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幼兒園說課稿模板彙總6篇

學識都 人氣:1.95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幼兒園說課稿模板彙總6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綜合活動《變廢爲寶》,這是"漂亮的海底世界"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一次性的物品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物品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身邊的物品或廢舊資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爲指導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爲寶的樂趣。最近,我們班搞的主題是海底世界,針對以上問題以及結合本班的主題活動,我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欣賞廢舊物變寶發明出來的美后,自己動手利用平常經常丟棄的廢舊物也來發明一種美,從中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我認爲,選擇這一活動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愛好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製作的作品,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2、嘗試用多種廢舊資料製作海底世界,體驗發明的樂趣。

3、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用多種廢舊資料製作海底世界,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活動難點:

如何有效地合適地選用各種廢舊資料製作漂亮的海底世界。總之,我們建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製作活動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預備:

1、物質預備:收集製作玩具的廢舊資料,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廢舊資料製作的有關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圖片。

2、經驗預備:幼兒對海洋的水生動物有肯定的經驗。

3、空間預備:幼兒座位呈框字型擺放,展示臺呈半弧形放置於幼兒視線前面。

全方位的預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以參觀者的身份引導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啓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取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取的教法有:啓發提問法、直觀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啓發提問法:本次活動最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引起幼兒的思考,啓發他們的發明思維,讓他們在老師的提問幫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製作。

2、直觀法:本次活動的開頭,老師就採取了這個方法,讓幼兒通過欣賞別人的作品,引起幼兒創作的愛好,初步感受藝術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廢舊物的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合作,並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動的結尾部分,我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與同伴與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讓小朋友學會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取了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廢舊物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發明條件讓幼兒參加發明活動,不僅進步了熟悉,錘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取的學法有:

1、多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廢舊物變寶發生了愛好。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創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自己尋找資料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通過商量、合作、嘗試用各種廢舊資料進行創作。通過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學會了相互欣賞、相互交流。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進步".爲了讓幼兒對廢舊物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取了直接參與創作的過程,在創作活動中,體驗廢舊物變寶的創作樂趣。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合作創做,交流分享。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熟悉,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取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愛好→自由選材→分工合作→動手製作→交流分享→審美延伸

(一)激發愛好(2分鐘)

"愛好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欣賞由廢舊物製作的作品,引起幼兒製作的憧憬和愛好。

(二)自由選材,合作創作(3分鐘)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讓幼兒自己選擇資料,並和同伴一起商討如何創作漂亮的作品。然後共同製作。

(三)動手製作作品(20分鐘)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開始製作作品,作爲一個引導者、參與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終以參觀者的身份,利用提問引導、啓發幼兒更好地發明作品。

(四)交流分享(10分鐘)

在最後幼兒作品的展示中,我讓每組派一位小朋友上來交流自己小組利用什麼來製作作品。通過孩子之間的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進步了他們對廢舊物變成寶的愛好,並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表示美和發明美的樂趣。相信通過這個活動,孩子們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廢舊物他們會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環保的意識也增加了。

(五)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以後也可以自己動手利用家裏的廢舊物品來製作其他的物品。

五、資源利用:

家長幫忙收集各種廢舊物。

六、活動預期成果:

1、讓幼兒在製作的過程中,進步同伴間的合作意識以及協商能力。並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2、嘗試運用廢舊物品發明新的藝術作品,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並讓他們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的美,體驗發明的樂趣。

3、學會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進步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並學習相互欣賞、相互交流。

4、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幼兒表示美和發明美的情趣,並初步具有環保意識。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教材

節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是音樂的骨骼,一切音樂活動離不開節奏,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節奏型表現的不同聲效,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節奏感和感受力。感受音樂的強弱快慢變化,爲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表現慾望,增強幼兒的對節奏樂的興趣。因此我將本此活動的目標定爲:1、分辨聲音的長短,用線條畫出來。2、分辨聲音的高低,用圖畫出來。3、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

二、重點,難點:

