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數學說課稿3篇

學識都 人氣:2.74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高中數學說課稿3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充要條件是中學數學中最重要的數學概念之一,它主要討論了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邏輯關係,目的是爲今後的數學學習特別是數學推理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的定義。

2、學生情況分析: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與舊教材相比,教學時間的前置,造成學生在學習充要條件這一概念時的知識儲備不夠豐富,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不夠充分,這也爲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結與複習中,把學生的學習要求規定爲“初步掌握充要條件”(注意:新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是“掌握充要條件的意義”),這是比較切合教學實際的.由此可見,教師在充要條件這一內容的新授教學時,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後的教學中滾動式逐步深化,使之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同步發展完善。

教學難點:“充要條件”這一節介紹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由於這些概念比較抽象,中學生不易理解,用它們去解決具體問題則更爲困難,因此”充要條件”的教學成爲中學數學的難點之一,而必要條件的定義又是本節內容的難點.根據多年教學實踐,學生對”充分條件”的概念較易接受,而必要條件的概念都難以理解.對於“B=A”,稱A是B的必要條件難於接受,A本是B推出的結論,怎麼又變成條件了呢?對這學生難於理解。

教學關鍵:找出A、B,根據定義判斷A=B與B=A是否成立。教學中,要強調先找出A、B,否則,學生可能會對必要條件難以理解。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1、正確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

2、能利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三個概念,熟練判斷四種命題間的關係。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與類比能力:“會觀察”,通過大量的問題,會觀察其共性及個性。

2、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敢歸納”,敢於對一些事例,觀察後進行歸納,總結出一般規律。

(三)情感目標:

1、通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構造數學命題,發展體驗獲取知識的感受。

2、通過對命題的四種形式及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相對性,培養同學們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通過“會觀察”,“敢歸納”,“善建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勇於創新,多方位審視問題的創造技巧,敢於把錯誤的思維過程及弱點暴露出來,並在問題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和不畏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三、教學結構設計: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加強數學教學的實踐性,給數學找到生活的原型。我對本節課的數學知識結構進行創造性地“教學加工”,在教學方法上採用了“合作——探索”的開放式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體現“參與式”、“生活化”、“探索性”,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主動獲取,促進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的發展。

整體思路爲: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例題分析(採用開放式教學) 知識小結 擴展例題 練習反饋

整個教學設計的主要特色:

(1)由生活事例引出課題;

(2)採用開放式教學模式;

(3)擴展例題是分析生活中的名言名句,又將數學融入生活中。

努力做到:“教爲不教,學爲會學”;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四、教學媒體設計:

本節課是概念課,要避免單一的下定義作練習模式,應該努力使課堂元素更爲豐富。這節課,我藉助了多媒體課件,配合教學,添加了一些與例題相匹配的圖片背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將學生的自編題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分析,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五、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考慮到高一學生學習這一章的知識儲備不足,我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提出本課的問題,並與學生共同利用原有的知識分析,事例中包括幾個問題,爲後面定義的分析埋下伏筆。

我用的第一個事例是:“做一件襯衫,需用布料,到布店去買,問營業員應該買多少?他說買3米足夠了。”這樣,就產生了“3米布料”與“做一件襯衫夠不夠”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目的是爲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充分條件的定義。這裏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有3米布料;B:做一件襯衫夠了。

第二個事例是:“一人病重,呼吸困難,急診住院接氧氣。”就產生了“氧氣”與“活命與否”的關係。用這個事件的目的是爲了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得出必要條件的定義。這裏要強調該事件包括:A:接氧氣;B:活了。

用以上兩個生活中的事例來說明數學中應研究的概念、關係,會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於提高興趣和深入領會概念的內容,特別是它的必要性。

第二,引導學生分析實例,給出定義。

在第一部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後,緊接着開展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分析實例,讓學生從事例中抽象出數學概念,得出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的定義。在引導過程中儘量放慢語速,結合事例幫助學生分析。

得出定義之後,這裏有必要再利用本課前面兩節的“邏輯聯結詞”和“四種命題”的知識來加強對必要條件定義的理解。(用前面的例子來說即:“活了,則說明在輸氧”)可記作: 。

