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

學識都 人氣:2.76W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我們不斷提升自我。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

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1

學習金融的一年,許多的感想體會閃現腦海,許多的困惑通過學習得到解答。追求真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放到我身上就是,學好了,爲中國的經濟建設添磚加瓦,學不好,自己留着用,爲日後走入職場奠定基礎。這便是我學習金融的動因。關鍵詞:金融心得人民幣能源

轉眼間,修習金融學已有一年了,對金融學的瞭解也日益加深,同時這一年中有着許多的體會,或多或少,或深或淺。而這期間唯一沒有改變的是我對於金融學的熱愛,從個人角度講,我學金融首先是向多個職業選擇的機會,同時學習相關知識,爲自己更好的理財打基礎,爲此我還訂了《金融界》;而從爲國家作貢獻的角度講,我深深地知道,經濟發展纔是硬道理,一國的經濟發展不僅是國防事業,科教文衛的重要保障,而且決定着國家在國際戰略中的地位及影響力。而一國的經濟繁榮程度則可以通過金融業的發展程度得到反映。所以我非常努力的在鑽研一些金融學的知識,當然也是一些非常基礎的知識。

這一年來,通過老師的講解,我瞭解了什麼是金融。金融就是資金的融通,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繫的經濟活動的總稱。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甚至包括金銀的買賣,狹義的金融專指信用貨幣的融通。金融的構成要素有五點: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2金融方式:借貸爲主的信用方式。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係的書面證明、債務的契約文書。包括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等方式。3金融機構: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各要素之間的關係: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爲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金融學專業主要培養具有金融保險理論基礎知識和掌握金融保險業務技術,能夠運用經濟學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險活動、處理保險業務,有一定綜合判斷能力,能夠在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證券公司、人壽保險公司、財產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資產公司、集團財務公司、投資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門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而真正要成爲這麼一個金融學的人才,須下苦功夫不可。

從理性上說,金融學的未來是一片光明。因爲國家的發展少不了金融行業。首先,不論是從內需還是外貿,都需要資金的融通;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需要存款以備不時之需;而理財則隨着經濟的日益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再者,反觀中國的金融市場,發達程度與西方還是有很大差距,居民投資渠道不夠寬廣,股票期貨交易,國債等都處於要麼壟斷要麼賠錢的狀態,所以很多資金存入銀行,在消費領域消耗的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服務制度也不是很完善,居民的投資意識及知識欠缺,而相關理財產品也沒有及時投放到市場,即使投放,居民受傳統意識影響,也不會花很大精力去投資。而隨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金融危機的爆發,怎樣規避風險則成爲每個國家需要考慮的問題。

那麼中國怎樣發揮一個大國在國際上應有的作用,中國到底能不能領導世界則成爲一個集經濟,國防,文化一體的綜合命題,我想這纔是我學習金融的根本動因所在。我一直想探明中國的經濟現狀,那就是我們的確發展了,在美國經濟持續衰落的同時,我們的GDP增長指數一度漲到8%,9%,10%。然而,GDP增長的背後更多的是房地產的泡沫經濟在作祟,所以不能盲目樂觀,況且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美國的金融市場多發達,不也受金融危機衝擊,損失巨大麼,而我們要不是宏觀力度大,一旦真的全面開放金融市場,恐怕會死得更難看,就像98年泰國一樣。

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換句話說,我們用很多商品換了很多紙幣,一旦美元貶值,1我們是不是一無所有,而我們辛辛苦苦的生產卻付諸東流。美國爲什麼給人民幣升值施壓,世界爲什麼給中國人民幣施壓,就是要讓更過外國商品進來中國市場,讓更多的中國商品壓在國內,因爲人民幣升值,相對外幣來說值錢了,現在用較少的人民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外國商品,而國內原來較低價的商品現在如果出口的話則變得價格較高,失去競爭優勢,所以只能擴大內需,然而,居民又是受傳統理財意識影響,儲蓄佔到投資的大部分比重,所以資金的流通成爲困難。

但是,我困惑的是,人民幣按理說升值了,可是爲什麼通貨膨脹還如此嚴重,CPI指數爲什麼還是很高?是人民幣升值度還沒有達到平衡通脹的地步?還是升值對此沒有作用?人民幣是存在價值低估的嗎?是對外名義上升了,但是對內的購買力並沒有變,只是對於外幣升了。那人民幣匯率應該維持在怎樣一個水平才能不損害國家利益?這個問題我還在思考中。