重點:分辨三種不同的音型。

(一)延長音:彈延長音時,要稍微放慢,延長音的音是很長,幼兒很容易分辨出來的。

(二)高低不同的音:音的高低對來說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有些幼兒可能就是不能理解,但是高人、矮人的視覺形象就很容易理解,當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相聯繫時,抽象的東西也變的形象了,幼兒很容易就能運用動作把自己感受到的音高表現出來。

(三)半休止符:休止符的掌握是活動的難點,利用情境啓發的教學方法由休止符聯想到陷阱或障礙,需要停一拍,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記憶節奏型。

難點: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一)傾聽是感知音樂的前提自然地、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傾聽處於他身邊的聲音,比如幼兒所熟悉的動物,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和人們活動多發出的聲音等,如果能從小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中各種聲音的傾聽興趣和傾聽能力,將會爲他們欣賞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以及豐富他們對聲音的各種感性經驗。

(二)認識音樂作品中的表情作用音樂作品獲得情緒體驗和內心感受的基礎上,教育者應有意識地進一步深入引導他們認識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音樂表現手段在藝術表現上的表情作用結合切身的音樂感受和體驗,學習必要的音樂知識,從而鞏固、發展和深化幼兒的音樂感受能力。

(三)能區分人聲和樂器的音色各種不同的樂器因其構造不同而讓其有不同的音色特點,三歲之前的幼兒對樂器和人聲的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四至六歲的幼兒不但能區分人聲和樂器還能學會用各種不同的音色來表現音樂。

(四)通過視覺促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音樂是流動的,音樂的表現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生動形象的。我們可以藉助於一些圖畫、動畫、教具、情景佈置等來簡單地演示音樂的意境,從而觸發幼兒的創造性想象來了解明白樂曲的性質、情節、情緒,所以適當地調動視覺對幫助幼兒欣賞音樂是大有裨益的。

三、活動準備:

每位幼兒一支筆、一張紙、鋼琴。

四、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分爲三個環節,教師通過觀察法、操作法、遊戲法,讓幼兒在學習中能愉快輕鬆,從中學到知識。

第一個環節是通過觀察讓幼兒很容易分辨長與短的關係,引起幼兒更好的思考與理解.

第二個環節是可以加深幼兒對三種音型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是讓幼兒在活動中以遊戲爲主,深入活動幫助瞭解.

五、活動過程:

1、讓幼兒分辨三種不用的節奏型。

(1)延長音。如:5---。

(2)高低不同的幾個音反覆出現。如:1234543212345432。

(3)半拍音符半拍休止符的音型。如:50505050。

2、請幼兒邊聽邊唱感知這三種聲音的長短、高低,然後用線條或圖畫出來。幼兒繪畫結果不做統一要求,只要幼兒能講出道理並且符合要求就算可以了。

3、對於能力差一點的幼兒要求他只畫音的長短,如教師唱5———和5555啓發他們畫就可以了。一遍不行可多重複幾遍。

請幼兒玩排排隊的遊戲。將幼兒分組,聽到5————的聲音站成一直線,聽到1234543212345432幼兒手拉手分開站成彎曲的對形,聽到50505050幼兒站成一高一低(蹲)對形。反覆幾遍鍛鍊幼兒的靈敏性。

六、活動延伸:

在音樂區內,聽錄音做畫聲音的遊戲。

估量:基本上能用線條表示出音的長短。

評析:

通過畫聲音,能反映出幼兒對音長短、高低的不同感受。如有的幼兒能將5050畫成■□■□,而有的幼兒畫成╳〇╳〇,還有的幼兒畫成,有個鉛筆有頭,有個鉛筆沒頭。畫聲音對幼兒在音樂的感受力的表現手法中,位置是很重要的。

活動結束:

