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數學說課稿初中三篇

學識都 人氣:1.35W

作爲一位傑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說課稿初中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數學說課稿初中三篇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1

一、說教學理念:

數學是人與人之間精神層面上進行的交往。課堂教學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它需要運用“對話式”的學習方式,採取多種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發展能力。新課程中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價值觀,以及獲取知識的渠道都有悖於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正是教師在新課程中尋找新的教學方式的着眼點。應該說,新的教學方式將伴隨着教師對新課程的逐漸透視而形成新的路徑。要破除原有教學活動的框架,建立適應師生相互交流的教學活動體系;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實現教者與學者感情上的融洽和情感上的共鳴;給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我認爲教師角色的轉變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育的長足發展,在未來的教學過程裏,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爲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教學情境的營造是教師走進新課程中所面臨的挑戰,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約定,也不是現成的拿來就能用的,需要我們在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中去探索、研究、發現、形成。

二、說教材分析與處理:

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揭示了組成三角形的三個角的數量關係,此外,它的證明中引入了輔助線,這些都爲後繼學習奠定了基礎,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也是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體現。

三、說學生分析:

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有能力自己動手,在自己的視野範圍內因地制宜地收集、編制、改造適合自身使用,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建模問題,他們樂於嘗試、探索、思考、交流與合作,具有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他們渴望體驗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師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間,同時注意問題的開放性與可擴展性。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情境教學中,通過探索與交流,逐步發現“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並能進行簡單應用。能夠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體會方程的思想。通過開放式命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有效措施讓學生在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

2.能力目標:通過拼圖實踐、問題思考、合作探索、組內及組間交流,培養學生的的邏輯推理、大膽猜想、動手實踐等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添置輔助線教學,滲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良好的師生關係下,建立輕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樂於學數學,遇到困難不避讓,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在合作學習中增強集體責任感。

五、說重難點:

1.重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探究與證明。

2.難點: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添加輔助線)的討論

六、說教法、學法和教學手段

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

採用對話式、嘗試教學、問題教學、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懸念引入

一堂新課的引入是老師與學生交往活動的開始,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心理鋪墊,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破除疑難心理、乏味心理的關鍵。一個成功的引入,是讓學生感覺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學生迅速投入到課堂中來,對知識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慾,接下來教學活動將成爲他們樂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體做法:拋出問題:“學校後勤部摺疊長梯(電腦顯示圖形)打開時頂端的角是多少度呢?一名學生測出了兩個梯腿與地面的成角後,立即說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待學生思考片刻後,我因勢利導,指出學習了本節課你便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從而引入新課。

(二)探索新知

1.動手實踐,嘗試發現:要求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三角形紙板按線剪開,然後用剪下的∠A、∠B與完整的三角形紙板中的∠C拼圖,使三者頂點重合,問能發現怎樣的現象?有的學生會發現,三者拼成一個平角。此時讓學生互相觀察拼圖,驗證結果。從觀察交流中,互學方法,達到生生互動。待交流充分,分小組張貼所拼圖形,教師點評,總結分類,將所拼圖形分爲∠A、∠B分別在∠C同側和兩側兩種情況。對有合作精神的小組給與表揚。

(將拼圖展示在黑板上)

2.嘗試猜想:教師提問,從活動中你有怎樣的發現?採取組內交流的方式,產生思維碰撞。此時我走到學生中去,對有困難的小組給與適當的引導。之後由學生彙報組內的發現。即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等於180度。

3.證明猜想:先幫助學生回憶命題證明的基本步驟,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畫圖、寫出已知、求證的步驟,其他同學補充完善。下面讓學生對照剛纔的動手實踐,分小組探求證明方法。此環節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討論、發現、體驗的時間,讓學生在交流中互取所長,合作探索,找到證明的切入點,體驗成功。對有困難的學生要多加關注和指導,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藉此增進教師與學有困難學生之間的關係,爲繼續學習奠定基礎。合作探究後,彙報證明方法,注意規範證明格式。此處自然的引入輔助線的概念。但要說明,添加輔助線不是盲目的,而是爲了證明某一結論,需要引用某個定義、公理、定理,但原圖形不具備直接使用它們的條件,這時就需要添輔助線創造條件,以達到證明的目的。

4.學以致用,反饋練習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數?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則∠C=?