還應指出的是“必要條件”的定義,有如繞口令,要一次廓清,不可拖泥帶水。這裏,只要一下子“定義”清楚了,下邊再解釋“ ,A是B的必要條件”是怎麼回事。這樣處理,學生更容易接受“必要”二字。(因無A則無B,故欲有B,A是必要的)。

當兩個定義分別給出後,我又對它們之間的'區別加以分析說明,(充分條件可能會有多餘,浪費,必要條件可能還不足(以使事件B成立))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出充要條件的定義(既是必要條件,又是充分條件,就稱爲充分必要條件,簡稱充要條件,記作: 。(不多不少,恰到好處)。使學生在此先對兩個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兩個概念的不同有了第一次的認識,第三部分再利用具體的數學事例來強化。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本節內容的地位與重要性

"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一節獨特內容。這一節課與排列、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緊密的聯繫,通過對這一節課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接受、理解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還爲日後排列、組合和二項式定理的教學做好準備,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關於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兩個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認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兩個基本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3)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樹立"由個別到一般,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事物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觀點。

三、關於教學重點、難點的選擇和處理

中學數學課程中引進的關於排列、組合的計算公式都是以兩個計數原理爲基礎的,而一些較複雜的排列、組合應用題的求解,更是離不開兩個基本原理,所以正確理解兩個基本原理並能解決實際問題是學習本章的重點內容。

正確使用兩個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學生清楚兩個基本原理使用的條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類,學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對複雜的事物和現象學生對分類和分步的選擇容易產生錯誤的認識,所以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的準確應用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必需使學生認清兩個基本原理的實質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類還是分步,才能使學生接受概念並對如何運用這兩個基本原理有正確清楚的認識。教學中兩個基本問題的引用及引伸,就是爲突破難點做準備。

四、關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採取啓發引導式教學方法並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啓發引導式作爲一種啓發式教學方法,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符合教學論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鞏固性、可接受性、教學與發展相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統一等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採用點撥的方法,啓發學生通過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來達到對知識的"發現"和接受,進而完成知識的內化,使書本的知識成爲自己的知識。

電腦多媒體以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形式強化對學生感觀的刺激,這一點是粉筆和黑板所不能比擬的,採取這種形式,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一堂課的信息容量,使教學目標更完美地體現。另外,電腦軟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將教師的思路和策略以軟件的形式來體現,更好地爲教學服務。

五、關於學法的指導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學生主動觀察、主動思考、自我發現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教師創設疑問,學生想辦法解決疑問,通過教師的啓發點撥,類比推理,在積極的雙邊活動中,學生找到了解決疑難的方法。整個過程貫穿"設疑"——"思索"——"發現"——"解惑"四個環節,學生隨時對所學知識產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經歷了從肯定到否定、又從否定到肯定的辨證思維過程,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培養了學習能力。

六、關於教學程序的設計

(一)課題導入

這是本章的第一節課,是起始課,講起始課時,把這一學科的內容作一個大概的介紹,能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併爲下面的學習打下思想基礎。所以,首先閱讀引言,明確任務,激發興趣。由學生感興趣的乒乓球比賽提出問題,引出學習本節的必要性,明確研究計數方法是本章內容的獨特性,從應用的廣泛看學習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板書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這樣做,能使學生明白本節內容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慾望,爲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做好思維上的準備。

(二)新課講授

通過幻燈片給出問題,配圖分析,講清坐火車與坐汽車兩類方法均可,每類中任一種辦法都可以獨立地把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辦好。

緊跟着給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還有4班輪船可乘,那麼一天中,坐這些交通工具從甲地到一點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每一類中的每一種方法均可完成這件事,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多少種不同方法?

這個問題的兩個引申由漸入深、循序漸進爲學生接受分類計數原理做好了準備。

板書分類計數原理內容:

完成一件事,有 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的方法,……,在第 類辦法中有 種不同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種不同的方法。(也稱加法原理)

此時,趁學生對於原理有了一個較清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類計數原理內容,啓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各分類之間相互獨立,都能完成這件事;

(2)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類標準下進行分類;

(3)完成這件事的任何一種方法必屬於某一類,並且分別屬於不同兩類的兩種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這樣做加深學生對分類計數原理的正確理解,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接下來給出問題2:(出示幻燈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見圖9-1),從A村經B村去C村,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