幼兒一起探討。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細細的沙子》是小班下學期的一節科學活動。教學大綱中要求小班幼兒樂意參加科學活動,引導幼兒觀察常見的個別無生命物質的特徵,初步瞭解它們與人、環境的關係,幼兒能夠觀察並獲得粗淺的科學經驗等等。本活動中主要材料――沙子,在幼兒活動的周圍經常見到,它是自然界中較典型的無生命的物質,也非常受小班幼兒的喜歡。通過本節課引導幼兒感知沙的特性,激發其探索沙的興趣。可以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感知能力,讓幼兒進一步熱愛周圍環境,熱愛生活。

本活動的重點爲: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和指導幼兒的三次大的嘗試活動,讓幼兒感知沙的特性,激發其探索沙的興趣。小班幼兒的感知是較分散的、感性的,需要教師及時、恰當的引導,調動幼兒各個感官的參與。因此,這是整個活動的中心。

本活動的難點爲:知道沙是無生命的物質。幼兒已經知道周圍的許許多多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讓幼兒理解沙子是無生命的,這對幼兒來說有點難。教師通過多次帶領幼兒觀察沙和土中植物的生長情況,來讓幼兒通過具體的實驗來明白此道理。

二、說幼兒:

小班幼兒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對周圍世界充滿了驚奇,不僅喜歡觸摸、擺弄、操作,還會提出種種問題,表現他們的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活動前,幼兒以有了一些對沙的瞭解,但瞭解的較膚淺,不全面,較分散。

三、教法與手段:

本活動中將採用比較豐富多樣的方式來幫助幼兒學習內容。在活動中,教師的關鍵在於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有步驟的指導幼兒探索過程。教師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操作。將根據幼兒自己的獨特的認知特點,採用讓幼兒看看、走走、摸摸等的方法,讓幼兒通過切身的體驗來了解沙的特性。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四、過程設計:

1、導入:

將桌子上的東西都蓋住,請幼兒猜猜是什麼,吸引幼兒注意。

大約需要二分鐘。

2、組織幼兒觀察沙,進行第一次嘗試。

教師引出課題,組織幼兒觀察沙,,“誰知到桌上方的是什麼?”“用手抓一抓沙,看看手上怎麼樣?”“仔細看手上的沙是什麼樣的?”“抓一把沙,從高出往下飄,有什麼現象?”“用最吹吹沙,沙會怎麼樣?”“我們用點水澆在沙灘上看看有什麼變化?再用手抓潮的沙,能發現什麼?”

在幼兒操作後,教師引導幼兒小節:鬆、散、細細的,在沙灘走感覺很鬆軟,倒水的地方會凹陷下去,潮的沙有粘性,能粘在手上。

大約需要十分鐘。

3、做試驗,說明沙裏不能種莊稼,進行第二次嘗試。

“小朋友,你們知道沙有用嗎?”“沙子裏能種東西嗎?”做實驗沙和土都種秧,看看最後長成什麼樣?教師在平時帶領幼兒給生長在沙土中的植物澆水,過一段時間後,教師帶領幼兒觀察沙和土中植物的生長情況。

教師小節:沙裏不能種莊稼。

這一部分課上進行不完,需要在課後繼續進行觀察。課上這部分需要五分鐘。

 4、組織幼兒玩沙,進行第三次嘗試。

帶幼兒拿工具到沙坑玩沙,並製作作品。

大約需要五分鐘。

5、教師總結評價,活動結束。

大約需要二分鐘。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1、說教學內容(活動來源):

《大家來環保》來自於大班主題活動《溫江風情》。在這之前,紅櫻桃班的孩子對於自己美麗的家鄉——溫江已經有了很多的認識,孩子們對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城市裏感到非常自豪,但同時也有一部分幼兒認爲我們的周圍仍有不完美的一面,例如有人亂扔垃圾等。這一問題立即引起了孩子們的關注,我緊緊抓住這一興趣點,圍繞“環保”這一話題生成了一系列的活動,由此設計了本次活動。新《綱要》中指出了科學領域的目標:對周圍事物、現象有好奇心,有求知慾;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本次活動能以小見大,孩子在活動過程中充分參與,動腦、動手、動口,不僅能獲得樂趣,也能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2、說教學目標

