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心得體會(通用7篇)

學識都 人氣:1.44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道心得體會(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道心得體會(通用7篇)

孝道心得體會1

孝道,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承。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孝”字,便可知一個家庭的幸福。

父愛與母愛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家庭,就像是一捧土壤孕育了一株生機勃勃的幼苗。孝行是一種對滋養我們的“土壤”的一種回饋。古有二十四孝圖,今有新二十四孝。從兒時起,我們就受到孝道文化的薰陶,但我們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

孝道是一種品德,是一種良知,是一種感恩。感謝父母對我們的養育恩情,並不能只在言語中體現,還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時光匆匆,人總是會老的。每個人都會有步履蹣跚的那一天,土壤也不會一輩子都能保護那一株幼苗。而當脆弱的幼苗成長爲茂盛的大樹時,就是我們應儘自己爲人子女的義務的時候。父母含辛茹苦的爲我們操勞一生,他們把全部的愛都傾注在我們身上,我們也要以這樣如高山如深海般的愛來回報他們。

孝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孝需要發自你內心深處的付出,也需要時間的檢驗。沒有盡孝的人,將會成爲整個社會的笑柄,是精神的漏洞,就如同缺少品質道德人並無二處。生命經不起漫長的等待,真正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時,纔是我們終生的遺憾。盡孝一定要儘早,正如某公益廣告說的一樣:“別讓等待,成爲遺憾。”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要忘記我們肩上的重擔,無論時光如何匆匆……孝道,永遠都是最不可忘懷的。

孝道心得體會2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文化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老視爲傳統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視爲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爲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着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爲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着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爲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纔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展到“人之老”,纔有可能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爲,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爲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爲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醜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通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爲,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爲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孝道心得體會3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爲仁,而孝爲仁之本。在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孝道是責任、是義務、是品行、是良知、是感恩、是回報,孝道始終是擺在第一位。沒有孝道就沒有人道,一個缺乏孝道的社會,人間就沒有友善和親情可言。

“百善教爲首,孝道大於天”,這要從小孩啓蒙教育開始,讓這傳統孝道在每一顆幼小的心靈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使孝道的光芒成爲人間永遠的溫暖。

天地有情,孝道無價,不盡孝道,何以爲人?孝道:是人性和品德的張揚,是生命和道義的舒展,是心靈和良知的感應,是持之以恆的堅守,是無怨無悔的付出,是言傳身教的表率。

沒有天,那有地?沒有父母,那有子女?父母:是我們生命的根源,是我們的至親至愛,是血脈的骨肉情緣。父母爲撫養教育子女,含辛茹苦、歷盡艱辛,操勞一生,把愛和親情都傾注在子女身上,謂之父愛如山,母愛如海,這博大厚重的情懷,無不在每個子女的心靈裏留下刻骨記憶。現在父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理應得到子女的關心和照顧,讓老人享盡天倫之樂,安度幸福的晚年,這是爲人子女應盡的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老有所養、老有所靠、老有所樂,老有所爲、這是社會文明的表現,也是老年生活幸福的憧景。作爲晚輩的要有一顆感恩之心,要回報父母養育之情,爲他們創造舒心的生活環境,讓孝道的光芒溫暖着老年人的心靈。

生命有輪迴,人生會蒼老,每個人到了年老體弱,步履蹣跚之日,就是子女回報父母之時。孝道更有行爲的示範效應,可說是一個人品格的形成,也是決定一個人價值的取向。對父母盡孝,其實就是給子女樹立榜樣,爲自己晚年生活鋪路,孝道的美德就是要言傳身教去延續,才得以流傳弘揚。

孝道不能虛情假義,利益當頭,不能因爲父母的偏心而耿耿於懷,不能因爲財產繼承問題而尋找藉口,也不能因爲自己的經濟條件差就不承擔義務,更不能因爲父母年老多病而推卸責任,無論何種情況都不能成爲不盡孝道的理由。

贍養老人不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配偶的父母,俗語云:“女兒孝不如女婿孝,兒子孝不如媳婦孝。”至於婆媳關係,歷來是孝道的焦點難題,只要每個做兒媳的多點寬容、多點大度、多點諒解、多點真情,心間就自然會產生出孝道。

