓學生多寫,並學會尊重學生的板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記得在一次省課題年會中有幸聆聽了名師吳正憲的一堂課《搭配中的學問》,吳正憲老師給學生多次創設了板演的機會,學生中有用線段圖的,有畫各種實物圖的等。直觀上,板書亂七八糟,打亂甚至擠掉了老師的板書設計,可吳老師並沒有擦掉這些,而是很欣賞地用紅筆把學生的“傑作”圈起來,讓臺下學生質疑,板演學生在講臺上說出自己學習思考的過程,一堂課下來效果極佳。學生板演調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和展示的慾望,講臺成爲學生多種學習方式的展臺。黑板是交流的平臺,同時也體現了老師對學生創意的一種保護,對學生的一份真誠,表明他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是從心底裏做起的,而這一切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同樣一個思考題,在不同班級由教師和一個優秀學生分別講和書寫步驟,到單元考試時這道題的正確率是學生講的班級比教師講的班級高,這說明了學生是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講的,而教師是從成人認知角度出發,講的重點不一樣(或許還有學生對學生講的新鮮感吧)而導致這樣的結果。提供黑板與時間由學生去板演,雖然他們的字跡不夠工整,圖形不夠美觀,但那纔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感興趣的東西。對於學生板演結果的對錯,由其他學生去判斷、去訂正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作爲教師,在給學生創設板演的機會的同時,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調控有節,做到因“材”而用,因“課”而用,因“人”而用。這樣才能發揮板演的真正作用,否則就是流於形式,畫蛇添足了。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爲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是爲了達到教而不教的終極目標。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更好地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動口說理提問,動手書寫操作,重視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導他們學會學習,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做數學”當中都能得到發展,這也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