教育目標活動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孩子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其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意旨是“在環境中教育”,改變傳統“空講”的教育方式,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點滴小事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把“要我做”昇華爲“我要做”,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爲一種生活習慣,特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 認知目標:幫助幼兒瞭解垃圾的來源,認識其危害,並能區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 能力目標:引導幼兒願意爲維護環境衛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 情感目標:幼兒通過親身體驗,養成不亂扔的好習慣,建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重點:幼兒認識到垃圾的危害,感知環保的重要性

活動難點:幼兒懂得區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爲解決重難點,在活動中我爲幼兒提供了情境表演、觀察實物圖片、自主操作等,又爲他們創設了暢所欲言的討論環境,活動延伸也有利於幼兒行爲的發展。

3、說幼兒情況

紅櫻桃班的孩子大多都在5歲左右,有了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和以前相比本次孩子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我班男孩子多,較爲活躍,許多幼兒能做到獨立地思考問題,但總是怯於大膽站起來回答問題,讓人感覺比較被動,但他們還是喜歡思考的,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他們總是有着非常濃厚的興趣。

4、說教學準備

(1)前期經驗準備:前期主題活動知識的積累,請幼兒和父母一起觀察周圍的環境,父母帶領孩子蒐集環境整潔或污染的相關知識。

(2)物質準備:事先收集一些廢舊材料。如可樂瓶、果奶瓶、玻璃瓶、紙盒、廢電池、廢紙等;髒亂的環境圖片、垃圾分類回收和處理圖片;一位孩子的媽媽扮演地球媽媽。地球媽媽的環境佈置;笑臉娃娃若干。

二、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新《綱要》中倡導“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我都將自己定位爲一個活動的參與者,讓幼兒有廣闊的空間發現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尋求探索的快樂。根據教學目標和我班幼兒實際,我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情境表演法:我打破傳統模式,讓家長參與到活動中爲幼兒創設情境,不僅讓家園緊密聯繫在一起,還能調動幼兒的興趣和探知的.慾望。

(2)直觀演示法:我運用圖片和實物直觀地向幼兒展示,引導幼兒認真觀察事物,調動幼兒的觀察興趣,引發他們積極地思考。

(3)探究法: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慾望。”在活動中,我爲幼兒創設了一個開放的探究環境,鼓勵幼兒主動參與討論、大膽猜測。

(4)多元激勵法:在活動中我注意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善於運用多種激勵方法,通過語言讚美孩子、摸摸孩子的頭、抱抱孩子、給他們發笑臉娃娃等,讓孩子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2、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讓幼兒在動動、想想、說說的輕鬆氛圍中學習,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學法:

(1)觀察法:爲幼兒提供圖片材料,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感受圖片裏的內容,讓他們有所體會,有所感悟。

(2)自主操作法: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孩子是通過主動的實踐經歷來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智能和道德的。在活動中我讓孩子自主地將垃圾分類,充分讓幼兒體驗、實踐,讓他們將知識轉化爲行爲的動力。

(3)講述法:在活動中啓發幼兒大膽地用完整、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給幼兒創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三、說教學過程

本次活動以“情景導入——幼兒主體參與——活動延伸“爲主線,以關注幼兒體驗和加強幼兒的實踐能力爲主,制定了教學過程爲:

(一)情景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綱要》中說:“幼兒園應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在此環節中,請家長參與表演爲幼兒創設一個髒、亂的地球環境,通過形象的表演引發幼兒思考:地球媽媽爲什麼生病了呢?幼兒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產生了興趣,學習情緒也會高漲,加之有一定的前期經驗,很快便能引入到課題中來。

