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學識都 人氣:5.58K

你是一個十分在於別人看法的人嗎?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如何才能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希望能帶給大家幫助。

如何才能不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

  

整合自己的親密關係

任何事物都有其一體兩面性,對於這一點,很多人都是表示認同的,但折射到最重要的親密關係上,我們卻又很難做到接納這種必然規律性,這也是許多抱怨、憤怒、內疚等不良情緒的來源。

追本溯源,我們從出生開始,每個人就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獨特的父母,世上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有千千萬萬種,每個人都有隻屬於自己的經歷、從小到大的小祕密、說不出口的感受,從一個小嬰兒的無所不能感,到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對完美父母的期待和失望,再到接納父母也有其功能侷限性,中間是一個漫長動盪的心理歷程,也是成長的必然過程。

父母照顧孩子的方式很多面,每個人從小體會到的都各有不同。Z女士的父母是事無鉅細的全都包辦型,她們替Z安排好了工作,買了房子,一直照顧她的所有事情,並經常在Z面前若有若無的灌輸,若沒有父母的幫助她什麼都做不好,Z在這種全方位的照顧中,感覺到難以名說的壓抑和痛苦,沒有被當做一個可以自己爲自己負責的人,是找不到存在感的,而一旦要鼓起勇氣抗爭的時候,自己長年累月被強化的無力感,還有反抗父母帶來的愧疚又讓她的內心充滿衝突。

而W在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內心卻產生了強烈的羨慕,因爲他的父母從小對他疏於照顧,基本屬於放養類型,雖然自己和父母關係也勉強算融洽,但卻從來沒有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細心關懷,相應的,也從來沒有過被吞噬和淹沒的無力感。那麼,到底什麼樣的父母纔是最好的呢?答案就是,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伴侶。

我們通常懷着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改變父母、配偶、老闆和家庭成員來解決面臨的問題,這種希望有時候是有意識的,有時不是。其實我們所能確實改變的唯一的人就是自己,認識到這一點在情感上的確很難接受,而這也構成了我們對兒童式願望的一次重要的摒棄,並且通常捲入一個漫長的悲傷過程。

放棄改造他人的工程,放棄讓他們最終聽到我們的聲音,放棄讓他們有所迴應,放棄對我們主觀現實的辯護,這並不是一個容易接受的現實。

在問題出現的早期,許多人觸發了對家庭成員的抱怨,並且靈敏的知曉了他們年少時期的權威人物所有不符合理想父母的方面,自己以爲的理想伴侶也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完美,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失望漸漸得以哀悼和接納,相反的態度開始浮現,人們開始認爲父母在他們能夠應付的情況下已經盡力了,隨着我們越來越像成年人,便開始懂得成年人也不過是人類,那種世間萬物都要公平的嬰兒期的願望開始由新的觀念所取代,即儘管生活不一定公平,但它也包含着創造性、溫暖和歡愉。

在能原諒一切不完美之前,先要認識它們。通常我們理智上知道我們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父母,他們也曾經是被別人的缺點和生活中的意外所傷害的孩童,我的母親就一再的跟我抱怨過,她幼時被母親作爲犧牲品而沒有得到良好教育的痛苦,但我們也必須在自己身上找到類似失誤的潛在可能性,感受到對所發生的的事情的悲傷和委屈,最終,儘管不能更改過往,也要開始與現實和解。和自我攻擊相反,我們致力於改變能改變的,並發展出安慰的能力,不再因爲我們所不能改變的東西而攻擊自己。

發現並接受過去不自知或不能接受的那部分自我

小時候,我總也分不清大人們跟我開的玩笑是真是假,有的時候她們故意逗小孩,就會說這個糖我不給你要給別人了之類,我只會委屈的流眼淚,有的孩子就能看出端倪,笑嘻嘻的繼續耍寶討要,而我的玻璃心卻是一碰就碎。那麼,爲什麼要那麼在意呢?

是因爲不能接納自己作爲個體自然而然應該具有的不完美,是因爲想要得到所有人的喜歡。小的時候,做一個好孩子是我的主要價值來源,周圍的評價讓我感受到了被看到的感覺,那麼以後的生活裏,也想一次次的重複這樣的被看到,最天然流動的自我,卻是沒有得到展露的機會,而修正的過程,也是最終可以接納自己所有部分的`過程。

自我接納基於被他人接納,但只有自己接納自己後纔可以被他人完全接納。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這些如果能夠和諧的共存在一起,並且生活中可以被全部真實的展露出來,那麼這個人基本就是活的比較舒適自然的。別人對自己的感受也是基於自己本身,當一個人感到被輕視的時候,他也同時在深深的輕視別人。

通過自我瞭解可以促進改變,當我們否認或壓抑自我的某部分時,就得付出更多的代價,會被深深的、無形的束縛着,並且常常因爲內在的衝突而莫名恐慌。當分崩離析的自我完璧歸趙時,我們纔會感覺到完整和深深的解脫。每個人天然的都有探索自己的慾望,這也可以讓自己獲得強烈的滿足感,理解自己的生活經歷並在其中找到意義,可以大大減少心理和生理上的壓力症狀。

那麼,自我接納的過程是怎麼獲得的呢?這也是需要在基於人際關係的基礎上,瞭解到其他人對自己的真實想法;瞭解到自己對某人的愛憎可能和對方關係不大,反而和自己過去的心結或體驗有關;瞭解到自己所感、所想的緣由,即瞭解到自己問題的某些原因及來源;瞭解到自己會對某些人或情況做出不切實際的反應,是因爲帶着屬於自己過去生活中的感情;瞭解到今天自己的所感、所爲和童年及自身的成長有關,是生活早期的一些原因造就了今天的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又是一個雙向的循環,隨着自己對自己的不斷接納,周圍的關係也會同時發生着良性的變化,變得更加和諧穩定。

在建立這樣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做的有很多,比如,能夠說出困擾自己的事,而不是壓抑下來;嘗試着能讓別人誠實的表達對自己的看法;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感情,能表達出對別人的正面或負面的情感;明確自己給別人留下的真實印象;學習有效的迴應別人;理解自己行爲背後的意義…等等,需要通過付出而有所收穫。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體驗,就無法使自己信任別人並最終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接納,隨着我們對自己的缺點發展出更多的接納,我們也就發現自己對別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最終,無論從別人那裏得到多少指導和支持,自己終究必須爲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起責任,每個人都是自己人際關係和所選擇生活的主人,完全接受自己對自己的世界負有責任的人,隨後也會有這樣的體驗,他們既然能夠創造自己的世界,也能發展出能力去改變它。

  


TAGS: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