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心理:怎樣解釋自己的行爲

學識都 人氣:2.44W

我們犯了哪些錯誤:基本歸因錯誤

微心理:怎樣解釋自己的行爲

其實,大多數時候,我們對事件的解釋並不是客觀的。解釋他人的行爲時,我們會低估環境的影響,高估個人性格和態度的影響;而對於自己的行爲,我們則更多地歸因於情景的影響。

微心理1:你如何解釋你周圍的事件

你是怎麼解釋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事情的呢?比如:

一個和自己同學打架的孩子是真的脾氣暴躁,還是實在忍無可忍,因爲別人的嘲笑實在太無理?

一名學生成績不好是由於他本身不想學習、努力不足,還是由於身體不好或是家庭氛圍、周邊環境不好?

父母今天不開心是因爲他們太累了、工作有很多煩惱,還是我們自己惹他們不高興了呢?

所有這些事情,我們都需要作出合理的解釋,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歸因理論的創始人海德認爲,人們通常試圖將某個人的行爲歸結爲內部原因或者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包括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的行爲動機以及努力程度等,歸於此類原因通常被稱爲性格歸因;外部環境主要包括人們所處的環境、他人的影響等,歸於此類原因通常被稱爲情景歸因。我們通常不是將他人的行爲歸因於性格就是歸因於外在情景。當然,內因和外因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外部的環境因素通常會影響個體內心,導致內部因素變化。

微心理2:情境的微小差異會使我們的反應完全不同

當我們遭受一些消極事件或是預期之外的事件時,我們特別容易不斷地分析和解釋事情爲什麼會發生。

兩位女士都和自己的丈夫約好在公司門口見面然後一起去傢俱店,碰巧下班高峯期路上擁擠,兩位丈夫都遲到了很久。此時,出現了兩種不同情形:女士甲和丈夫的婚姻關係很好,生活很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對丈夫的遲到作出了客觀的解釋他遲到是因爲交通堵塞;而女士乙最近正好和丈夫有些誤會,相處得不太愉快,因而她在自己心中作出的解釋讓他們的誤會進一步加深 “他遲到是因爲他不在乎我,不在乎這個家”。

可見,女士對於事件的解釋與他們之間的婚姻滿意度相關。也就是說,個人對某事件作出解釋時,會受到自己的心情、外部情景等因素的影響。即使細微的、看似無關的事件也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導致變化。丈夫的遲到使女士回憶起了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所以就作出了相應的解釋。

微心理3:他人的行爲不一定反映其內心意圖

心理學家瓊斯和哈里斯在一個研究中讓杜克大學的學生閱讀評論家支持或攻擊某國領導人的演講稿。當告訴學生該演講的立場是評論家自己選擇的時候,學生們沒有任何異議那就是他的立場。然而,當告訴學生們該評論家只是被指派來做這個演講,其立場也是指派的時候,大部分學生仍然認爲評論家本人具有一定的該演講的立場傾向。他們傾向於認爲:“他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有這方面的信念,即使他以及立場都是被指派的。”

研究指出,當我們解釋他人的行爲時,通常會低估環境的影響,而高估個人的特質或是態度所造成的影響,這種傾向被稱爲基本歸因錯誤。簡言之,我們通常認爲別人的行爲就是其性格意圖等內部特點的直接反映。心理學家指出,即使我們清楚地意識到這些問題,但仍然難以逃脫這種歸因錯誤。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阿諛奉承者在皇帝面前大多是受寵的反覆的拍馬屁讓皇帝相信,阿諛奉承者真的是對自己忠誠。

微心理4:我們總是偏愛自己

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美化自己,同樣,對於自己和他人做出某種行爲的原因,我們的解釋也完全不同。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下班時碰到一個朋友,朋友心情不太好,向你訴苦,認爲自己今天諸事不利,對你說:“事情全部都變得很糟,這讓我很生氣。”你雖然在附和着,心裏卻不認爲朋友說的全對,你在想:“他是個脾氣暴躁的人,所以總容易生氣,讓別人覺得不太友好。”當然,若是你自己遇到了和朋友一樣的事情,你也會傾向於認爲“事情全部都變得很糟糕”,而不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實際生活中,某個人也常常會主動提起一個自己熟悉的話題並控制談話內容,這往往使別人過高地估計他們的學識和能力。也就是說,在解釋他人行爲時,我們通常會忽略情境影響,犯基本歸因錯誤,而在解釋自己行爲時,我們又過多地將原因歸結爲情境因素。

微心理5:其實大家都和你一樣

你是否還記得“皇帝的新裝”這個故事?爲什麼只有一個小孩子說了實話?現實生活中你是不是和那些人一樣,以爲其他人都看見了而只有自己沒有看見“皇帝的新裝”?

一位女士第一次去參加一個大型的聚會,內心非常緊張,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看見大家都談笑風生,女士不禁詫異:“爲什麼別人都那麼愉快,而我卻覺得如此緊張?”

一個男孩子看上了一位女孩,兩人聊得也很開心,但因爲害怕拒絕,男孩決定先不表白,先看看女孩的意思。哪知女孩也不表露是否喜歡他,最後兩人不了了之。

這些都是人衆無知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內心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我們以爲自己是與衆不同的一個,很緊張的或者是唯一一個看不見衣服的人。因爲懼怕自己成爲唯一的“傻子”,所以所有人都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實想法,並錯誤地認爲其他人和自己不一樣,這種現象就被心理學家稱爲人衆無知。這種現象可以告訴我們,戀愛中的人們不妨勇敢一些,也許在你猶豫時,對方和你的想法是一樣的。

微心理6: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囚徒博弈

我們從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軍備競賽來分析,如果兩個國家都增加軍備,那麼支出將會增加,而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如果一個國家增加軍備而另外一個不增加軍備,那麼增加軍備的國家會大大佔優勢。如果兩個國家都遵守協議削減軍備,則雙方都能節省開支,且沒有安全威脅,這實際上是雙方的最優選擇。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雙方都會選擇增加軍備。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可以用人衆無知的現象來解釋。我們在猜測他人想法時,總是認爲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對於美國領導人,他在作出選擇時,會更多地考慮如何才能不受蘇聯的威脅。但在猜想蘇聯的決定時,他就會以惡意揣測蘇聯方面,認爲他們一定會選擇威脅自己。也就是說,人們自己想的是自保,但認爲別人想的不一樣,認爲別人一定會威脅自己。結果,雙方都會選擇增加軍備,這也和經濟學分析的結果是一樣的。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