孝道是一點一滴的彙集,是一絲一縷的關懷,是春風化雨的滋潤,是冬日陽光的照耀,是心靈深處的呼喚,是歲月留痕的踐行。

孝道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多的是要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關懷。老年人需要心靈的關愛,老人的一生閱歷,有豐富的生活和社會經驗,多是憶舊寄懷,故此,爲人兒女的應該儘量多抽點時間去陪同老人聊天,以慰藉其心靈上的孤獨和寂寞。

爲人子女要盡孝。須知生命是有極限的,正所謂孝心有期,子欲養而親不在時,則是一種抱恨終生的遺憾,盡孝要趁早,人生永無悔。

孝道體現在生活的細節上,體現在家庭的和諧中,體現在社會的關愛中,體現在生命的品格中,體現在歲月的.檢驗中,體現在人性的良知中……

孝道心得體會4

“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爲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

孔孟儒學認爲,“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就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爲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裏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認爲孝是仁的基矗孟子則說:“親親,仁也。”又說:“仁之實,事親是也。”

將侍老奉親之孝作爲仁的實質。《大戴禮記·曾子大孝》載:“夫孝者,天下之大經也。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衡之而衡於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點,是一切德行的大經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法則。

百善孝爲先,萬福家是源,孝道感恩,幸福人生。學習了傳統文化《弟—子入則孝部分,我有感於父母的養育之恩。生命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在懵懂的季節裏,很多事情我還沒有學會,是父母耐心的牽引我,給我了依靠和安慰。寒冬的時候父母爲我蓋暖被,夏日爲我拭去汗水。父母的愛是偉大的,他們的付出從來不求回報。父母的精神是我一生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的財富。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們不管做什麼,都離不開5個字:學、做、教、悟、得”。父母從我們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着一生的精彩,爲我們忙碌,爲我們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孝敬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爲公”。

孝道心得體會5

那會在飯桌上,爺爺突然問我孝是什麼,我不由得愣了一下神。

孝究竟是什麼,想想自己只有在有關父母節日的時候,偶爾盡一下孝,頓感羞愧。

現在的我們有幾個能每天給我們的父母發個短信報個平安,在買衣服買吃的時,想起給他們買件衣服,買點他們愛吃的東西。父母們要的不多,僅僅是我們的問候,關心。可我們有幾個人做到。

飯後,爺爺給我講了他對孝的理解,和他討論後,爺爺讓我寫下我對孝的自己的觀點。

與其說是爺爺給予的任務,不如說是真的懂得了,想寫下來留給自己以後看,也寫來送給輝子,三兒。我們長大了,需要懂得太多,不論我們以後如何,百善還是孝爲先。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孝道的根本不在於贍養父母,而在於要有孝心。孝心是什麼?它是人性的本源、它是真誠、它是善良、它是美好、它是對生命的眷戀和祝福、它是一切愛心、責任的源頭。

百善孝爲先,孝心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孝心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心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心是無價的。一個人沒有孝心,僅僅是無可奈何的盡責任,那所謂的贍養就與飼養家禽牲畜沒有什麼區別了;一個沒有孝心的人是不會去真心對待他身邊的每一個人的,也沒有人喜歡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他不去跟你講義氣、講親情、講愛情、講忠心,這樣的人已經沒有了做人行事的基礎和道德底線。

孝不僅是人生重要的品德素養之一,而且是其他道德素養的重要基石。一個人若能做到孝敬,也就是具備了基本的道德修養。一個人應該“孝敬父母”、“記取他人對自己的奉獻”、“瞭解自己對社會的責任”等。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言語要謹慎而守信,博愛大衆而且親愛人類。一個心懷感恩的人,是向一切於己有恩之人感恩。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父母對子女的恩似海深。父母付出愛的初衷並不是得到回報,而我們每個人能不能時刻對父母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感恩就是孝順,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真情流露,是一種時時的牽掛,對父母而言,子女的孝順主要是一種心頭的感覺,感受到子女孝心後的一種幸福感、滿足感,被子女孝心包裹的安全感。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懂得對父母感恩,感恩是可貴的,它不單單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對責任的承擔、對道義的承擔。我們擁有一顆“感恩之心”,纔會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感恩。

孝道心得體會6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有若將孝悌提升到更高境界,做人能夠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犯上作亂人是很少。君子專心致力於修養孝悌精神,仁與道都以孝悌爲根本,孝悌不但是爲人子、爲人臣根本,還是追求仁與道至高境界基石。