(二)主體參與,在活動中獲得經驗

1、動一動。

“誰願意幫助地球媽媽,讓她的病快快好起來?”幼兒在情境感染下有了探知的慾望,這個時候向他們提要求,他們自然會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因爲孩子在行爲上還處於他律階段,在這個環節上,幼兒對於垃圾分類還沒有認識,不過,他們知道將垃圾放入垃圾桶裏,這無異於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教師及時擬人化地用地球媽媽的口吻表揚孩子,送他們笑臉娃娃鼓勵孩子的正確做法。

2、想一想。

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啓蒙的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我通過讓幼兒觀察環衛工人將垃圾分類的圖片引發幼兒思考:“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要把垃圾分類?”讓他們瞭解垃圾分類的好處。這樣有利於提高幼兒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孩子自己主動思索問題的答案,幼兒漸漸由淺入深,從“怎麼做”到積極思考“爲什麼這麼做”。

3、說一說。

這個部分是活動的重點,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綱要》指導我們:“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這個環節分爲三層:

(1)向孩子展示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東西——垃圾筒,讓他們說說:爲什麼要分成兩個桶?

(2)展示收集的各類垃圾,通過孩子集中討論,讓他們針對垃圾分類和垃圾的處理方法進行自由發表觀點,然後老師再作一定的補充和小結,讓他們知道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哪些垃圾對人體有害不能回收的。

(3)讓孩子觀察垃圾桶上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標誌,“你覺得哪個是可回收標誌?爲什麼?”通過讓幼兒理解標誌的含義來幫助記憶。

在這個環節裏,我從孩子們認知和思維發展特點出發,層層遞進地引發幼兒思考、討論,讓孩子積極地在活動中找尋答案,主動地想說,在幼兒的配合下解決本活動的難點。

4、做一做

事實證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是最容易記住的,但要想讓孩子將這些東西內化,最好的方法是轉化爲行動。我通過“送垃圾回家”的活動,讓全體幼兒親身嘗試將各類垃圾分類送到環保垃圾桶內,孩子們在背景音樂《大家來環保中》和自己的家長一起將垃圾分類,這樣實現了孩子的嘗試需要,在自主體驗中體會實踐的樂趣。

(三)活動延伸,滲透情感教育

“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在活動的最後,我通過一些圖片讓幼兒知道,在我們整潔的城市裏,有着許多爲環保事業做貢獻的人們,例如:文明勸導員、城市保潔員等,讓幼兒結合自身說一說:你想用什麼行動爲環保出一份力?從“感性——理性”讓幼兒帶着情感的體驗回到生活實踐中,用行動來爲環保事業出力。

四、教學反思

《大家來環保》是大班的一個科學活動,前期蒐集了許多材料,幼兒也始終用積極的狀態投入到活動中,從整體上看,充分地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教學環節層層遞進,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在活動初始,我們邀請家長參與情境的創設,一開始就調動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主體環節我儘量引導幼兒多想、多說、多做,鼓勵、讚揚幼兒的想法,重難點部分給了孩子以自主的氛圍,大部分孩子能實現從“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獲得經驗”,體現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討論環節上許多幼兒積極性不夠,還有待日後多引導和培養;在自主操作環節幼兒雖然帶着目的去操作,但還是顯得比較隨意;在教師激勵方式上,雖然預設了多元的激勵方法,但如果適當地讓幼兒自評或互評,這樣幼兒相互間的交流會更多,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會更強。在本次活動中我也發現,孩子們呈現出了一定的差異,在今後的活動中還要多去引導一部分能力較弱的孩子。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活動目標:

⑴通過看照片、錄像使幼兒知道自己會漸漸長大。

⑵幫助幼兒瞭解自己在身體和學習、生活能力等方面的變化。

⑶培養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和喜愛自己的情感。

活動準備:

⑴嬰兒時期的照片(人手一張)

⑵嬰兒時期用過的衣物、物品、寶寶卡。

⑶幼兒時期與照片相對應的錄像、攝像機、電視機、錄像機。

活動過程:

⑴試用自己小時候的物品,感受自己長大了。

“這裏有一些東西,是誰的呢?”