解:∵∠A+∠B+∠C=180°(三角形內角和定理)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則∠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數?

解:設∠A=x°,則∠B=3x°,∠C=5x°

由三角形內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A,求(1)∠B的度數?(2)若BD是AC邊上的高,∠DBC的度數?

第(6)題是書中例題的改用,此題由輔助線輔助課件打出,給學生以圖形由簡單到繁的直觀演示。

通過這組練習滲透把圖形簡單化的思想,繼續滲透統一思想,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5.鞏固提高,以生爲本

(1)如圖:B、C、D在一條直線上,∠ACD=105°,且∠A=∠ACB,則∠B=——度。

(2)如圖AD是△ABC的角平分線,且∠B=70°,∠C=25°,則∠ADB=——度,∠ADC=——度。

本組練習是三角形內角和定理與平角定義及角平分線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較好的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獲得一些經驗。

6.思維拓展,開放發散

如圖,已知△PAD中,∠APD=120°,B、C爲AD上的點,△PBC爲等邊三角形。試儘可能多地找出各幾何量之間的相互關係。

本題旨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思維。

(三)歸納總結,同化順應

1.學生談體會

2.教師總結,出示本節知識要點

3.教師點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合作,大膽思考給與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業

1.必做題:習題3.1第10、11、12題

2.選做題:習題3.1第13、14題

(五)板書設計

三角形內角和

學生拼圖展示 已知: 求證:

證明: 開放題: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2

一、設計思想: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走進生活,生活也應走進數學,數學與生活

的結合,會使問題變得具體、生動,學生就會產生親近感、探究欲,從而誘發內在學習潛能,主動動手、動口、動腦。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自覺地把生活作爲課堂,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豐富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活動經歷,並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之趣、數學之用、數學之美。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教師既要做到精講精練,又要敢於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展開思維活動。根據新教材留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的特點,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參與探索,讓學生有發表意見的機會,絕對不能包辦代替,使學生不僅能學會,而且能會學。充分發揮網絡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力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被動聽講式學習轉變爲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式學習。數學問題生活化,主導主體相結合,發揮媒體技術優勢,探究練習相結合,符合《課標》精神。

網絡環境下代數課的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評價-鞏固練習-總結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學情分析: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六章:《分式》

學生是本校初二實驗班的學生,參加北師大“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課題實驗一年半,學生基礎知識較紮實,具有一定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電腦使用水平較熟練,對於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模式已適應。

本節課實施網絡環境下教學,採用自學導讀式教學模式。學生喜歡上網絡數學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較濃。

(二)內容分析:本節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

行的,爲後面學習可化爲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礎。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類比轉化思想。

(三)教學方式:自學導讀—同伴互助—精講精練

(四)教學媒體:Midea---Class純軟多媒體教學網幾何畫板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瞭解分式方程定義,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產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驗根的方法。

過程方法:通過經歷實際問題→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過程,體會分式方程是一種有效描述現實世界的模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意識,滲透轉化思想。

情感態度:強化用數學的意識,增進同學之間的配合,體驗在數學活動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數學說課稿初中 篇3

初中數學對比小學數學來說,難度增加了不少,學生們也難以理解一些知識點,那麼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應該怎樣講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初中數學數據的波動說課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數據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數據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 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數據的波動狀況,分析數據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且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數據“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數據的波動是對一組數據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通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數據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通過本節的學習爲處理各種較爲複雜的現實情境的數據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且會用它們表示數據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通過數據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數據,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數據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數據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實例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通過數據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重點:

理解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且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且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數據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接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且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通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實例來發現當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打開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激活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通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夠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通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導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數據的另一個量度 “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數據,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數據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通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數據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數據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數據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鏈接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數據,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數據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通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展示情景(鏈接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數據求平均數)。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3>、引進概念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數據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2>、P—235隨堂練習(1)(通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爲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比較和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