這是關於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因爲金融的對象是貨幣,所以談金融繞不開人民幣。那麼中國的經濟除了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之外,在國際上的能源戰略問題也是經濟戰略的一部分。國際將來的競爭將是能源的戰爭,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因爲能源的枯竭而消亡,美國打伊拉克,打阿富汗不就是爲了能源麼。那麼中國的能源將何去何從,該不該限制出口,即使出再高的價能不能不賣?現在我們的能源都是以低價賣出的原材料,那麼日後可能以幾十倍的價格都買不回來。中國現在的石油也採得差不多了,大慶油田也沒油了,海上油田也不行,技術不行。國際上的可替代能源也沒有多少能用的,美國曾經用的生物能,效果也沒見多大。太陽能顯然力量微小,風能有限,水能更不行了,地勢條件不說,代價成本高,況且水資源也日益枯竭。總之能源問題將會成爲制約一國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切實可行地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將成爲一個深刻的命題,這個命題將是最爲重要的命題。

那美國與中國的雙邊關係將變得顯而易見,貨幣與能源,一個經濟問題,一個戰略問題。其實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不會太好也不會太壞,就金融危機看,貌似美國向中國借錢是雙邊關係的一個轉折,但是,美國絕對不會放棄世界霸主的夢想,中國不過是美國度過經濟危機的一顆棋子,當然我們也有獲利,雙贏。但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交易,即便在平等的貿易規則下進行,也還是不平等的。而隨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也必然不會輕舉妄動,合作增多,牽一髮動全身,搞不好損害的就是美國自身的利益。但是對於西方的投機性金融資金要提高警惕,雖然金融很重要,但是實體經濟纔是生產發展的關鍵,纔是財富創造的關鍵。我們必須加強完善金融業的建設與監管,這樣金融危機來了纔不會受到很大沖擊。

總之學習完金融,至少能站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看中國的發展,看國際局勢的變動,視野寬廣了許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關於金融的學習還在繼續進行中。

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

在中國進行金融學學習最好的地方是如下9所大學,分爲兩類,南開、廈大、財大一類,山大、復旦、交大、同濟、北大、清華一類。而復旦和上財相比,自然是復旦更好些。

這樣列舉和分類,是基於正規的金融學的意義上的兩個主要方向。之所以用“正規”二字,是因爲中國人對金融這個概念的傳統理解,不論是學術界和實務界,都與國際上所通行的不大一樣。關於這個問題,我發現有很多人都不甚清楚,這裏有必要做一個簡略的說明。

中國的傳統意義上的金融學,除去少量的證券、保險等內容,主要就是貨幣銀行學(Money & Banking)。這歸屬於貨幣經濟學,以學術語言闡釋,就是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學的貨幣演繹。這個意義上的金融學,可以稱作爲宏觀金融,是很典型的貨幣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支,比如研究國際匯率、外匯儲備、商業銀行管理等等。國際上從不把這種東西叫做金融的。大家熟知的米爾頓·弗裏德曼是一個學術史上非常重要的貨幣研究專家,但沒有人會說他是金融學大師,只說他是經濟學泰斗;最優貨幣理論之父、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是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不是金融學家;謝丹陽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級經濟學家,也不是金融學家。中國在這個方面最好不用說,自然是上財、復旦等學校,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重建國家金融體系最初的一批人就是從這裏培養的。當然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不能不說,就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俗稱五道口。我本科的一個同學去那裏了。說實在話,這裏真正的理論是學不好的,但是能接觸中央銀行金融調控、監管等方面的實務,能搞好人緣,有利於將來的仕途。

那麼國際上所通行的`金融是指什麼呢?學術上一種的主流觀點,金融學是研究隨機市場條件下的跨期資產配置。這可以相對的稱爲微觀金融。事實上“金融”二字,顧名思義,本就是資金的融通配置(籌資、投資、分資)。經濟學是研究資產配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微觀金融學也從屬經濟學。當然,微觀金融學發展到後來已經完全超出經濟學所能承載的範圍,成爲相對獨立的學科。爲什麼?因爲金融市場上的資產,完全不同與商品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以看不見的手爲基礎的一般均衡理論失效(供給需求兩線豎直平行沒有交點),取而代之的是無套利原理。而且,這個市場的獨特性是資產跨期、條件隨機。這下就有很多事情可做了,比如利率結構、股利政策,又比如資產定價、風險管理。

微觀金融學發展到今天,大體分爲兩類。一類研究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主要是在做理論模型的建構和推演,基礎和工具是以隨機過程爲核心的一大套隨機數學及相關理論(隨機分析、隨機微分方程、隨機優化、隨機控制等等)。還有一類,研究公司財務(Corporate Finance),其基礎是會計與財務理論(這是我堅持在翻譯Corporate Finance爲中文時使用公司財務而不是公司金融的原因),除理論構建外,還大量進行相關數據支持下的實證研究。這類研究涉及的數學理論雖然沒有前一類那麼深,但對數學功底也有相當的要求。這一點從1958年MM股利無關論的經典論文中就能看出來。當然,這兩類研究還是互有交叉的,也是相互支持的。比如,在公司內部風險研究方面可能需要很多金融市場風險計量方法,還可能需要借鑑保險精算的相關方法。