“請你們來試試,穿一穿,看看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試穿小時候的衣物等,使幼兒發現現在與小時候的變化)

“這些是你們自己的東西,爲什麼你們會穿不上、用不着呢?”

小結:這些是我們小時候的東西。現在,我們長大了,所以都穿不上,用不着了。

⑵認識寶寶卡、比較小腳的變化

“請你們和小時候的小腳比一比,發現我們的小腳變大了、變胖了。我們小時時候的東西也用不着了,因爲我們長大了。”

對比錄像和照片,說說自己的變化。

1) 身體上的變化

① 量身高、體重,通過現場量身高、稱體重瞭解到現在比小時候長高了、變重了。

② 吃飯,通過看小時候媽媽餵奶的照片,再看現在自己吃飯的錄像瞭解到自己長大了。

③ 牙齒、頭髮,通過看嬰兒期沒有牙齒、頭上光光的照片,再看現在的小朋友用牙齒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頭髮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教師總結:你們小時候很小、很輕,沒有頭髮和牙齒,每天吃牛奶和稀飯。現在你們長大了、長高了、變胖了,長出了牙齒,會自己吃許多有營養的飯菜。

2) 學習、生活能力的變化

① 穿衣服,通過看小時候媽媽抱着穿衣服的照片,感受到現在我們會自己穿衣。(通過看錄像)

② 走、跪、拍球,幼兒看錄像裏的自己在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受到自己長大了。

③ 搭積木、畫畫,通過看錄像知道自己會玩各種各樣遊戲、會畫畫。

總結:我們小時候什麼事都要爸爸、媽媽幫忙,現在我們長大了,都能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夥伴一起搭積木,還會畫畫、玩油泥,學會了許多本領。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思路: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爲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因此,結合我園課題研究,挖掘民俗文化,我設計了本節社會活動“歡樂元宵節”,其目的是讓孩子們通過學習,知道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和元宵節這天所進行的一些民俗活動,感受民俗文化的豐富多彩,也讓孩子們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

二、說目標:

1.知道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

2.初步瞭解元宵節的來歷和元宵節的一些民俗活動。

三、說教學重難點:知道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瞭解元宵節的一些民俗活動。

四、說反思:

本節課兩個目標完成良好。《綱要》指出: 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因時、因地、因內容、因材料靈活地運用。於是我採用了以下幾種形式進行教學,讓幼兒感受元宵節的喜慶,讓積極參與的快樂撒滿每個孩子的心中。

1、課件輔助 感受節日氛圍

多媒體的利用能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幫助教師與孩子進行交流,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PPT ——《歡樂元宵節》製造了這種氛圍,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引起了幼兒的共鳴。

2、幼兒故事體會民俗文化

《綱要》指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孩子們對元宵節已有一定的瞭解,而由於小班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想進一步瞭解更多關於元宵節的事情。所以,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徵及教材特點,我設置了故事“元宵節的來歷”。讓幼兒加深對元宵節的認識,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

3、園合作 分享節日快樂

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活動的延伸部分,我鼓勵家長主動爲幼兒參與傳統節日教育活動中,同時也讓家長知道每一種教育資源都是幼兒開闊視野,領略傳統文化的課堂。在我們的號召下,家長主動與我們配合.有的家長甚至還把家裏做元宵的場面用數碼相機拍了下來,讓幼兒帶來園裏與同伴共享自己在家過元宵節的感受。這些活動拓展了幼兒學習的空間,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了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興趣,也讓家與園的合作關係更加緊密。

總的來說 , 整個活動是成功的,我以新《綱要》爲指導,由淺入深,從感知到體驗,使原有經驗與新經驗之間建立有機聯繫,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探究式的 教育 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看到孩子們積極參與活動的場景,我把喜悅埋在心裏,深感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點點滴滴去關注幼兒,用 “ 心 ” 去體會他們的感受,當我們給予孩子們多一些耐心和關愛時我們就向幼兒學習活動中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些角色又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