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頻頻出現心理問題

學識都 人氣:2.78W

患“開學病”的各年齡段都有

學生頻頻出現心理問題

案例一:童童今年兩歲半,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今年九月一號,媽媽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幼兒園上小班。最近一段時間,媽媽卻發現孩子每天夜裏都會哭醒,喊着“我不要上學”。白天也變得不愛說話,而到星期六星期天,童童就會很高興。媽媽覺得很奇怪,帶着孩子來看心理醫生。原來童童在幼兒園裏被別的小朋友欺負過,對幼兒園產生了恐懼感。

案例二:小斌今年6年級,最近經常跟班上同學說自己不想上學了,老師將此事告訴了小斌的母親,母親追問上學的事情,小斌就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離家出走。因爲身上沒錢,晚上又跑回了家裏,飯也不吃,一直在那裏玩電腦。母親罵他,讓他看書,他就是不聽。無奈之下,母親只好帶着小斌看心理醫生。

原來小斌3年級之前成績一直不錯,後來轉學到現在的學校,競爭壓力大,成績也跟不上,孩子沒了自信。進入6年級之後,面臨中考壓力,小斌心理再無法承受,從而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態和厭學的情緒。而母親的溝通方式也存在問題,導致矛盾激化。心理醫生建議其定期做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案例三:曉玲4年級,有一次作業沒做,老師來檢查,緊張之下曉玲尿了褲子。沒想到被同桌的男同學發現了,並說了出來。面對同學的鬨笑和竊竊私語,曉玲的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回家之後她再也不願意去上學。無論父母怎麼哄都不行,後來父母急了打罵曉玲都沒有用,最後父母只能求助心理醫生。

一開始吃一些藥物還是沒有效果,孩子只能休學一年。後來在心理醫生的建議下,曉玲的父母通過婉轉的方式幫助她重新融入團體,淡忘那段不愉快的經歷。他們選擇曉玲喜歡的興趣班讓她參加,只要取得一點成績,父母就給她各種鼓勵和獎勵,帶她去旅遊,買她喜歡的小禮物。還鼓勵她在小區裏演奏小提琴,重建她的信心和勇氣,漸漸地曉玲逐漸擺脫了小便事件的陰影,能夠從容表演了。在輔導班,曉玲也開始活躍起來,並且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今年9月,父母送她去復讀,因爲摸底考試成績和開學後的表現都很好,曉玲還被老師任命爲班長。

案例四:李俊是南京某高校的學生,三年前從蘇南某重點高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了現在的學校,父母獎勵了他一臺筆記本電腦。然而進入大學之後,李俊迷上了電腦遊戲,整個大一基本上都是在遊戲中度過,大二的時候李俊掛掉了8門課,被迫又重讀一年。今年大三,這次期末考試又有五門課沒有過,然而到了期限李俊卻沒有去補考,學校通知了其父母。當問及他爲什麼不去補考,李俊就怪輔導員和老師沒有通知他,而其實這些信息在網站上都是提前公佈的,需要學生自己上去查詢。

李俊的父母將其帶去看心理醫生,一開始李俊對醫生非常牴觸,甚至發火,最後在醫生的耐心輔導下,李俊終於說出了心聲,自從沉迷遊戲跟不上學習之後,自己就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大二被迫重讀之後,覺得自己都擡不起頭了,於是更加自卑。大三這一年,感覺自己就像失了魂一樣,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看書也看不進內容。其實自己是不願意去看成績,既然老師都沒有通知,就當成自己不用補考。心理醫生分析這是一種典型的掩耳盜鈴式的心態,逃避現實,如果再任其發展下去,他可能會產生輕生的想法。

孩子患病有跡可循

綜合分析以上的案例,袁勇貴博士指出,其實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如流露出厭學、自卑、不合羣、逃避現實等情緒,都是有跡可循,有因可溯的,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產生。因此首要的一點就是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情緒變化和反常舉動,並且要查找原因,根據原因再採取相應的方法和措施,解除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專家指出,老師和家長應該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儘量少用居高臨下的口吻教育孩子,以平等的口吻與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才能瞭解到孩子的真實想法。比如案例二中小斌母親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就是有問題的,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效果適得其反。老師對小斌的不斷提問,使得小斌在同學面前不斷出醜,也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打擊他的自尊心。

案例三中的曉玲,老師和父母沒有對“小便事件”引起足夠的重視,忽視了這一事件對曉玲內心所造成的傷害,沒能夠及時有效的將這件事的影響降到最低,才引發了後來較爲嚴重的後果。好在後來的引導方法正確,才使得曉玲重新融入學校生活。案例四,李俊的父母和老師如果能多關注他的學習生活,就可以及早發現他的沉迷,加以正確的引導,也許就不會發展到後來的情況。

專家指出,孩子的內心總是敏感和脆弱的,也許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不經意的小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對他們的傷害,因此努力去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TAGS:學生 頻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