前面言及的山大、復旦、交大、同濟、北大、清華屬於定價一類,南開、廈大,財大屬於財務一派。當然這種分類絕不是說復旦北大的財務不好,南開廈大的定價很差,其實這9個學校兩塊都算在中國很好。當然了,在世界上能拿的出手的不多。具體來說,定價內的學校,都是數學、理工好,容易調整轉型。事實上,南開、廈大的定價做的也不錯,人家的數學本來就牛麼。就連原本是沒有數學基礎的上財都在努力加強這個方面:現任院長黃明在碩士以前是學物理的,博士才轉向金融,在美國都是很有聲望的數理金融學家。這裏要說一下中國金融數學方面的主要導師。首先是山東大學的金融數學家彭實戈院士。迄今爲止,他三個主要貢獻(發現一般隨機最大值原理、創立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建立動態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極大的促進了概率理論和數理金融學的發展,也使得他成爲世界級金融數學專家。他的學弟復旦數學系的雍炯敏、原來浙大數學系、現在貴大校長陳叔平、上財應用數學系的陳啓宏全是出自中國著名數學家李訓經老先生門下,現在除了純數學方面外都在從事金融數學研究。交大是葉中行,同濟是姜禮尚,北大是戴民。

而財務的三所學校,都是在財務方面本來就很好的,財大和廈大的會計並列全國第一,中國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委員50%以上都是這個兩個學校畢業的。財大的湯云爲、張爲國、廈大的葛家澍都是權威。廈大和復旦都有專門的公司財務的研究中心,財大是財務與會計研究院(隸屬會計學院而不是金融學院)。而定價派在財務方面做的也是很好的,畢竟都是名校,只要工資高,自然有人願意來。

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主要是想闡明中國大學的金融跟國外的有些不同,但正在快速的與國際接軌。在這個期間,各大高校金融方面的老師(未必在金融學院)有搞資產定價的,有搞公司財務的,還有搞貨幣銀行的。面對這個充滿生存壓力的社會裏,你一定要清楚的考慮好上研究生到底是爲了什麼:是更好的找工作還是去做學問,至少是在期望上要定下來;然後,你再進一步選擇要學習金融裏的具體哪個方面。如果將來要工作,學習哪個更有利,更適合自己?如果準備做學問,那麼你更喜歡哪個,自己是數學功底紮實還是財務知識廣泛?這些問題在考研之前要過一遍,否則你考上以後也會對自己爲什麼學、到底在學什麼一頭霧水。比如你想去當投行(IB,Investment Banking)、私募(PE,Private equity)中的寬客(Quant,Quantitative Analyst),那得選擇學資產定價;如果你討厭外表冰冷的隨機分析,而計算機處理數據的能力不錯,又想做點學問,那麼可以考慮學公司財務。但不管什麼目的、如何選擇,在學的時候要好好學,學紮實,理論與實務並進。否則,僅靠一個學校的招牌是絕不能一直混飯吃的。同樣,如果你現在就發現對金融的三個方面一個都不感興趣(包括功利性的興趣),那就趁早不要選擇考金融的研究生,既然到了來年毫無學習動力,何苦今日拿需要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考研開玩笑呢?

最後要說一下的是,作爲一個理工科背景的學生,想要轉金融,有優勢劣勢並存。數學基礎好當然是優勢所在,比如學電子信號的,隨機過程基本上應該是過關的,以後學習要比省心省力不少;但劣勢在於沒有受過金融學的專業訓練,缺少長期的薰陶,金融直感不夠。要知道金融經濟都是活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直感。看不見的手是最重要的經濟學直感,無套利原理是最重要的金融學直感。我想,也許在金融學的課堂上睡四年覺的學生,都比一個理工科背景通過大半年考研時間猛學硬灌金融學的學生有更多的金融學直感。前天我還在跟一個到四大國有銀行電子銀行部的同學聊天,他說他們上司把相關需求交給軟件部門的人去做,那些學軟件工程出生的員工根本就做不好。爲什麼?決不是那些人軟件編程的技術不過關,而是他們的銀行業務不熟,具體操作層面上的事情他們不甚瞭解,編寫的程序就非常死板,開發的軟件使用起來不夠友好,有的甚至完全不能用。借用這個事情,我們可以認識到金融直感的重要性,儘管這和學習金融學還有些不一樣,但意思是相通的。