孔子與學生討論對待父母態度時認爲,當時社會普遍把贍養父母當作孝順,然而贍養父母是犬馬也可以做到事情,所以僅僅贍養父母還是遠遠不夠,如果不尊敬他們,那麼人子與犬馬孩子沒有什麼區別。父母最擔心是孩子健康,孩子出遊在外,要保持身體健康,不讓父母牽掛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時候,孩子經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遠遊,如果一定要遠遊也要有一定方向,讓父母知道自己行蹤,這也是對於父母牽掛一種慰藉。而意氣風發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生活,早年不顧父母苦苦勸阻挽留背井離鄉,無論衣錦還鄉或浪子回頭往往爲時已晚,不免釀成子欲養而親不在遺憾。孩子不可以不記得父母年齡,一方面要爲父母高壽慶賀喜悅;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漸高,離我們遠去日子也就越來越近,作爲子女要時常感到悲傷,纔會更珍惜父母在世時光,盡心盡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做法方面,孔子認爲侍奉父母經常保持和顏悅色是件難事。家庭內外事務由子女去操勞,有美味食物讓父母先享用,但並不能僅以此作爲孝標準。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對地方,要多次婉轉勸諫,如果父母沒有采納自己意見,仍然要尊敬地侍奉,雖然內心憂慮,但對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禮”規則。孔子學生宰我覺得爲父母守喪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說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後要在母親懷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爲父母守喪三年是爲了報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時付出辛勞,而宰我連這樣報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父親在世時候,觀察他志向,當他父親去世以後,觀察他行爲。如果他長期不改變父親原則,可以說是做到孝了。強調孝實際行動,孝不僅僅是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活中任勞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懷念都是不夠,要努力完成父母理想,繼承和發揚他們優點。孩子是父母生命延續,作爲孝子,要讓父母精神也在自己身上延續下去。

詩人說母親是珠蚌,因爲培養一粒頑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並沒有因此拒絕撫養,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寬宥母愛將它一層層包裹起來,直至它成爲一顆光澤耀眼圓潤無瑕珍珠。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難日》中寫道:這世界從你走後已變得不能指認,唯一不變只有對你永久感恩。孔子推崇孝道已經是千百年來華夏子孫共同尊奉民族信條,也將會成爲千千萬萬後來人道德準則。

孝道心得體會7

寒假期間學習了孝道文化,看到“跪羊圖”的時候,真的是很感動。一段《跪羊圖》讓我的心酸了,痛了。反思,深思??是啊!平淡的生活和匆忙的工作是乎佔據了我們的心靈,孤身在外的也好,一家都在身邊的也好。有幾個真正的把父母恩放在心上的呢?外出的人啊,你們可曾常打電話問問二老可否安康?成家立業的人啊,你們可否常回家看看?當我們每天都在爲生活忙碌的時候,又可否體會到“父母依窗扉,苦盼兒女的消息”的那份情。一段《跪羊圖》撥開人們被世俗塵封的孝心,想到一直被我們忽視在遠方的雙親,鼻子酸了,心痛了。前進着的人們,似乎忘了想像,忘了去回憶。想象是誰十月懷胎辛苦生下我們?回憶成長路上,是誰張開雙手環着蹣跚學步的孩子?是誰用盡半生有心血去培養、去教育子女?又是誰爲子女的成家立業愁白了雙繽?

一段《跪羊圖》讓我懂了什麼叫“可憐天下父母心”,誰都無法真正體會到父母對子女付出的那份心。但我從那以後就很自然的去留意那些長輩了,他們所做的一切,我開始細細的體會他們的用心。從小就一直在學“世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這句話,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倒背如流了,可從來沒有去揣摩這幾個字的真諦。

一段《跪羊圖》也讓我開始沉思了,人生短暫,先爲人子女,然後爲人父母。自古父母育兒,兒孝父母,這是一種人性的傳遞。就因爲有了這種美德,才讓人的一生有了溫暖,有了感動。我不曾廣閱論“孝道”的書籍,也沒有作家那般表達能力,無法寫出動人心魄的句子。我只能用自己最質樸的語言表達我的感受。我不曾是一個合格的孝女。我在父母面前也任性,也曾不顧他們的感受,也曾傷害過他們。但我也不斷的成長中漸漸的明白。孝,是一種本性的感悟。是人類最人性的表達。孝,就是讓他們一切都好。

參加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我現在力所能及做的就是有時間常回家看看,多關心關心父母,陪他們談談心。

“做人飲水要思源,纔不愧對父母恩”的確如此,對家裏盡孝,工作中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