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學識都 人氣:2.04W

心理健康已成爲21世紀世界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下面我們來看看出現了心理問題怎麼辦,僅供大家參考!

出現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出現了心理問題怎麼辦

一、出現心理問題,往往是自己的生活環境造成的,也與自己的性格有很重要的關係。擁有好心態是最爲重要的,可通過自我調節來改變抑鬱的狀態。

二、學會換一種思維方式去看問題,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成功的人都深諳此道。不要把一切看得那麼絕對,還那麼灰暗。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要多往好處想,事情就會變好。其實很多事情並沒那麼糟,只是你的思想太悲觀消極而已。

三、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拘泥於一個小小的圈子中,過份地關注自己,就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應該不斷地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把自己置身於集體中。多跟別人一起玩,尤其是要選擇跟充滿生命活力的、很陽光的人相處。這會讓你感受到生活的快樂美好。

四、過一種有規律的生活,做些有規律的活動。比如每天按時起牀、按時運動、按時工作等等。這會使生活變得簡單而高效。自己也會擁有充沛的精力。每做好一件事,就會給自己增添一份信心,帶來成就感。

五、專門挑自己熱愛的事情去做。這會不斷增強你的'能力。而培養自己的能力,就是通往幸福最好的一條路。因此你會變得信心十足,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並振作起來。

高中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家庭因素

其一,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但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許多家長對子女採取的是一種保護式教育,即孩子只管學習,其它的一切由父母承包。嬌生慣養下成長的孩子必然存在“三缺”:缺吃苦耐勞的精神,缺艱苦奮鬥的意志,缺戰勝困難的勇氣。“溫室裏的花朵”難經風風雨雨。心理脆弱、逃避困難、怕苦怕累是他們的通病,嚴重者遇事不順就會產生心理崩潰、行爲偏激的惡果。金華一位學生因一次考試成績不好遭到母親責備,竟用榔頭將其母親活活打死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其二,有些家庭因父母離異、雙親外出、生活貧困等原因,孩子缺少家庭溫暖、缺少父母的關愛、缺少親情的澆灌,從而產生孤僻、不合羣、抑鬱、自卑等不良心理。如某校一學生因家庭貧困,整天沉溺於如何賺大錢的幻想中去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導致精神幻想症。

2、學校因素

當前教育市場化傾向加劇,校際間競爭越演越烈,競爭獲勝的法寶往往是升學率。雖然素質教育人人叫好,但應試教育卻依然大行其道。原因很簡單,現在人們評價一所學校的好壞、一個教師工作的優劣的標準還是升學率的高低。爲了提高升學率,學校把升學指標層層分解,先是分解到幹部,幹部分解到教師,教師分解到學生。於是,無邊無際的題海,沒完沒了的考試,膽顫心驚的排名,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在應試的達摩克利斯劍之下,學生整日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也只有少數學生在獲得高分時纔有那“開心一刻”,更多的學生在漫長的學習中得到是失敗消極的心理體驗。加上集體活動少,學生之間缺少溝通,一些成績一般,學習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現,被鼓勵的機會就更少了。於是,厭學、孤獨、焦慮、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樣滋生、蔓延。

3、社會因素

當前,我國正外於轉型期社會,即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變,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信息社會轉變。在轉型期中,由於存在着許多制度上的漏洞,許多新的遊戲規則沒有建立和完善,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格調低下的大衆傳媒紛紛登臺,讓人喜歡讓人憂的網絡迅速普及,給相對純潔的學生心靈造成很大沖擊。若缺乏及時有效的引導,會造成學生心理的迷惘,極易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

4、自身因素

中學生時期是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過渡期,意味着即將離開父母、家庭的監護,擺脫對成人的依賴,成爲獨立的個體,是心理"斷乳"的關鍵階段。在這個時期,他們內心精神生活充滿矛盾衝突,處在一種非常不穩定、不平穩的狀態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獨立與仍舊依賴的矛盾;理想與實現的矛盾;自卑與自傲的矛盾;性成熟與性心理的矛盾;心理閉鎖與渴望理解的矛盾等等。諸多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若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心理問題。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