還有,要靠金融聯考的話還要要問問人、取取經,怎麼看書、如何做題,在時間不多的約束情況下如何優化配置現有應試資源值得細細思量。我沒有考過,但是我有一個建議可供參考:經濟學的部分的宏觀經濟學應當採用新凱恩斯主義學派的經濟學家如曼昆或多恩布什編寫的教材,因爲這些教材中的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理論是經典,把這部分內容進行貨幣演繹,就是貨幣銀行學中的主要內容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當然,弗裏德曼的理論另當別論。至於國際金融等科目也大體類似。

總之,在金融學的學習和考研的事情上,還是韓老先生的一句古話說的好,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只要考慮清楚,多加勤奮,自然成功。

金融培訓心得體會精選3

本次金融實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讓我感觸頗豐。在每個環節的學習中都能讓我有所收穫。

在上機實際操作中切身體會到了股票和期貨買賣的全過程,瞭解到了一些證券交易的規則,讓我對金融市場有了進一步的認知。我在本次實訓之前對股票交易也有所瞭解,也會一些基本的技術分析,但是,在之前的虛擬交易中我感受我所掌握的技術分析在實際運用中反而會讓我陷入困境。本次實訓我吸取教訓,買經營業績一直良好的股市藍籌,而且不輕易賣出,減少交易手續費。如今我買的3支股中已有2只漲到理想的價位了,如若可以抄作,應該是時候賣出了。本次上機操作確實是我第一次接觸期貨,只能說選哪個期貨完全是靠運氣了,也曾聽聞期貨的技術分析遠比股票複雜,股票我尚未消化,期貨也就更難下嚥了,也許這也決定了我將來不會像接觸股票那樣接觸太多的期貨。

本次也不是我第一次去宏源證券,營業廳內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只是給我們講解的婁經理的一些話和她的經歷讓我有所感觸。她具體說了什麼我描述不清楚了,但是我能記得她年輕的臉龐上寫着的成熟氣質以及當時我聽她的講解過後的深刻感受:人只要做事不功利,不浮躁,就能開開心心,就能有所作爲。

聽工商銀行王經理的講座讓我也心生諸多感慨。她純熟高超的PPT使用和製作技巧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也是她職場多年輕車熟路的見證。她給我們講述的銀行的信用系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我曾今因爲師哥推薦的原因辦過一張後來都沒怎麼用過的銀行卡,一年後自覺卡不用可能會有麻煩便和同學一同去註銷,但是中行的工作人員卻告訴我們不用註銷,不用就自動註銷了。現在想想,銀行的工作人員要是自己對整個工作領域不瞭解對廣大消費者會是多大的損害,也許我和許多同學的信用積分已經被扣的不成樣子了。這也給了我一個教訓:對於自己沒有用或者很少用的東西得到了反而是一個麻煩,自己不清楚的東西亂用了可能會出問題。王經理講的理財規劃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到這個概念,在我自己做自身的理財規劃時,我才體會到了理財規劃的重要性,想做好一個適合的理財規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金石期貨的唐總最讓人敬佩的是他敬業的精神。已經坐上了總經理的高位,卻絲毫沒有流露出那種頤指氣使的感覺,反而憨厚老實,平易近人。胖胖的身體在炎炎夏日的燻蒸之下汗水浸溼了整個後背。不但如此,他教給我的最寶貴的知識經驗是讓我們分析問題從所有有關的方面全面的瞭解,綜合分析,才能得到更準確更可靠的結論。

至於農信社的行長給我們的講座也讓我這個對農信社一無所知的人瞭解了它的歷史,瞭解了它的歸宿,對之前意識中一些模糊的概念和名詞有了一個系統和清晰的認識。

本次的小組保險規劃給我的感受更爲深刻。上過保險學的我們以爲做這個應該只是小事一樁,卻沒想到遠比我們想象中的難。現在回想起來,問題出在多方面:首先,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徹底弄清楚隊友的思路,導致分任務後的銜接不自然,需要重新整合思路,比較費時。然後,我們對保險學課上的內容只能給我們一個宏觀的指引,微觀層面上具體到哪家保險公司的哪個險種是適合出現在保險規劃中還需要大量蒐集資料,然後綜合考慮,認真權衡,比較費時。再者,小組每位成員都沒有做過類似規劃,需要討論出一個所有成員都認可的思路,分配給每個成員等量的任務,比較費時。在整個保險規劃完成時,我們組的每位成員也都更加的瞭解如何更好的進行小組合作,如何更加有效果的進行小組討論,而我也更加了解了一人之力有限,團隊之力無窮的道理了。

總而言之,本次的金融實訓對我的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受益,讓我學到了課上學不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以及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