提出問題:問題1與問題2同是研究從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請找出這兩個問題的不之處?學生會發現問題1中採用乘火車或乘汽車都可以從甲地到乙地,而問題2中必須經過先乘火車後乘汽車兩個步驟才能完成從甲地到乙地這件事。

問題2的講授採用給出問題,配圖分析,組織討論,強調分步。用多媒體配不同的顏色閃現出六種不同的走法,讓學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數,並列舉所有走法。

歸納得出:分步計數原理(板書原理內容)

分步計數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一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麼,完成這件事共有

N=m1×m2×…×mn

種不同的方法。

同樣趁學生對定理有一定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分步計數原理內容,啓發總結得下面三點注意:(出示幻燈片)

(1) 各步驟相互依存,只有各個步驟完成了,這件事纔算完成;

(2) 根據問題的特點在確定的分步標準下分步;

(3) 分步時要注意滿足完成一件事必須並且只需連續完成這N個步驟這件事纔算完成。

(三)應用舉例

教材例1:(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由數字0,1,2,3,4可以組成多少個三位整數(各位上的數字允許重複)?本題設置了4個問題:

(1) 每一個三位數是由什麼構成的?(三個整數字)

(2) 023是一個三位數嗎?(百位上不能是0)

(3) 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怎麼做?(分成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

(4) 怎樣表述?

教師巡視指導、並歸納

解:要組成一個三位數,需要分成三個步驟:第一步確定百位上的數字,從1~4這4個數字中任選一個數字,有4種選法;第二步確定十位上的數字,由於數字允許重複,共有5種選法;第三步確定個位上的數字,仍有5種選法。根據分步計數原理,得到可以組成的三位整數的個數是N=4×5×5=100.

答:可以組成100個三位整數。

(教師的連續發問、啓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使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有所提高。

教師在第二個例題中給出板書示範,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兩個基本原理實質的理解,周密的考慮,準確的表達、規範的書寫,對於學生周密思考、準確表達、規範書寫良好習慣的形成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以爲學生後面應用兩個基本原理解排列、組合綜合題打下基礎)

(四)歸納小結

師:什麼時候用分類計數原理、什麼時候用分步計數原理呢?

生:分類時用分類計數原理,分步時用分步計數原理。

師:應用兩個基本原理時需要注意什麼呢?

生:分類時要求各類辦法彼此之間相互排斥;分步時要求各步是相互獨立的。

(五)課堂練習

P222:練習1~4.學生板演第4題

(對於題4,教師有必要對三個多項式乘積展開後各項的構成給以提示)

(六)佈置作業

P222:練習5,6,7.

補充題:

1.在所有的兩位數中,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共有多少個?

(提示:按十位上數字的大小可以分爲9類,共有9+8+7+…+2+1=45個個位數字小於十位數字的兩位數)

2.某學生填報高考志願,有m個不同的志願可供選擇,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願依次填寫3個不同的志願,求該生填寫志願的方式的種數。

(提示:需要按三個志願分成三步。共有m(m-1)(m-2)種填寫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數中,有且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共有多少個?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來求解:(1)△△□,(2)△□△,(3)□△□,(1),(2),(3)類中每類都是9×9種,共有9×9+9×9+9×9=3×9×9=243個只有兩個數字相同的三位數)

4.某小組有10人,每人至少會英語和日語中的一門,其中8人會英語,5人會日語,(1)從中任選一個會外語的人,有多少種選法?(2)從中選出會英語與會日語的各1人,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

(提示:由於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會英語又會日語。(1)N=5+2+3;(2)N=5×2+5×3+2×3)

只要大家用心學習,認真複習,就有可能在高中的戰場上考取自己理想的成績。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數學: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說課稿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三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我們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就是統計,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已經對統計的相關知識作了大致的瞭解。本節課我們要繼續探討的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它爲接下來要學習的兩個變量的線性相關打下基礎。這是一個與現實實際生活聯繫很緊密的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世界中存在不能用函數模型描述的變量關係,從而體會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的重要性.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①通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直觀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②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兩個變量之間的線性關係;

難點:①變量之間相關關係的理解;②作散點圖和理解兩個變量的正相關和負相關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收集現實問題中兩個有關聯變量的數據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明確事物間的相互聯繫.認識現實生活中變量間除了存在確定的關係外,仍存在大量的非確定性的相關關係,並利用散點圖直觀體會這種相關關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事物之間相關關係的瞭解,讓學生們認識到現實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辯證法思想。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分析

