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都缺乏安全感

學識都 人氣:2.82W

國人之所以普遍缺乏安全感,社會心理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去餐館吃飯,怕吃到地溝油;出去逛街,怕孩子走丟或被拐走;坐飛機出行,怕晚點或取消航班;認識新朋友,交往中彼此戒備;談戀愛,擔心感情不能長久……現在的人,總是下意識地把“怕”、“擔心”這些詞掛在嘴邊,心裏充滿了對明天的不確定甚至恐懼,安全感極度匱乏。

現代人都缺乏安全感

 九成國人缺乏安全感

自打孫子出生後,家住蘭州西固區的陸玲就變得有些神經質了。“你說現在吃什麼放心?奶粉必須買國外的,蔬菜必須吃有機的,輔食要買大品牌的,即使這樣,我也擔心孫子哪天吃壞了。”好在農村老家有親戚,老兩口隔三差五就回去拿些“綠色食品”回家。“油、菜、蛋是解決了,可寶寶的其他食品咋辦呢?”

在北京一家央企供職的劉林很苦惱:“一年前有段時間工作不順心,我就在微信上抱怨了幾句,結果第二天就傳到了領導耳朵裏。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把所有同事都屏蔽了,不是我小心眼,而是減少麻煩。”劉林的很多朋友也都設置了分組,公共組從不發原創,也不談個人看法,一般就是轉發。其實,官民、警民、醫患、朋友、鄰里、陌生人、家庭成員間,也或多或少摻雜了各種利益糾葛,人們彼此戒備。

當今社會,一些人心底的不安全感與日俱增,正在悄然成爲一種社會心病。2011年,《生命時報》對全國7個城市的居民調查發現,僅有7%的受訪者感到“非常安全”。其中,40.6%的人感覺“缺乏信任感”;35.4%的人覺得“幸福感降低”;近三成人“對未來沒有信心”。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國人普遍在食品、治安、交通、財產、醫療、環境等方面缺乏安全感。許多老人擔心生了病沒錢治,青壯年在物價、房價、子女入學等問題上心裏沒底。

社會變遷是主因

1.熟人社會逐步瓦解。過去,大家的圈子基本固定,擡頭不見低頭見,甚至半個城區都是熟面孔。如今,異地求學、工作的遷徙潮使原本平靜的熟人社會逐步瓦解,住在同一小區的`鄰居都互不相識。陌生,自然難以產生信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調查發現,僅有三成人會相信陌生人,並找到安全感。脫離熟悉的羣體後,人們內心惶惶,無所依附,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2.市場經濟增加不確定性。過去,人們吃大鍋飯,儘管收入低,生活質量差,但收入穩定,無需爲生活變動而擔心。現在是一個高速發展卻充滿變數的時代,不確定性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平添一份恐慌。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連一些年輕人都開始擔憂起養老的問題。

3.自媒體傳播引發恐慌。微博、微信的快速傳播,讓受衆每天都會獲取大量信息,尤其負面信息總能抓住大衆的眼球。都市報、互聯網等“傳統”媒體爲了打贏輿論戰,總會對一些“新鮮事”添油加醋,四處尋覓。比如大學生跳樓、孩子被拐、司機鬥毆等惡性事件,只要曝出一起,接下來的日子裏,類似的新聞就會鋪天蓋地襲來,造成處處是苦難的錯覺。

從個人層面來說,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爲,6~24個月的嬰幼兒,假如得不到母親的悉心照料、需要得不到滿足、啼哭無法得到迴應,很難產生基本的信任感。兒童時期,如果父母經常爭吵、教育方式粗暴,孩子也容易缺乏安全感。被傷害過的人也容易缺乏安全感。比如經歷過失戀的人可能會在下一段戀情中疑神疑鬼;曾經貧窮的人懷有對金錢的匱乏感,進而不擇手段地“撈錢”;總被批評、否定的人對未來充滿不安,害怕生活失控。

安全感是自己給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像無本之木,難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也很難用心生活。他們總覺得必須要做點什麼或讓心處在焦慮狀態中,才能應對未知的變化。生活中某些細節能體現出安全感缺失,比如有的人一旦穿沒有口袋的衣服,手就沒地方放,心裏沒底;有的人出門或睡覺前要一再檢查門是否鎖好;去飯館或坐公交車會找一個靠裏且面向門口的座位;睡覺不抱個東西就不踏實;家裏囤放着很多食物或日用品等。

如果存在上述表現,首先要試着承認一個事實:人生本來就不安全。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必須屬於誰的,財富、地位、權勢和情感無一例外。唯一屬於我們的是內心的感知和經驗,也就是說,安全感別人給不了,必須靠自己。居里夫人曾說過:生活中沒什麼可怕的事情,只有需要被理解的事情。當你理解並接受不安全,甚至學會和它相處之後,建立起來的安全感才更可靠。

其次,缺乏安全感本身不是壞事。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強者會將不安全感作爲一種動力,他們覺得自己是富足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萬一不是也無所謂,對得到適可而止,對失去心無畏懼。

最後,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體系。有些人認爲自己學歷低、能力差,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自然缺乏安全感。如果能合理地評價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會逐漸增強,那麼內心的不安和疑慮也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