1.教學方法: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法上,我採用“問答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層層深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爲教學活動的主體。

2。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分析

㈠問題引出:

請同學們如實填寫下表(在空格中打“√”)

然後回答如下問題:①“你的數學成績對你的物理成績有無影響?”②“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好,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差,如果你的數學成績差,那麼你的物理成績也不會太好。”對你來說,是這樣嗎?同意這種說法的同學請舉手。

根據同學們回答的結果,讓學生討論: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存在某種關係。(似乎就是數學好的,物理也好;數學差的,物理也差,但又不全對。)教師總結如下:

物理成績和數學成績是兩個變量,從經驗看,由於物理學習要用到比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數學成績的高低對物理成績的高低是有一定影響的。但決非唯一因素,還

有其它因素,如圖所示(幻燈片給出):

因此,不能通過一個人的數學成績是多少就準確地斷定他的物理成績能達到多少。但這兩個變量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之間是一種不確定性的關係。如何通過數學成績的結果對物理成績進行合理估計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身邊事例的分析,引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主要內容,由此可以激起學

生們的學習興趣,爲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㈡探究新知

⒈概念形成

教師提問:“像剛纔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否還有?”學生們思考之後,請幾位同學就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老師就舉出的例子,引導學生作出分析,然後由老師總結得出相關關係的概念。[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確定的關係(如:函數關係),或非確定性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也確定,則爲確定關係;當自變量取值一定時,因變量帶有隨機性,這種變量之間的關係稱爲相關關係。相關關係是一種非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從現實生活入手,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概念,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概念的形成過程中來。

⒉探究線性相關關係和其他相關關係

「課件展示」

例1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數據:

問題:針對於上述數據所提供的信息,你認爲人體的脂肪含量與年齡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特別向學生強調在研究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係時,必須從散點圖入手(向學生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且引導學生從散點圖上可以得出如下規律:(幻燈片給出)

①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上,那麼變量之間具有函數關係(確定性關係);②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函數曲線的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③如果所有的樣本點都落在某一直線附近,那麼變量之間具有線性相關關係(不確定性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對這個典型事例的分析,向學生們介紹什麼是散點圖,並總結出如何從散點圖上判斷變量之間關係的規律。

下面我們用TI圖形計算器作出這兩個變量的散點圖。

學生實驗:先把數據中成對出現的兩個數分別作爲橫座標、縱座標,把數據輸入到表格當中(第一列橫座標、第二列縱座標);然後,用TI圖形計算器作散點圖:

[引導學生觀察作出的散點圖,體會現實生活中兩個變量之間的關係存在着不確定性。散點圖中的散點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分佈在一條直線的周圍,即爲線性相關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們感受散點圖的主要形成過程,並由此引出線性相關關係。爲後面迴歸直線和迴歸直線方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課件展示」四組數據,請學生作出散點圖,並觀察每組數據的特點。

根據四組數據,學生作出四個散點圖。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用TI圖形計算器展示、對比自己作出的散點圖,我們引出線性相關關係,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

「設計意圖」及時鞏固知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作散點圖,並交流討論,進一步加深對散點圖的理解,並由此引出正負相關關係的概念,突破難點。

㈢例題講解,深化認識

「課件展示」

例2一般說來,一個人的身高越高,他的人就越大,相應地,他的右手一拃長就越長,因此,人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存在着一定的關係。爲了對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我們收集了北京市某中學20xx年高三年級96名學生的身高與右手一拃長的數據如下表。

(1)根據上表中的數據,製成散點圖。你能從散點圖中發現身高與右手一拃長之間的近似關係嗎?

(2)如果近似成線性關係,請畫出一條直線來近似地表示這種線性關係。

(3)如果一個學生的身高是188cm,你能估計他的一拃大概有多長嗎?

「設計意圖」這個例子很容易激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這道題的解答,使對前面知識的認識更加牢固。

㈣反思小結、培養能力

⑴變量間相關關係、線性關係和正負相關關係

⑵如何做散點圖

「設計意圖」小節是一堂課的概括和總結,有利於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較快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㈤課後作業,自主學習

習題2.31、2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